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永驻心中
作者:缪莘和
时光真快,转眼又进入“三伏”天,望着窗外嘀嘀嗒嗒的雨点,脑海里出现了一场在暴雨中演出的往事,都快半个世纪了,仍然历历在目。
🔺原昆明军区文工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下连队演出,背着背包,翻山越岭。
那是1976年的6月下旬,云南保山地区发生地震,我所在的昆明军区文工团奉命随中央慰问团(吴桂贤副总理任团长)赴灾区进行慰问演出。那天清晨,我们冒雨从保山出发,坐在装满道具的军用卡车上,沿着地震过后的盘山公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地行进。卡车颠簸的厉害,有的战友在车上晕车呕吐。途中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小段道路,被山洪冲下来的大块石头和泥土树枝完全堵塞了。盘山公路的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深渊,车辆无法前行,大家都很着急。带队的分区参谋上前查看情况后,无奈地和团长商量:“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还是原路返回吧!”可前方的战士们和灾区的民众还等着看我们的演出呢,这可怎么办?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后面又有几辆军车上来了,分区参谋当机立断:“大家一起抓紧时间来清理道路!”于是在场的所有人立刻动手,有的搬石头,有的拉树枝,有的用麻袋装土,凡是车上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堵塞的路段终于疏通了。我们一个个兴奋得欢呼雀跃,都忘了自己在大雨中已经淋成了落汤鸡!
更让我们震撼的是,到了营区驻地,在一块不大的操场上,官兵们早已整齐端正的坐在小板凳上。瓢泼大雨中,只听见比雨声更响亮的军歌声:“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当地的傈僳族老乡们则披着蓑衣,在周围的空地上,垫着芭蕉叶席地而坐。
🔺60年代的文工团员缪莘和
这感人的场面就是无声的命令,我们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很快卸下了车上的道具,把演出用的两块大幕布,用绳子扎好四个角,拴在营房的屋檐和旁边的大树上,形成一个顶棚遮雨。不料刚拴好,大雨很快就把幕布冲成一个装水的大兜。这时,连队里的一位指导员急忙带着几个战士,用长竹竿撑起幕布,留出空间来让我们表演。我们脱下湿透的军衣,准备道具,换好表演服装,演出开始了!每演完一个节目,战士们就摇动竹竿,把幕布上的积水排出去,我看着在雨水中来回奔跑,不断摇动竹竿的战士,眼泪止不住地和雨水一起往下流。他们是祖国边陲的守护者,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感动中,全体演员竭尽全力、一丝不苟的把自己最好的才艺展现给最可爱的人,把最诚挚的真情献给官兵们和傈僳族的父老乡亲们!
🔺文工团学员的缪莘和
在前后90分钟的演出中,台上台下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的雨水、汗水都融合在一起。大雨也冲刷洗涤着我的心灵,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友情,军民鱼水情!这是一场多么特殊的演出啊,它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光阴荏苒,一晃我已向八十岁走去,回眸46年(1959.3—2005.2)军旅生涯,我青春的脚步,就行走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山山水水中。我和战友们一起学雷锋,谈理想;一起刻苦训练,为兵演出;一起奔赴越南、老挝,参加援越抗美,援老抗美的慰问演出,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
每当我站在中缅,中越,中老边界的界碑旁,看着眼前连绵不断的大山,脚下川流不息的河流,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自豪——我是一名中国女兵!在这条军人的路上,我接受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坚定了信仰,学会了责任和担当;在这条军人的路上,我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磨难和考验,品尝过痛苦和欢乐!
🔺70多岁的缪莘和在演出
在欢庆建军 97 周年的日子里,我要说:是人民军队铸造了我心中永不磨灭的军魂!
本文作者缪莘和,原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队员,在文革中年仅18岁的她深受迫害,下放到宣威县边运山区生产队劳动改造。被平反后回到部队工作。昆明军区撤销后,她分配到成都军区昆明西站第一干休所工作至到退休。她任所长期间,该干休所被评为″全军先进干休所″。此文是为纪念建军97周年而作。
她热爱党热爱军队,始终坚定信念,对党忠诚,是一名铮铮铁骨的女军人,是一个不惧困难的女汉子!
她的经历是一本书,也是一部连续剧。
一一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