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文/魏士德【文(1)】
我的“6.1”人生
我,余姚人,是1977恢复高考后千军万马中冲过独木桥的27万分之一(570万人高考录取27万人),就读于宁波师专东胜分部。现已退休,抚今思昔,感慨良多。
我自1971年开始任民办(代课)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宁波师专,毕业后工作至2007年正式退休。回首三十五载教师生涯,正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初的三十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三十年。我在教书育人工作岗位上,不负好时代,胸怀志向、自强不息、奋发拼搏、与时俱进,终于写出了我的人生“六个一”。
读高校时学校发展的唯一学生党员
我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毕业那年正值文革开始,文革使我失去了临门一脚上大学的机会。
1977年恢复高考,我已是三十而立年纪,被录取在宁波师专中文专业。
在宁波东胜路读大学期间,我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克服了年龄大、记忆力差、家庭负担重的困难,刻苦学习。同时我被推选担任了副班长兼任生活委员,后又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兼生活部长,主要负责同学们的膳食、卫生、安全,晚间还担任业余校医和值班员,工作繁杂而琐碎。但我能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地苦干,热心为同学们服务,因此深得同学们对我的信赖和尊重,都亲切地称我为“魏大哥”。
加入中国共产党员一直是我的人生理想,在大学毕业前夕,经党组织严格考察,我入了党,成为宁波师专1977级196名学生中唯一发展的党员。当时在唯成分论左倾影响未肃清的政治氛围中,非工农家庭出身的我,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入党后,我不忘初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之后二次被评为余姚市优秀党员。
第一位受区委发匾嘉奖的校长
1984年,我由普通教师直接被任命为临山中学副校长,上任后我针对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助校长干了三件实事:
一是解决800多名师生用水难问题。当时临山镇没有自来水,师生生活用水全靠一口井和一口池塘,下午6时全校供水告急,供水得不到保障。我不顾脏臭,带头第一个跳下池塘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挖淤泥清塘,保证池塘水充足和干净,解决了师生日常用水燃眉之急。
二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目标管理和教学基本功比武,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我深入课堂调研,狠抓教学质量,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1987年,初中部教育质量,由余姚全市末位跃升至第三位,高中部升大学人数不但破“零”,还达到了二位数。在抓好教育质量同时,我协助校长积极拓展办学思路,尝试开办职高幼师特色班,后升级为幼师中专班,开创了全省普通高中开办中专班的历史先河,为职业教育发展作了成功探索。
三是办好校办厂,反哺学校教学。任副校长期间,我同时分管校办工厂,采用了定额超产奖励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校办厂充满了生机活力。二年后,校办工厂的年利润达到了12万元多,当时教师最高月工资是80多元,校办厂大部分创收用于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从那时起,全体教职工更加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整个学校呈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1990年由于家庭原因,我调至泗门中学工作,临山区委、区公所特地来泗门赠予我一块“辛勤耕耘”的横匾,以表彰我在临山中学工作期间所作的贡献。我是临山区第一位受到区委横匾嘉奖的学校校长,这小小的匾,给了我日后工作更大的动力。
姚北九乡镇第一位中学高级教师
1992年因教学工作需要,我调至泗门镇中担任副校长并兼《自然科学》教学工作。《自然科学》是当时国家教材改革后新设立的一门学科,融合了初中原有的《化学》《物理》《生物》,新学科教学处于零起步,一尚待探索。于是,我潜心钻研新学科的教材教法,强化教学中的“五认真”,及时总结教学成败得失,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我的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由于我辛勤耕耘,1995年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成为姚北九乡镇初中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当年因为国家对中学教师首批高级教师有懂外语要求(后来这个要求取消了),我参加了省人事厅俄语考试,顺利通过。
