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行千里》说开去 写在《照町——张丽华剧作选》新书发布之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荷花三百里,草木正葱茏,人间七月,与美好重逢。很高兴能受邀参加这次《照町——张丽华剧作选》新书发布会,我感到非常荣幸。
刚才聆听了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讲话,深受启发和鼓舞。更进一步了解了张丽华先生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可能是由于工作的缘故,人生前半,我较少接触外面的世界。我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从1982年参加工作开始做老师,到2023年退休赋闲,我一直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41年如一日,从来没有离开过校园。以至于我有个姓宋的师范同学戏谑地问我:“亓玉玲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初中毕业啊?“ 因此,我很少接触教育以外的世界。近几年,由于自己业余时间写点东西,所以逐渐走近莱芜文艺界。前几年,我开始研究著名文化学者张期鹏先生,连续写作过60多篇文字。曾经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莱芜张家文人多》,今天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验证。你看主席台就坐的张丽华先生、张克学先生,张鸿福主席,张期鹏先生等,就知道此言不虚了。
我最早知道张丽华老师是五六年以前的网络上。缘于写作,在我们亓家人群里,我认识了亓廷香老师,他写了好多的传说,比如:《亓神仙庙的由来》,《韩湘子与白牡丹》等,我把这些文字拿给闺蜜在水一方的诵读平台《芃芸国风》发表,一来二去就和亓廷香老师熟了,聊天过程中,亓老师和我说,剧作家张丽华是咱姐夫,张艳燕是咱外甥女啊,《儿行千里》就是咱姐夫的作品。言语中,满满的自豪感。也是,一家两代四口人,除了亲姐姐不识字,姐夫、外甥、外甥女,三个正高职称,在咱们莱芜,甚至更大范围内又有几个这样的家庭!?相信寥寥无几吧。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是苦于没有机会相识。尽管如此,心里毕竟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并且顿感亲切了许多。虽未见其人,但张丽华老师的《儿行千里》我十来年前就看过,当时剧院里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观众真得是鼻涕一把泪一把看完的。
记得那是2014还是2015年,那时我在风之韵合唱团女低声部。虽然合唱团建团时间不长,但也是屡屡获大奖,那几年,几乎每年都去济南省会大剧院参加合唱展演,第一次参加我们就获得了一等奖。有一年的获奖曲目是《追寻》和《陈毅将军到石湾》。因此那几年也有幸参加过几次莱芜百姓春晚的演出,当时我们的排练场地就在莱芜艺术馆,因此近水楼台有幸观看了莱芜梆子经典剧目《儿行千里》。此事虽过去十来年了,我还清楚记得当时小剧场的情形:观众时而寂静肃穆,观看演出,时而哭泣声声、此起彼伏,时而又掌声雷鸣、不绝于耳,两个多小时的一场演出,那种雷鸣般的掌声不下30余次……
去年的一天,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许庆胜先生给我打电话,说《儿行千里》作者,著名剧作家张丽华先生和他在一起,为的是商谈《张丽华剧作选》评论事宜,当时已经和出版社协商好,到了最终签字出版阶段。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张丽华先生,近距离接触这位鼎鼎大名的著名剧作家本人。
由于有亓廷香老师先前介绍做铺垫,还有小剧院观看《儿行千里》经历,坐下寒暄不久,我就很认真地叫了一声“姐夫”。俗话说:是亲三分向,不向也两样。
鉴于前几年我曾担任过《新伯益的传说》(16万字)《嬴秦演义》(50万字)的校对,两本书前前后后校对都达五六次之多,还有鹿怀明先生的的《汶水情长》(63万字),其中《汶水情长》的校对工作只用了五天。我家先生郭华的《凤城传说》以及我自己的专辑《秋水涓流》和《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出版前后,我都曾全程参与校对。那几年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成了专业校对。于是我又主动请缨担任了这本《张丽华剧作选》的校对工作,虽然校对过程中出错率极低,偶尔有个别地方字体有误,偶尔有几个“的、得、地”的问题,还真是无伤大雅……这是我校对以来出错率最少的一次,印象极深。
这正应了我本家叔叔亓希山先生的话:“他(张丽华)的本子改一个字都是动他的“心头肉”,他是舍不得的。”其实,关于那次校对,我还是有点私心的。校对是真,但更主要的目的是我想全面了解一下张丽华先生以及他的作品!就是那次校对,让我对张丽华先生有了一个全方位认识,心中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佩服他对文字把控是如此得信手拈来,佩服他获奖无数,几乎拿尽了国家、省、市级各种各类的大奖,说他的作品篇篇精品丝毫不为过。原来我们非常熟悉、耳熟又能详的《张闹玄》《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等作品,都是张丽华老师的杰作啊!
平常我们习惯说,没有常胜将军,张丽华先生却是戏剧创作界的常青树、常胜将军。从1997年的《淀上人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到2012年《儿行千里》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五个一”那可是被称为中国文艺界的“诺贝尔”啊……难怪著名文化学者张期鹏先生认为,张丽华创作的两个戏曲都荣获全国“五个一”,就凭这一点,张丽华就应该是莱芜的一个文化符号,或者是文化的高地。也因此有了苍龙峡文化公园中的“张丽华戏曲工作室”。
张丽华先生的作品人物特点鲜明,语言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就拿《儿行千里》来说:鲜明的人物个性,一举手,一投足,尽显人物本色,比如第一场,老母亲爱子心切,为了孩子一家回来,前前后后忙活了好几天,又是弄新铺盖被褥,又是让女儿烧热炕头,又是让女儿女婿帮忙用报纸糊墙……,既有时代特色,又有地方特色,从以上种种看,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儿子本来农村出身,母子情深,也想留下来住一宿陪陪老人,儿媳妇看打扮就是城里人,一开始表现尚可。剧中女儿,学生模样,喜欢网络,喜欢享受生活,也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包括剧中的群众演员们,也各有特点……从第一场简短的出场时刻,儿子贪污腐化,与那个儿媳妇就脱不开身,从一言一行里能预计到故事的发展过程脉络.......
儿子不愿意去住宾馆,一把把儿媳妇推倒在地这个镜头….…意味深长,为后面埋下伏笔。
还有一个镜头:当孩子们真都走了,母亲拿着手中的笤帚疙瘩,慢慢腾腾,若有所思,口中念念有词道:你说你哥,千里迢迢回来看我,吃也没吃好,喝也没喝好,还挨了我两笤帚疙瘩,这是怎么说呢,这是怎么说呢……相信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语言,我们在坐的每一位都有相同的经历和体会吧……
《儿行千里》中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应该是那位母亲,
她见钱(生日当天儿子走后,发现礼品盒中有钱),送钱(连夜和女儿女婿去送钱),借钱(儿子儿媳妇被捕,欠下几百万,母亲跪求相亲们),又送钱(在监狱,和儿子摆事实讲道理,为儿子指明道路)。这个母亲也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缩影,最后挽留了儿子媳妇的性命。
时间关系,不再细细赘述。我们还是到张丽华老师的这本新作以及那些视频资料里去寻找答案吧!
谢谢大家!
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济南市莱芜区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济南日报》《新泰文史》等报刊和《中国作家网》《莱芜原创》《芃芸国风》等网络媒体。出版有散文集《秋水涓流》、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入驻《散文十二家》第2辑和教师专辑,入驻《文艺评论十二家》第1辑。主编《散文十二家》第7辑(莱芜专辑)和《诗人十二家》第3辑。参与主编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会刊《箫韵》和《文化牛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