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蓝建新
早些年,在我们的小县城里,还没有民营饭店,只有一花独放的一家国营饭店。听说饭店里有个别营业员经常徇私舞弊,为了讨好自己的一些熟人(基本上都是一些货车司机,方便搭顺风车),利用职务之便,做点顺水人情,就是在给顾客打饭菜的时候,常常“以人为本”,厚此薄彼,刻意给“老熟人”准备了一些“特供”餐盒,在菜盒底部多加荤菜,(那些年,物资匮乏,能多吃上几片肉,也算是幸事一桩。)饭量也比通常的多,以便在营业中见机行事,“任人唯亲”。
人们常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常走夜路总会撞着鬼。久而久之,这事还是被人发现了,有人向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经过领导会议讨论,决定戳穿这件事情,以平民怨,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位刚到任的面生的饭店主任去执行。
某一天,是街日子,乡下来赶集的人多,来吃饭的人也就比往常多了些。这位饭店主任觉得机会来了,就换上了普通农村人的又旧又邋遢的便装,身后斜背着一顶破旧的草帽,一手提着一只鸡笼,隐蔽在饭店门口旁边,等待时机行动。
过了一会儿,一个“老熟人”走进了饭店,正是群众反映的那位营业员的老熟人,那营业员照例给他准备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特供”餐盒。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位饭店主任(过后他向人们这样述说的)左手拿笼Gei(壮话:鸡笼),右手拿饭非(事先买好的饭票)一个箭步,冲到那“老熟人”跟前,故意用夹壮话(模仿乡下人的口音)和带请求的语气对“老熟人”说:“同事(夹壮话:同志)呀,我的牛些(车)还捯晒(方言:绑在的意思)在外面,井(请)你给我先要这份饭果(可)以咩?”“老熟人”看他那火急火燎的样子,心想他是一位农民,饭量一定很大,自己饭量比他小,正好他的下一份饭量明显就是少点,就产生了同情之心,加上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拒绝,就不假思索地对他说:“那你忙就先要吧。”“老乡”接过那“特供”餐盒,来到了餐桌旁坐下,急忙打开饭盒,假装饿狼似地吃起来,一会儿“老熟人”也来到他的旁边同桌用餐。“老乡”吃着吃着,当面上的菜快吃完的时候,下面不出所料地露出不少的肉片,但他不想让“老熟人”当众尴尬,故意装着很意外、很惊讶地向其他客人大声说道:“大家快来看呀!我今天是交了好运了,我这菜里比往常多了很多肉片呢,不信大家不妨过来亲眼看看。”这么一说,大家很好奇地围拢上来观看,其中一位客人很风趣地说,这是你的运气好,我们可没那份福气。那服务员听后顿时目瞪口呆,心想:“糟了,是不是我送错了。” “老熟人”见状,就知道了个中奥妙,只好劝说道:“别再嚷嚷了,那是人家服务员打错的,既然你吃过了,人家又不叫你退回去,你就继续把它吃完算了。”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你说那“老熟人”是谁,他不是之前的那些所谓的“老熟人”,而是新增的“老熟人”——本饭店刚刚退休的老主任,跟新上任的主任还没来得及见面。
下午老主任就到主任办公室去反映上午在饭店发生的事情。想不到的是,新主任却是那位换了中山装的“老乡”。这时,在办公室里的一位副主任见了老主任,立刻向新主任介绍说,这位是我们饭店的老主任,新主任热情地对老主任说道:“我们上午在饭店里已经幸会了,我刚来,还来不及去拜访您老,失敬,失敬。”当天晚上那营业员就被老主任狠嗑了一顿:“我在职的时候,也略有所闻你的杰作,可惜还来不及领教。我一退休,你那狐狸尾巴就正好在我的面前露出来了。”那营业员很后悔地说:“说实话,您在职的时候,得到您对我关爱备至的照顾,现在您退休了,就想好好表现一下,谁料到竟然被那位“老乡”搞砸了,真是丢人现眼。” “老熟人”却说:“什么老乡,他是你们新来的主任。”那服务员听后,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
第二天晚上,那服务员在全店职工大会上作了深刻检讨,他向领导和职工们表示,一定痛改前非,做好工作。之后,那次饭店捉赃的故事终成民间佳话,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
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中国经典文学》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
编辑:知音识曲
知音识曲文学社“中国经典文学”栏目发布优秀稿件,投稿微信13606458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