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灾还是人祸
王新民
据悉,不久前洞庭湖决堤所带来的洪水面积极其庞大,几乎覆盖了整个湖区,而在这场洪水的肆虐之下,整整92%的村庄被淹没,无数的农田和果树也被洪水摧毁,可以说,这是一场十分罕见的自然灾害,也是一场十分严重的洪涝灾害。不仅是天灾,也是人祸。
先看三个新闻。一是2022年10月11日的岳阳新闻,标题是:洞庭湖区重点垸堤坊加固工程,总投资85亿元,惠及385万群众。总工期45个月。第二个是2024年6月28日的,岳阳市水利局举行庆七一 表彰大会。第三个是6月30日,岳阳电视台报道《华容县:红色力量筑牢安全"堤坝”》。
这三个新闻,可以说是妙笔生花,口吐莲花了。也可以说,天花乱坠。可惜,、纸包不住火,牛皮禁不住水冲。7月5日,华容县决堤220米,全县告急。眼前事实与上述新闻报道天壤之别啊。
再华丽的词藻,都顿然失色,变成了绝妙的讽刺。那些炮制新闻和新闻里的人,情何以堪?领了奖状奖杯奖金的人,如何向大家交待?他们是否要无地自容?那85亿到底惠了谁?这大张旗鼓宣传的加固工程到底加哪里了?
且不说新闻应起的舆论监督作用,就说你不敢说真话,起码不要说谎话,不要胡吹冒尥。不要隐恶,不要溢美,实事求是,直白书写,给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一个真实的堤坝情况,免得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免得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背井离乡啊!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夸大其词,那么实话实说洞庭湖却被人为地不断萎缩了。作为长江沿岸最为闪耀的三颗明珠之首,洞庭湖的入湖水量曾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
可如今的洞庭湖却早就没了当年烟波浩渺的身姿,不但蓄水量大为减少,连湖泊本身也同咸海一样萎缩成了三大部分,分为东西南三个洞庭湖。
可谁又能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浩渺大湖却经历了一个“从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洞庭湖地区河网密布,一派平原景观,直到汉晋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湖”;南朝以后,随着荆江三角洲扩展、古云梦泽萎缩,洞庭湖地区水域扩大,到了清代是现在的两倍不止。
从当时“八百里洞庭”的描述中,足见洞庭湖当年的辉煌,可最近数百年来,洞庭湖却遭遇了两大难题,使得湖面逐渐缩减,蓄水能力变弱,威风大不如前。
一是从长江上游带来的泥沙。随着长江流域的不断开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上游的泥沙就顺着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了洞庭湖中,使得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湖底不断抬高,直至部分露出水面。
但这也只是很小一个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沿湖居民日复一日的围湖造田活动。从古书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到,早在明初的时候,由于元末频繁的战乱,洞庭湖周围遗留下了很多无主的荒地,大量的移民就在这断时间开始涌入洞庭湖周边地区定居。
那时就有了“垸”的说法,移民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便开始堵塞港汊后,待其淤土稍高,开荒造田,导致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垸田数量越来越多。垸田设有水闸,汛期闭闸抗洪,旱期则开门引水。
慢慢的在这里开荒的移民发现,湖田营养物质较多,土地肥力较高,每亩地的粮食出产量比一般的田地都要高,随之带来的是当地粮食出产量直接跃升到可全国前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这里和湖抢地,筑围垦田,这里也渐渐成了湖南稻米的主要产区。
直到1949年前后,祖国的经济还相对落后,人民的温饱也急需得到解决,湖区周边居民对洞庭湖的围湖造田仍在继续,甚至还出现了 “向湖泊进军、向水面要粮”的口号。这对于解决温饱问题,也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这也为洞庭湖溃堤决坝埋下了隐患。因为洞庭湖的作用相当重要,经过这么多年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的面积已经开始不断萎缩,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的面积,约有6000平方千米。到了清代咸同年间,洞庭湖北方的藕池、松滋相继溃口,使得荆江正式形成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南流洞庭湖的格局,洞庭湖的面积曾一度变大。
可惜这也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随着垸田的不断增加,到了1978年时,洞庭湖面积已缩减到2691平方公里。还不到魏晋南北朝的一半,更别说咸同年间的“800里”了,面积也屈居于鄱阳湖之下了。所以当洞庭湖日益变小后,对洪水的调蓄作用也相应降低。
这次也不是洞庭湖第一次决堤,最近一次是在1998年,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洞庭湖溃堤决坝再次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那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1998年以后国家痛定思痛,提出了”三十二字方针“,对洞庭湖进行治理,第一主要任务就是解决退田还湖工作。可惜,开垦容易还湖难,洞庭湖的治理还任重道远,而长江的水患却刻不容缓。
这次人类的贪得无厌和好大喜功,又被历史狠狠地教训了一次。但愿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2024.7.20于上林苑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