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历史思维素养的培养
宝鸡伟思特学校 史永峰
历史思维素养是指有一定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史料为依据,理性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客观评判历史事件,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评价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跨学科思维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素养,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我在宝鸡伟思特学校担任七、八年级历史课教学任务,在学校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为抓手,全面贯彻我校“五步教学法”和“三环作业批改法”的教学经验和要求,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素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获得了几点粗浅体会:
一、吃透教材,理清教学重点与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力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程简洁生动、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既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为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把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放在首位,贯穿教学始终,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和准备不充分之仗”,按照《新课标》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明确重点与难点,确保每一节课的预期效果。比如,在讲授七年级第二单元“辽宋金元”时期历史时,我把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以来至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原因以及“由并立”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作为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理解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渊源,理解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二、精讲巧问,化“好奇”为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学习,普遍存在“好奇多而兴趣少”的现象,即:对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存在有好奇心,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却缺乏兴趣,甚至会感到枯燥。如何把学生的“好奇”转化成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增强教学效果关键。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明确“讲什么、怎么讲”,避免单纯“就事论事”照本宣科。为此,我以贯彻我校“五步教学法”的教学经验和要求为抓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心设问,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成因、结果及其影响等历史要素,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一章时,我首先由毛泽东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著名诗句谈起,把学生引入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之中,引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的《开国大典》的历史画面之中,在学生心潮澎湃之时,突然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不同于中国几千年漫长历史中的改朝换代?随即联系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次农民起义的悲惨结局和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变法、维新”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使我泱泱中华渐次沦进灾难深重的近代“百年屈辱”历史之中的事实,很自然的引出“中国,向何处去?”的命题,再将中国近代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及其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与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及其建立的人民政权从性质上加以分析比较,用鲜活的历史事实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为进一步理解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及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抗美援朝等事件做好铺垫,古今贯通,增强历史教学的逻辑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对历史的好奇转化为历史兴趣,克服“填鸭式”的机械灌输和“满堂问”式的所谓“启发式”做法,走出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靠“死记硬背”学历史的误区,适度拓展拓宽,增强信息量,打造高效课堂。
三、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辅于学”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初中生学习历史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不会叙述历史、不会分析史料,不会运用历史事实分析、评判历史事件及其成因、影响等,更不会归纳历史规律、剖析共性、个性特征特点,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依赖题海战术,靠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各类教辅上的参考答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越过障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考验,为此,我认真研究我校“三环作业批改法”的要求,学习借鉴外校外地的教改经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辅于学”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六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先指定一名学优生担任“小老师”,每堂课在老师通过对典型习题的“精讲巧‘点’”、抛砖引玉,进入“课堂练”阶段后,由各小组“小老师”组织本组学生针对具体题型从叙述历史事件开始,讨论习题答案,最初是由“小老师”分析讲解,逐步发展到轮流担任“小老师”,直到“人人都是小老师”,相互学习交流,互相帮助促进,尤其是对给材料阅读分析类题型,指导学生带着“问什么?怎么答”的思考,认真审题,辨识史料,精准判断。每位学生都是在先自行完成后带着问题在小组交流讨论,纠错补漏,互相学习借鉴。经过“自习、交流、修正”三步环节,力求使每一道习题“旨意明确、判断有据、答案精准简洁”,提高作业质量,追求“温故而知新”,逐步提高辨识史料和运用史实分析历史事件、解读和评判历史的能力。这种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出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把枯燥的学习转化成了快乐探索,让学生真正体会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奥妙,很受学生欢迎,期末检测,不仅收到了全班成绩较前有较大提升、后进生有较大进步、尖子生更尖的预期效果,也从中发现和培养了不少特优生、特长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经验。
2024年7月4日
于伟思特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