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兴推介词:诗词语言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具有优美、精炼、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能够使我们感受和体验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这是我们与古人沟通的重要载体。诗词是诗人们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作出来的,并通过字语词句表达出来的,家国情怀蕴于其中,喜怒哀乐藏于字里行间。我们通过吟诵歌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词之美,与作者共鸣,陶冶情操。
古诗词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蕴含着有趣的故事、丰富的思想和人生哲理。通过古诗词学习赏析,特别是古诗词语言的解读。诗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超出我们现实生活中语言交流的本身的,西方有句话叫作:“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我们可以赏析古诗词语言从而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诗词的语言精炼、委婉和诗意,有助于我们提高良好语言素养。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通过学习中华古诗词,我们可以在了解古人的对生活的思考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底蕴。
由此可见,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们汲取精神养分的不渴之源。诗词语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个人语言表达和情感的培养上,还在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使用古代语言,诗词是最多的。对古人的语言,无论全用,引用,改用,要活学活用,继承而不拘泥,消化而不固化是承前启后、创新发展的关键。
安宗光老师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戴霖军《一剪梅·二十四节气系列》语言赏析》,这是一篇解读古诗词语言的好文章,今天推介,以飨同仁。
语不惊人死不休
——戴霖军《一剪梅·二十四节气系列》语言赏析
文/安宗光
一、炼字
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有段著名议论:“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需继续不断的苦心思索,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类似的词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中国诗歌史上不少“一字师”、“一字为工”的佳话,说明炼字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一)动词的锤炼
如《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中“负手东篱,送目南山”一句中的“目”字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句中的“送”字应该理解为“辞别,离开”的意思,一个“别”字,把无意于“南山”,悠然忘情、寄情山水田园的心迹表露无遗。如果换成“望”字,则神气索然,因为“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晁补之《鸡肋集》卷33《题陶渊明诗后》)。作者也同陶公一样“无意望山”“悠然忘情”。
又如《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中“两鬓飞霜”一句中的“飞”字,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隐含青春易逝的感慨!
其它如《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中“撩拨春思亦可怜”“湿了琴弦,润了诗笺”里的“撩拨”“湿”“润”、《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中“阖家斗蛋享天伦”里的“斗”、《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中“忙收忙种事相催”里的“催”、《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中“庭前茉莉送幽香”“连明夜雨濯心房”里的“送”“濯”、《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中“涨了秋池,染了秋山”里的“涨”“染”、《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中“惆怅无端役此身”“一竿在手忘晨昏”里的“役”“忘”、《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中“霜觑江南”“稻唱丰年”里的“觑”“唱”、《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中“三九寒潮,漫卷东西”“暗香明月叩心扉”里的“卷”“叩”等等等等,都是练字的的典范。
(二)形容词的锤炼
如《一剪梅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中“春寒料峭蕴温柔”里的“温柔”,准确、细腻地传达出春天的“寒”非冬天的“寒”,已经透出春天的气息,透出的春天的希望,也透露出词人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又如《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中“青山雨霁白云闲”里的“闲”,不但抓住了青山新雨后天气放晴时白云“轻柔、飘逸、自在”的特征,更折射出词人对春雨绵绵中难得出现的蓝天白云天气的欣喜心情!
其它如《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中“山山布谷唱殷勤”“嫩雨泠泠”“醉着温馨”里的“殷勤”“嫩”“温馨”、《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中“无赖轻寒”里的“轻”、《一剪梅•二十四节气之白露》中“吹老荷塘”里的“老”、《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中“写满云笺”里的“满”等等皆是。
(三)叠词的锤炼
如《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中“倩倩冰姿,款款添香”“满满初心,浅浅行囊”里的“倩倩”“款款”。“倩倩”叠音词的运用,把水仙的形态栩栩如生地描摹出来,既生动形象,又有真实感, 既能增强韵律感,又增加了音乐美的效果!“款款”叠音词的运用,可起到加深程度、扩大范围的作用,把水仙的香气渲染得更加清远、绵长。
又如《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中“最是清明将息难,雨又绵绵,愁又绵绵”里的“绵绵”,既强调了“雨”“愁”的延续时间之长,又加重了“愁”的程度之深,读起来节奏感强,韵律感足。
其它如《一剪梅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中“草木萧萧,冷雨霏霏”“春意姗姗”里的“萧萧”“霏霏”“姗姗”、《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中“相绕盈盈”“新燕翩翩,嫩雨泠泠”里的“盈盈”“翩翩”“泠泠”、《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中“笔也沉沉,灯也昏昏”里的“沉沉”“昏昏”、《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中“麦抢炎炎,稻抢霏霏”里的“炎炎”“霏霏”、《一剪梅 •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中“细雨蒙蒙,落叶纷纷”里的“蒙蒙”“纷纷”等大量叠词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千锤百炼之后的选择!
二、炼句
清箫,那片梧桐”,“清箫”“梧桐”后面缺了谓语,“清箫”“梧桐”只是陈述对象(主语),下文没有对这个陈述对象进行陈述(谓语),属于谓语残缺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谓语残缺是病句,但在诗词创作中,这种残缺现象不但是正常的,甚至是别出心裁的!因为两个名词性短语集中在一起,带来了高度的精炼,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让“诗心”更显饱满!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
作者简介
安宗光,宁海北路桥头胡丁家人,小时候木讷胆小,沉默寡言。不受人喜欢,所幸的是智力正常。学习还算正经,学习成绩中上。文革时代做过农民,团结塘围塘做过拉车运石工,当过几年民办教师。高考制度恢复后,乘上末班车,经历了从草鞋到皮鞋的跨越。桥头胡中学(现已合并至正学中学)任职10年,95年调到知恩中学,98年~08年任知恩语文教研组长。教学成绩没有误人子弟。恪守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教书的原则,奉行先传道后授业的古训,身教重于言传,诲人不倦。授人以鱼,更授之以渔。不断实践、反思、创新、总结、提高。孜孜以求,学而不厌。退休后不想在家终日无所事事,现在的生活可以用诗性和远方来形容,闲暇时走路、登山、下海、赋诗、为文、书法、抚琴、出游、会友、稼穑等等皆有浸淫。
原创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