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钥匙的感受
铁裕
一个人没有了钥匙,仿佛像一条船迷失了航向;
在面对着家门之时,总是感觉到那么的无助和无奈;
尴尬的站在家门前,难以进去只能迷茫的感叹或是呻吟;
拥有钥匙是种象征,而没有钥匙只能无序的在外面放浪飘零。
一个黄昏,我在球场边的草丛中坐着看书,不小心把钥匙丢了。等回到家门前,掏钥匙时才发现,裤子包里空空如许。我想:
是在路上不小心,弄丢了钥匙?
还是在上厕所时,掉进了下水道?
是有人看见钥匙,捡起就跑或是扔进垃圾箱?
是我在看书之时,放在草丛中而在走的时候把它相望?
没有钥匙就进不了门,更让人担忧的是:我的那大一串钥匙是:
有的是开办公室、书记室的;
有的是开技术科,厂长室开水房的;
有的是开保管室,还有我自己的小金库的;
有的是开电脑室,还有保险柜和厂里专用车的。
要是被小偷捡到,那么办公室的电脑,复印机将被盗窃;档案室的各种文件,档案资料将被偷走;更要命的是技术科有些绝密材料,如果被盗,那就等于泄露了,那还了得?
我越想越慌,越想越害怕。各种让人恐惧、害人的场面、情景,像电影一样轮番上演着。我就忙着借了一把手电筒,在草丛中寻找着。
清凉的夜风呼呼的吹拂着,草虫在此起彼伏的清唱着。还有其他虫子、鸟鸣、狗吠,鸡叫的声音,也不断传荡而来。要是在平时,这些声音是多么清新、美妙、悠扬、婉转。特别是那夜风,就像盈盈天籁,是那样的醉人。可现在,这些声音扰得我心烦意乱,苦不堪言。
没有了钥匙,我心急如焚;
丢失了钥匙,我仿佛丢失了灵魂;
遗落了钥匙,我的心情沮丧而凌乱不堪;
丧失了钥匙,我的心里空荡荡的十分忧郁阴沉。
我小心翼翼的寻找着,哪怕是一个小坑,一个裂缝;一棵树下,一丛草中;或是几块乱石旁,墙角下,我都不轻易放过。我期盼着奇迹发生,钥匙闪着光芒,吸引着我的眼睛。
但是,我失望了,我开始回忆黄昏时来过的每一个人。谁最有可能捡了钥匙,进行偷盗;谁捡了钥匙,不还给我,想搞恶作剧;谁又捡到了钥匙,将它扔进厕所里,让它遗臭万年;谁捡了钥匙,正在去开那些门……
每一个人,我都做了认真的分析、比较,并运用心理学,逻辑学,甚至侦查学进行判断、推理。但是,我无法进行目标锁定,只好默然回到家中。
没有了钥匙,心如乱麻一团;
仰望着天空,想释怀一下烦躁的心境;
也不得不说,没有钥匙那种感觉只真是一言难尽;
我茫然四顾,只是一些形形色色但又不理解我的过往行人。
第二天,我开始观察去过球场的那些人。并试图从他们的表情、言谈中,看出一点蛛丝马迹。但是,我并没有发现捡钥匙的嫌疑人。
没有钥匙,我就进不了办公室,也不能到档案室、技术和查找资料,我就没像流浪汉一样,在漫无目的的漂泊着;没有钥匙,我感到心里有种虚空;没有钥匙,我只感到有些寒冷。
钥匙作为一种成熟的标志,只有人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才有拿钥匙的资格。记得小时候,我放学回家,常常要等父亲来开门。
有时候,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那种漫长的等待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我终于有了钥匙。出进自由了,我感到轻松、惬意,甚至是获得了一种权利,一种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首诗《别丢了你的钥匙》,那新奇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深深的吸引了我。那首诗正如横空出世一般,久久的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随之也写了一篇随笔《我的钥匙丢了》。朋友看了后都说,立意深刻,富有哲理。可是墨迹未干,我的钥匙真丢了。我不禁感到有一种负罪感,也感到难过、痛心。
我失魂落魄的回到家中,觉得没有颜面见到妻子。妻子看着满脸愁容的我说:“钥匙丢了,再配一把不就行了,怎么这么傻呢”?
妻子哪里知道,这不仅只是丢了钥匙的事啊!我想:那些为了金钱、美女而丢掉人格、人伦的人,将是怎样的感受啊?那些为地位、权势而将尊严,道德也丢掉的人,将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他们能进行忏悔吗?他们会悔过自新吗?
也许,他们并不在乎丢掉这些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只要能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舍得丢,也丢得起。可是,也有的人把命也丢了。他们丢得那么难堪,那么遗憾,那么不值得。
范仲淹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觉得,人格、尊严、贞操这些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是不能丢的。钱丢了,可以再苦;车丢了,可以再买;钥匙丢了,可以再配。然而,人格、尊严丢了,哪能挽回?贞操、人伦理丢了,还能购买吗?
没有了钥匙,就像将所有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
遗失了钥匙,竟是那么的无奈与孤独或是忧心;
丧失了钥匙,只能看着那道熟悉又陌生的大门;
失落了钥匙,仿佛又回到没资格拿钥匙的光阴。
丢掉了钥匙,使我联想到许多东西,也许是一种悟性吧?没有钥匙,就有一种空虚的感觉。那没有人性呢?没有人伦呢?没有道德呢?那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
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钥匙丢了,可以再配。可人伦、道德、人心、人性丢了,则万劫不复,那还怎样生存?
作者简介
铁裕 云南人笔名: 一荒玄。系《散文阅读》专栏作家,《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江西作家文坛》《仙泉文艺》等多家平台的特邀作家。1996年开始散文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工人日报》《边疆文学》《昭通作家》《昭通文学》《昭通日报》《中国青年报》《鹤壁文艺》《文苑》《乌蒙山》《作家驿站》《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名家访谈》《一点资讯》《凤凰新闻》《首都文学》《作家》《江西作家文坛》《中国作家联盟》《中国人民诗刊社》《湖南写作》等报刊、杂志、平台发表诗文五千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