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从这天启航
生命就是一场长途跋涉的旅程。只要保持长久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你终会得到上天的眷顾,收获滚烫的人生。
——题记
1988年6月25日,这一天,是我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的到来,让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走进了商河县殷巷镇人民政府,成为一名能吃“国家饭”的工作人员。
1983年高中毕业后,我没考上中专,只能回到贫穷的家乡殷巷镇土马店村,以种田为生。那时,在外打工的还很少。农家清贫的生活,农田高强度的劳累,对理想的无望,使我心烦气躁,常常在无人的夜间,以发泄心中的愁闷。
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只能是漫无目的地看书,也不知道我的人生将能干什么。没有书写的本子,我就在殷巷供销社工作的同学李振亮那里要来几本记帐本。每当去县城,我就去书店看看有没有我爱看的书,花不多的钱就能买下几本,供我消遣。看书,记日记,有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已经成为我劳作之后的一种习惯。
1984年,我在土马棉点干零工;1985年,我去东营建筑干活;1986年,我去廊坊砖厂拉坯,到宝砥砖厂出窑;1987年,我到天津宝砥县下水管、掘地槽;1988年,我在王楼砖厂打零工、出窑。这期间,我从未停止过读书,也没停止过写日志。就是在外打工时,别人在打牌,而我在那简易的工地破床上,用工工整整地钢笔字,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外地的风光。
1988年3月,儿子出生了。妻子在娘家当幼儿老师。为了照顾妻儿,我就不能出去打工了,而是在附近的王楼砖厂出窑。出窑,就是将烧好的砖从窑室里用丁车装满再推出来自卸。窑室的温度很高,常常是汗流浃背,但这样收入高,出一丁砖0.25元,一班能出50丁,就能挣7.5元,比建筑工人一天5元还多。
有一天,妻子听到村里广播喇叭上的广告,说镇上要招几名业务员到企业工作,不交报名费,可通过笔试和面试决定人选。她听说后,赶紧告诉我,让我去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成了我人生“翻盘”的机会。
由于对文字写作有了一定积累,在文化考试中,我游刃有余,答对了所有的题,信心很足。
在这次考试中,我遇到了我的高中同学郭景贵。他头脑非常灵活,曾经营过木材,当时在村里任文书,我们也很是投缘。他见到我之后,就邀请我到他家作客。而这次作客,又奠定了我面试的理论基础。
消息灵通的他说,近期我们还要进行面试。面试的题就是关于如何发展乡镇企业的。那时的报刊,对于我们这些贫民百姓来说,根本看不到。而郭景贵是村里的文书,农业知识、农村大众、大众日报这些刊物他都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俩简单喝了些酒,郭景贵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而我却拿起了这些刊物认真地读着、记着。一次这样的约会,让我对陌生的乡镇企业的概念、发展路径及存在的问题全部记在心中。临走时,我还从他那里带回几份报刊回家,以通过反复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面试如期进行。经现场打分,我面试得了个第二名!所以,时至今日,我仍然感激我的同学郭景贵!
考完试回到家,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到王楼砖厂上班,对这次能不能当上业务员并没有什么期待。没想到,几天后,郭景贵和殷巷法庭的王兴宝骑着摩托车到我家送信,通知我于6月25日正式到殷巷镇政府报到!这让我份外惊喜。虽然只是一份业务员的工作,但毕竟是走出了农村!而那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镇政府就是殷巷的“最高殿堂”!
这次共招了我们三个人,其他两人就是郭景贵和赵家村的赵国前。我们到企业办公室报到后,企业办副主任李吉胜将我们安排到殷巷农具厂,给我们一间办公室,想让我们生产洗衣粉。
就在第二天,镇政府的公务员给我通知,让我参加全镇的企业负责人会议。我一时就懵了。我一个“业务员”,能参加这样“高级别”的会议吗?但接到的是“圣旨”,硬着头皮也得去。
在当时殷巷镇政府最后排的会议室里,我和镇上其他企业负责人准时到会。一个顶着“高粱花”进入镇政府的人,一下子参加这样的会议,心里始终打怵。主持会议的是时任殷巷镇党委书记李吉䘵。会议议程有三项,一是传达商河县委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会议精神;二是各企业负责人汇报当前的工作。三是李书记对今年的乡镇企业工作作出安排。
没想到,最后,李书记竟让我也谈谈看法。我虽然没有任何准备,但也必须“赶鸭子上架”,更结合自己看到的有关乡镇企业的经验材料,说明可以发展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资金好周转,船小好掉头等等,总算给应付了过去。
会议结束后,出外考察归来的镇长张训庆来到会议室。李吉禄书记自豪地向张镇长介绍我:“这,就是我们才招来的陈宜森,文笔很好!”张镇长也赶紧过来和我握手,说,小陈,好好干!
我纳闷,为什么能得到镇党委一把手的垂青呢?原来还是我那篇考试的作文打动了爱才的李书记。他以后和我说,你钢笔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我很欣赏你!
从此,我就从一名乡镇的“业务员”,成为一名乡镇干部,在镇政府工作9个月后,考入殷巷法庭工作。之后到常庄法庭工作三年半后,到商河法院负责宣传工作直到退休。
我的人生梦想,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为此,我要纪念生命中的6月25日,更要感谢殷巷镇原党委书记李吉䘵、企业办原主任李吉胜、刘岩山,是你们的赏识和厚爱,让我有了一份光鲜的工作,有了个人发展的平台,有了著说写作的今天!

作者简介:陈宜森,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退休前在济南市商河县法院负责宣传,2024年在济南市中法院从事法院宣传工作。有近千篇新闻及文学作品在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山东法制报刊登,著有作品集《天平追梦》《法庭故事》两部,获各级奖项一百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