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咀耕耘入梦来
——《李刚明田园诗集》序
文/潘安兴
诗如其人,几次相逢,确信李刚明先生是性情中人,具有诗人气质。
读罢一本厚厚的诗集,仿佛一股泥土芳香扑鼻,那就是作者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的抒发,在岁月的掠影中漪涟着童真世界那一份无邪,怡然在如诗如画的幻境,依稀与陶渊明约会,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韵。
诗是人感情的倾诉,贵在吐真,不作无病呻吟。诗人构筑人生梦想的铁咀生态园,力求追溯青春记忆,逝水韶华,追寻激情浪花。
养育诗人这片土地,给予了丰厚的创作素材,也赋予了不尽的创作灵感,更有贤淑妻子频添红袖清香、举案齐眉,古雅风韵。
铁咀是作者文学发掘的富矿,作者乐此忘我开采,以不负桑梓的无私恩赐。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与诗人结下不解之缘。松竹梅桃杨柳草,都是人格化的自我昭彰。牛马燕藕荷薯瓜,都带着泥土的芳香,那是诗人浓郁的故园情结。而日月星辰风雷虹,无不是诗人感情的喷发与个性的张扬。
将朴实与率真融入这片土地,以赋比兴的手法,融入生活的真谛,灵感与清新,留下隽永耐人寻味的诗句,那是诗人心灵的题照。
心始终没有离开这块土地,地道的田园生活,使创作根深叶茂,农家乐的养鸡养猪,在铁咀里握锹挖藕,在夕阳里摘瓜,与古代诗人们的田园对接,更沾几分地气,与田园诗人们对话,又多了一点庄稼人的体味,那就是少了些弯子,多了一份直白,让人感受到普通与直白的珍贵。
“当岁月匆匆走来,您是否刻下印记;当脚步悄悄离去,您是否留下足迹。”这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拂之不去的乡愁。这种乡愁是“我心中的红桃绿柳,梦里的金堂玉壁。”诗人在清丽的诗句中蕴藏着深邃的哲学。在心语闪烁中,不乏智慧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中生根、开花、结果,摇曳在金秋的陶醉。
诗人的我,是云、是风、是草、是雪、甘当泥土,愿为绿叶;诗人的我,是月、是星、是酒、是茶、既有清高,又有憨厚。由小我向大我的凤凰涅槃。
在工作、在生活、在细微的琐事中感悟人生。“痛苦是生活的味精”,“痛苦是生命的宝藏”,诗人对人生的悟空,在菩提树下的冥冥蜕变,诗人已站在巅峰上,洞悉着“真正的幸福是磨难中的航站”。
家的温情港湾是世代生命血缘的延续。在作者看来,既传统,又现实。“家是绿叶与鲜花,还有果子挂在树丫。”“家更应该是责任的肩膀,担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义务,还有共同托起事业的高楼大厦。”多么形象逼真朴实的语言,承载着责任与奉献。
对身边亲友的赞美,洋溢着诗人的情商,在普通中闪光着大善大美,至热至诚那一份情怀。在天河,聚焦着一批诗人,如竹林七贤,把酒饮茶,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爱情是不朽的主题,是青春的萌动,荡漾着恒河的波涛,有一份莫名其妙的感激,那就是妻子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的相濡以沫。“星星似妻子的眼睛”不仅仅是儿女情长,更是生命旅程的诠释。“梦从不分手,心从不分家。”鹊桥牛郎织女古老传说,催生着诗人的永恒如一。
“守住心灵的净土”却是诗人的初衷。不是道学家,却是寻常百姓的抱朴。“不要让灵魂随意飘游”世界上对金钱和美酒能够洁身自好,在浮躁的今天,无疑难能可贵。
“权是易蒸的水露”在人们拼命的追逐中,诗人似乎不屑一顾,高踞着许由、介子推、范蠡、张良的那一份超然出世。诗人如许多普通人一样,呼唤着公平,这一时代的核心价值。
几十年的打磨,成就一本诗集,凝聚着多少心血,不是经历过的人,谁能身同感受。有感于上,此其为序言也。
2015年9月25日
注:潘安兴老师为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联》编委会主审、黄陂民俗文化专家。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