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标 朗诵:谢东升
音乐合成:杨建松

老家在一座古镇上。古镇上曾经有一座老戏园子。
听老一辈人讲,这戏园子民国时期就有了,是一帮汉剧爱好者筹资建起来的。
可能有人会质疑:你地处河南的一个小镇,怎么会有汉剧爱好者?
是的,这小镇,三面环水,合流后汇入汉江,水路交通便利,可通达襄阳和汉口,商贸往来,带来文化交流,于是镇上就有了汉剧团,也就有了汉剧爱好者。老家人称汉剧叫“二黄戏”。

据说,最初的戏园是茅草屋顶,很简陋的。 一九五五年夏天,发大水,戏园被积水浸泡垮掉了。
镇子四面筑有寨墙,寨墙根部设置有多个泄水闸门,一般雨量,雨水都能顺利排出。那年的雨水太大了,以至于洪水溢出了河床,漫上了田野,寨墙外的水位高出镇内地面很多,雨水排不出去了。随着老天继续下大雨,镇内积水越积越多,水位不断地上涨。
那一年夏天,我家的三间瓦屋,泡塌了两间;二伯家三间瓦屋,全泡塌了。镇上的戏园子,应该也是这样泡塌的。灾后,在原址,重建了戏园。我所见到的,就是重建后的戏园。砖瓦结构,内部设置有舞台、乐池;台下是一排排长条凳,分左中右形成三个方块,可容纳观众四、五百人。戏园外围,是很大的一个院子,设置有售票房、内外两道大门、男女厕所和散场侧门。
我的小学一年级,是在花园小学度过的。花园小学与戏园之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每天上学放学,都会从戏园门前路过。那时候,戏园里常有演出,有豫剧,汉剧,南阳曲剧,马戏表演,放映电影,群众文艺演出和集会,俨然是镇上的文化中心。每逢有演出或放电影,除了镇上居民会赶来观看以外,附近的潘庄、邱庄、薛庄、马湾等村庄的人们也会赶来观看。于是,小镇的夜晚不再寂寞,有了灯光明亮的去处,有了欢声笑语。

记得当时的小镇,一到晚上,灯光明亮和欢声笑语的地方,还有主街东西两头的茶馆,街道中段南侧的理发店,街西头的牛杂汤馆。
与戏园相关的一些事儿,至今仍有记忆。
第一件事儿。有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妈妈带我去到戏园,参加镇上组织的庆祝活动。会后发放饼干糖果,大人小孩,蜂拥而上,挤翻了桌椅,工作人员干脆把饼干糖果撒向空中,引起一片哗然,人们或弯腰曲背,或匍匐在地,捡拾糖果饼干。

第二件事儿。有一年的春节,天寒地冻,街道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人们都躲在家里不出门。有外地来的马戏团在戏园演出,每天早上,总能听到街面上传来洋鼓洋号的鸣奏,那是马戏团乐队在街道上巡回,告示人们,演出照常。去观看过一次,只有十来个观众。我心想,这冷的天,马戏团背井离乡,来到我们小镇演出,真不容易啊!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电,也没有暖气,不知道马戏团的人们是怎样度过寒夜的。

第三件事儿。有一次晚上放电影,戏剧艺术片《窦娥冤》。当放映到窦娥被押往刑场斩首,血溅白绫,六月天大雪纷飞的场景时,剧场里已是哭声一片;放映到窦娥托梦与爹爹相见时,剧场哭声更是达到高潮,有人甚至是嚎啕大哭。我懵懂地看看妈妈,再看看邻居家的宋婶婶,她们都是呜咽着,泪流满面。当时不理解,长大后,读了《中国文学史》,知道《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作品,原名就叫《感天动地窦娥冤》。再后来,知道电影《窦娥冤》剧种是山西蒲剧。
至今仍然感叹悲剧作品巨大的魅力和震撼力。
这三件事儿,都是七八岁、八九岁时候的经历。
第四件事儿。文革期间的一次文艺演出。那时候学校有很多学生组织,分为不同的派别。组织演出的是其中一个组织。观看演出的,除了镇上居民外,主要是两个学生组织的学生。开演之前,两派同学之间互怼唱语录歌,一方唱罢,另一方马上接起,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倒是热了场子,相安无事。演出开始后。剧场归于平静。记得第一个节目,是女生舞蹈《在北京的金山上》,七八个十五六岁的女同学,踏着音乐的节拍,且歌且舞,袅袅婷婷,缓缓走上舞台。其他还有什么节目,都记不得了。

一九六八年底,作为知青下乡之后,就再也没有踏入过这座戏园了。
二零一九年春天,中学班级同学聚会,回到镇上,我寻觅老戏园,没有找到。问讯乡亲们,说是在二零零八或二零零九年间,镇上街面更新重建,戏园子被拆除了。现在,那里是一条宽阔的马路,通向西河边桥头。
这几年,去过很多江南古镇,每到一处,就会想到老家的古镇。老家古镇虽在北方,却颇具南方古镇特色 :西河码头,三座石矶巍然屹立大河之中;南街里,有几处鸬鹚捕鱼人家;街东头,两座“晨钟暮鼓”钟鼓楼古色古香;还有那窄街小巷,筑有遮雨廊檐的商铺等等。所有的这些,如同老戏园一样,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消散了。


作者:罗标,男,出生于1950年,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3.9——1976.9武汉钢铁学院炼铁专业学习。毕业留校。1985.3——1987.7.武汉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在职)。1976.9--2010.2.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工作。先后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部(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执委,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年度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编辑和音乐合成: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五千多万。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