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往事
挑筐的担担的都来了!
此言出自民国年间,东北边
军武术教头孙文渤先生之口
民国九年正月十五日,太祖爷讳莘田公寿终正寝,享年九十四寿。
出大殡。历时七七四十九天,仅香油就用了十八缸!
前清遗老,即前清近士,曾任刑部推事,诗词书画大家讳唐烜公,车马劳顿亲临吊唁送别挚友戴三先生又两广总督 讳 高崇基舅爷家,及南康知县 讳 张熙爷舅爷家等等世家大族上百家。
民国勋贵,即曾祖在保定军校任教期间的同事学生,以及南开大学的同事朋友。
先太祖莘田公一生所授徒子徒孙,大多已成栋成材,纷纷从全国各地而来,又生前好友,僧、道界奉送一整棚经,从家门口绵延至坟茔。
老丧为喜,各诗词楹联名家,书法达人也纷纷展示才华,不等丧事办完,即有人偷偷揭走挽联。
十一年后的一九三O年,孙家办丧事,孙文渤身着国军制服,在马併和亲兵簇拥下,端坐马上放眼望去,所见来宾皆挑筐担担的,叹息一声,禁不住说道:
挑筐的担担的都来了!
孙文渤先生即是宾客又同居一村,自是忙前忙后,亲眼目睹戴家丧礼整个现场过程的。
查览戴氏家谱发现:孙文渤先生祖上系名门望族之望海市孙。
清道光末年因家庭琐事与族人纠葛不清,因与军马站戴姓世有姻亲,遂迁居军马站村,又因咸丰初年,太平天国之变,先世祖戴万龄奉命兴办团练,正是用人之际,便将孙氏亲友安顿在自家的菜园内居住。
又有吕氏叔侄担筐撅篓而来,欲穿庄而过,投奔东北向孔家店,徐图安身立命之地。
即以田产房屋挽留,吕氏应谢不辞。
百年后的今天形成了戴、孙、吕三大姓氏为基本的村庄格局。
担担挑筐凑一群,难堪军马战衣新。
文暗不解学究意,武痴浑称郎当人。
得逢真谛显身手,举荐倾情展才伦。
唉乃一声终叹气,长江流水泪雨霖。
步韵赠志軍诗一首
独觅小楼索离群,经文略武亦图新。
半杯清酒酬先辈,一腔热血荐后人。
惊天雷电磨心志,动地风雨砺才伦。
吟诗当作太白饮,赋曲犹唱柳七霖。
甲辰端午杜国田
甲辰大暑 青萍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