文/吕江勇

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道大彭砦村彭细湾村民彭云清今年已经66岁了。然而,就是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创造了私人创建博物馆的奇迹。在近8年的时间里,在家乡农村,他先后创办了一家私人博物馆,一家村级党史教育馆。此外,他还在黄陂区姚集街与人合建了“新五师纪念馆”。在黄陂当地,他被称为“奇人”。
“黎黄陂文化博物馆”是彭云清私人创建的第一个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黎元洪纪念专馆,就建在自己农家小院里。

院内,一棵古樟树,犹如撑开的一张绿色的巨伞,浓阴下面各种乡村老物件整齐摆放,一下把光阴拉回到了五六十年代,很让人有怀旧感。博物馆主体巧用民居改建,规模不大,各种设施齐全;展厅简单,各类藏品丰富。博物馆周围绿树环抱,奇石花草点缀门前屋后。
再远处,是水田耕牛,池塘果园。
浓浓的文化氛围与山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质朴而浑然天成,的确是当今乡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然而,说起自己开办的第一个博物馆——“黎黄陂文化博物馆”时,彭云清老人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开办博物馆艰辛过程感动了每一位来访者。

彭云清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搞收藏,家里各类藏品几万件,并且擅长古青铜器、瓷器的鉴定及修复,会做泥雕塑,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二十年前,参加一个市里的文化活动的时候,别人问他知不知道黎元洪,自认为是“文化人”的彭云清能说出了黎大总统的几件大事,问是哪里人却答不出来。
当得知黎元洪又称黎黄陂,就是黄陂人的时候,他羞愧难当。心想,黄陂人竟不知道自己家乡出了这么个名人,真是枉为黄陂人。自此,他就特别关注黎元洪的相关的历史、文物。收集的相关东西多了,他就想,能不能在家乡办一间博物馆,并借这些文物在家乡长期宣传黎元洪的事迹,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黄陂文化,这成了彭云清心中的一个梦想。为此,他还专门给儿子取名叫“博翔”,喻意为“让博物馆的梦想飞翔”。

然而,梦想的促成,竟是彭云清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2012年,他突然中风,躺在床上几乎不能动弹。经过几个月治疗,虽能行走活动,仍是话都说不清楚,许多人事都记不清了,但是,建博物馆的梦想却一直没有忘记。在病中,他一直在思考,如果再不行动,有生之年,这个梦想恐怕实现不了。
但当他与家里人商量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同意。但老彭决心已下,当年他就拖着病体,为建博物馆的事情开始四处奔走。当他来到区级某个部门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打量着这个满脸病态,走路都不稳的老人,同情地劝他:“老彭,这项工作手续复杂,任务繁重,耗费巨大,你根本办不了。”老彭失望地回到家里,儿子坚决反对他,和他闹翻后一个人跑北京打工去了。

老伴因此也更没有好脸色:“你身体都这样了,哪还经得起再折腾,么样想想多活几年,几个钱都买些破玩艺,儿子三十多了还没说媳妇呢。”村民们听说老彭要办博物馆,有些人认为他脑袋坏了:“一个百余人的小湾子,能办个么博物馆,从来没听说过”。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还有些人等着看把戏。
晚上,躺在床上,老彭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将来埋进土中,自己多年花费心血搜集的文物白白躺在家里。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事,为子孙后代留个念想。多年来磨励出来的坚强个性让他又奔走在建博物馆的路上。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多方联系奔走跑手续,房屋扩建改造完成后,为了节约成本,展厅的设计,图片资料的搜集,文物布展等工作全部由他一个人完成。病了,吊瓶针一拔,又接着干,人累得瘦了一圈,但只要一接触到这些文物宝贝,他又浑身都是力气。老伴看着实在又心疼不过,好说歹说才把儿子劝回,让他无论如何圆父亲一个梦想,帮一把。
2013年10月,博物馆建成。整个展馆为上下两层,五间展室,七大版块,500多件民国时期文物,其中直接与黎元洪总统相关的文物就达200多件。 博物馆开办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游客)、各团体参观近10万人次,在武汉市市民之家及市区十余所大中小学内举办各类文化展览100余场次,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博物馆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先后被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黄陂电视台,央广网、凤凰网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2016年,时任天津市政协主席的黎昌俊(黎元洪嫡孙)先生专程前来博物馆,与彭云清亲切交谈,并当场欣然为博物馆题词。
第一个博物馆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老彭的信心,在办馆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与提升。他觉得这些文物不应该只是个人所有,他要让他花费毕生心血搜集的文物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2015年,他又与人合建了“新五师纪念馆”,其中绝大部分文物来自他本人的收藏。2018年,在自己的家乡李集街朱铺村委会策划筹建了“朱铺村党史教育馆”,该馆不仅成为当地农民了解党史的课堂,还成了武汉市各级各类团体的党史教育基地,武汉市委前书记王忠林也前往参观并作了重要讲话。

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如今,老彭又有两个梦想,一是筹建一座体现农村农民文化的博物馆;二是打算进一步扩建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并依托博物馆的功能,在旁边打造乡村休闲游乐设施,并动员家乡人把他们闲置的农田打造成采摘园,种上各种农土特产,让前来参观旅游的人既能感受黎黄陂文化,又能休闲游玩,还能体现农家采摘的乐趣。在有生之年,能为弘扬黄陂文化,为家乡人经济收入的增多,为家乡更美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老彭觉得最有意义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