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徐 挺
白盐
三北民谣:“三北平原三件宝,白盐棉花加草帽”
三北,指宁波市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即宁绍平原之三北平原。白盐、棉花,三北人赞为“两白产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北人的主业。
一、围垦文化--显示一份主动
填海围海各千秋,筑塘制盐耕桑田
慈溪筑塘历史久远,有文字可考始于宋庆历七年的大古塘。秦代以后,三北人向海涂迈出了第一步。以家族或集聚地为主,在海涂上用土垒起一条条小堤坝,圈起一小片海涂,制盐种地。这,最原始的海塘,围垦的雏形,史称散塘。自秦至宋千余年间,“秦海、汉涂、唐灶、宋居”,成陆之地不断扩展至现大古塘一线。
慈溪设有海塘博物馆。《慈溪县志》记载,慈溪原姚北筑塘自大古塘建成之后,自明代至建国前,成规模的有新塘、周塘、夜塘、潮塘、二新潮塘(二塘)、榆柳塘(三塘)、利济塘(四塘)、晏海塘(五塘)、永清塘(六塘)和澄清塘(七塘),后,八塘至十塘,一直筑至十一塘。
据《余姚六仓志》记载,修筑大古塘为御潮之用,旨在免遭咸潮侵袭,以官修为主,表征一份被动。修筑这十条塘,则是为了扩大三北家园,让沧海变桑田,以民办为主,显示一份主动。
1966年底,慈溪县号召去西三公社围垦八塘。天元公社积极响应、组织。我也随生产队社员去围垦。住宿,在一家盐民的客堂,20位社员济济一堂,全用稻草打地铺。吃饭,三餐大米饭,大白菜,有一点肉,时有小海鲜。干活,早上6点钟起床,洗漱;7点,出工挑土。一担泥土百十来斤,从塘脚上行挑到塘顶;中午,就地休息一小时。眼前,所筑八塘的塘外,杭州湾海水,蓝的;塘内,盐碱滩涂,黄的;塘顶,各围垦生产队都插着旗帜,红的。塘上空,不断回响着《社会主义好》《下定决心》等喇叭歌声,以鼓舞士气,激昂围垦大军的斗志。下午5点钟收工。晚上,无娱乐活动。累,倒头就睡。周而复始半个月,大功告成,八塘壮美,人声鼎沸,群情激昂。
西三公社所围垦的十塘图片
二、制盐文化--浙江盐都
柴米油盐必需品,诗和远方才抒情
庵东滩涂含盐量较高。唐代时,庵东设有余姚场。宋初为石堰买纳场。宋庆历七年(1047)筑大古塘,随着滩涂日涨外移,盐地移至塘北。1916年,石堰场迁场署至庵东,形成庵东盐区。时,盐田近十万亩,为全国十大盐场之一。盐产量居全省之冠,号称“浙江盐都”。“盐田面积之广与整齐,自以余姚场为首屈一指”(《两浙盐务汇编》)。
制盐--“煮海”
制盐方法经历了煎熬、板晒、滩晒三个时期。
煎熬法制盐。清咸丰年间前全部采用刮土淋卤、火力煎盐的制法。咸丰二年(1852年),板晒制盐法兴起,煎盐渐减。
板晒法制盐。工艺为三道工序。1.开辟盐田,堆土筑基,挖“漏碗”。2.制卤。挑咸土入“漏碗”,浇海水淋渗,卤水循管滴入缸中。3.板晒。解放初,采用木头制的可搬动的盐板,日晒。
滩晒法制盐。海水制盐主要有三种方法:太阳能蒸发法(也称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最普遍的是太阳能蒸发法。其过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采盐、贮运等步骤。
纳潮,将海水引到修好的盐田中。制卤,刮起盐碱土,挑到涝囤里,用以淋成浆,俗称“头浆”。结晶,将头浆卤水挑到晒盐池,利用太阳蒸发海水,当氯化钠饱和时,原盐析出,结晶。采盐,在晒盐池,用刮板将盐结晶收集起来。贮运,用竹筐挑到盐倉存放。
“靠天吃饭”晒盐苦
晒盐有个浪漫的名字,叫煮海。实际上,苦活。据计算,一吨浓度 3% 的海水,盐量 1000kg × 3% ≈ 30kg 。