成为高级教师后,我在教学上更加努力,积极践行素质教育。1998-2000年连续三届中考,我所执教班级的自然科学的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为校年级段第一,在全市名列前茅。其中1998年中考中,自然科学成绩校前三名考生均在我所任教班级,其中一名同学还获得满分;2000年我所教自然科学,140分(满分150分)以上的人数占全校该档人数的50%;1999年-2002年我辅导的学生还多次斩获宁波市自然学科竞赛二等奖。我不仅教得了好学生,硬功夫更彰显在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2001届有名姓宣的学生在刚读初三时还不会写分子式,经我近半年匠心点拨,中考自然科学成绩居然达到了145分,最终以优异总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我辅导并鼓励文化成绩偏弱但有身高和表演优势的谢同学成功报考宁波服装学校,后通过她自身不断努力,在2000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中获中国选拔赛十佳。我的这些努力,得到了同行和上级认可,2000年被评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
所处教区首屈一指的教学科研领头雁
自1992年转型从事《自然科学》教学以来,我内心就萌发了“只有搞科研,教改才能有出路”的理念,我深知乡镇初中要搞科研困难重重,但毅然带领全校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热心指导青年教师,终于使学校教育科研氛围逐渐浓了起来。此时已年过半百的我,敢于开展“初中生学习指导-分层次教学-课堂创新教学-探究性学习”等一系列的科研尝试,任教班级教学质量一年胜过一年。我的《减负增效的重点是抓好课堂的创新教学》是我“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教法、创新学法”相结合的学术性文章和专题,这一科研成果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在近十年里,我获得过省级立项课题三等奖、完成余姚市级立项课题4项,公开发表十几篇科研论文,其中论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获全国首届师德论文一等奖。我一心搞科研的事迹被余姚市教育局、泗门镇政府列为十大新事之一,并被写成《以科研促教学的领头雁》进行公开报道。在1995年至2001年期间,我屡获余姚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获中国教研骨干教师殊荣。
百里挑一的好丈夫
我在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谁也不曾想到我所克服的重重家庭困难。1989年深秋我的妻子突然晕倒,经治疗后四肢无力,生活起居完全需要我照料。当时正值家中上有耄耋之年的双亲,下有在外求学的两个女儿,这也是我当时由临山调至泗门工作的原因。
这期间我白天致力于学校工作,工作之余忙碌于照料妻子和双亲,独自肩负着体力、精神和经济的三重压力。在护理妻子的日日夜夜里,有三件事令我难忘:在一个隆冬的深夜,为了给妻子打退烧针,在家用沸水煮针筒消毒,因累极打盹,锅水烧干,针筒烧焦。有一次为了给病妻买甲鱼补身子,从上虞回来途中,挂在自行车上的甲鱼因袋破而“逃逸”,费劲攒的200元钱就此打了水漂。又有一次去余姚给妻配药时,公交车上不慎遭遇小偷,药钱被洗劫一空,拮据的我又雪上加霜。但我面对生活困境并不气馁,以坚韧意志和高度热情直面困厄、在努力工作中精心照料病妻。
这样的日子我过了十二年,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2002年我妻子终于逐渐康复起来,生活开始能够自理。苦尽甘来的同时,四周邻居都纷纷夸赞我是百里挑一的好丈夫,余姚日报曾二次报道了此事。
勇创一流的工会主席
2002年起我担任泗门镇教育工会主席,从此我一如既往地投入工会工作。首先我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首先,我关怀临代人员,用“一会两制”方法让他们加入工会,使他们感受到工会的关怀和温暖。我对教师职称评定实施“四公开”制度,使教师对职评满意度大大提升。二是我重视教师师德建设,坚持师德与业务素质共同抓,强调以师德促业务,使全镇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此在宁波教育工会创新活动经验交流会上获得最佳实施奖。三是为丰富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我提倡对各类文体活动参与者实施“参与有奖、获奖重赏”的奖励制度,从而激发了教职员工参与工会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文体骨干,也使泗门镇教工在各类市级文体比赛中捧回一座座奖杯,如教工舞蹈获市特等奖,教工团体跳绳比赛获市一等奖,还有女教工呼拉圈比赛,男子乒乓球团体赛都获冠军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会的凝聚力。
我情系教职工,时刻关心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切切实实地把工会温暖送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坎里。泗门镇教育工会在2005年被评为余姚市先进基层工会,我本人也被评为余姚市优秀工会工作者。
结语
我要感谢我的大学母校——宁波师专东胜分部,她教会了我在困境中,崇师尚德,以坚定的信念,与困难拼搏,成就了我人生可贵的“六个一”,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成果。退休后的我老骥伏枥,仍满腔热情地奋战在我热爱的人生征程中,我将满怀信心地去实现人生精彩的“第七个一”!
《东胜记忆》文集征稿启事
欢迎东胜老师和同学来稿,内容包括:1977高考经历、东胜路学习生涯回顾及对老师的追忆缅怀、毕业后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及同学聚会活动等。文章体裁不限,附上作者联系方式。来文编辑后在都市头条发表,同时收录于《东胜记忆》文集供全体师生共同分享。
编者联系方式:罗维开,电话号即微信号13396684784 邮箱923739913@qq.com 欢迎来稿有图有照片(包括作者个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