靠天吃饭。滩晒法制盐,靠太阳。上午,纳潮挑土刮盐,下午颗粒结晶,傍晚收盐,每天忙得苦不堪言。春多雨水夏雷电,秋多台风冬冰雪。靠太阳赏饭赐福。夏天一旦雷雨,更惨,必须飞快地把盐卤水收起来。否则,前功尽弃。常闻雷电击人事件。
强度大,收益少。盐民晒盐,延续生活、传承血脉的必须。男男女女长年累月在滩涂晒盐、渔猎,付出大,体黝黑,人苍老,风湿较重。海鲜天天有,鲻鱼、丈鱼、鲚鱼、青蟹、沙蟹、黄蛤、蛏子、泥螺、白虾等。蔬菜不大见,只有霉干菜。盐民都喜酒。喝点酒,可祛风寒、增体力。无法想象的是,辛辛苦苦地干,六十年代前后,年收入还不到200元!若年收入能达到300元以上,已是高收入了。
最受煎熬的是用淡水。饮用水,家家在屋内放置七石缸,把雨水接入缸内。夏天从盐田回家,热,舀一勺冷水,咕咚咕咚一肚子,爽!缸内天落水不多,只供饮用,舍不得煮饭。日用水,每户社员造房子时,挖土夯坨基留下一个大坑,叫“汪”。八塘河的水是咸的,不能用。“汪”里的水是下雨积聚的,淡的。每家的生活用水就靠它。洗衣服,先舀一盆水到“汪”边,擦肥皂;后不断地舀一盆盆水洗衣服,因为肥皂水不能流进“汪”里。夏天,“汪”里水少,盐分泛起,水呈暗红色。为了生存,照样得洗菜、淘米、煮饭。
慈溪东一公社十大队背靠八塘,面向塘河,翻过八塘,即为九塘,东一公社的盐场。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任代课教师时,目睹盐业、盐场和盐民日常。夏天下午,学生放学回家,都要参加收盐工作。我有时也去九塘盐田,帮助社员用刮板刮盐、收盐。一次,参加了一天的挑盐工作,生产队给了1.4元补贴,我一直没去领。几年以后,生产队会计还说:“徐老师,账上还有你1.4元劳务钱呀。”
三、后记
冬夏万籁吻风醉,日月肩挑忙煮海。
晓起再战杭州湾,晚枕盐山星辰爱。
《慈溪县志》载:“1979年8月23日,遭第十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冲坏海塘18公里……”
据时任东一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周惠祥回忆,8月22日晚11时,公社十大队所在的九塘被冲毁,塘内盐田全部被淹。台风过后,公社党委书记沈性维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运动,发动全公社4000多人奋战九塘。8个月以后,即1980年5月,重建九塘和盐场的任务完成。后,东一公社十大队改名为西横村。(见应建勇主编:《桥南明珠庵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23—31页)
解放初,庵东主业制盐。1955--1965年,筑新浦至西三的八塘,制盐作业区开始在塘内,改变了千余年来塘外晒盐的传统。1970--1978年,筑九塘,围入涂地盐田。1978年末,盐田82984亩,为盐业鼎旺时期,以后逐年减少。2001年11月全部消失,盐区历史宣告结束。
作者简介: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兼职秘书 ,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宁波市第二、三、四届高校教学督导。主编、副主编论著20余部【高校校志及教育部规划教材《文学欣赏》(高教出版社)】。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篇。曾主持教育部、省教育厅若干课题,分别获省、市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