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国粹 逐梦前行
——记大器晚成的书画家郑锦华
文/罗宙纶、梁卫国
七月如歌, 夏日风华。一个巧合的机会,到顺德区大良镇梁銶琚图书馆参观“逐梦前行”郑锦华书法展,见到了温文尔雅的郑锦华先生。
郑锦华,号庸斋、自在堂主,顺德区书法家协会会员、顺德区美术家协会会员、顺德区文博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书画专委会副主任,大良书画会常务副会长、顺德区北滘茶文化协会副会长、大良锦岩书画协会副会长。
透过那幅幅的心血之作,看到了一位勤奋好学、阳光老人的幸福生活。一位祖籍顺德的旅美华侨,在朋友圈中见到郑生书法,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好有书卷气,好老到的行草。” 也引发了老华侨的思乡之情……
郑生刚过耳顺之年,身体健硕、高度180,学生时代就是篮球运动员,看不出达到我国老人年龄标准。朋友戏言:如果用“老人优惠卡”乘搭公共交通容易引起误会,之前就见过这样的笑话。
上面这幅书法作品内容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是父母教育孩子们的至理名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郑锦华,这位出生于顺德的艺术追求者,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他笔下的书法线条,曲折而富有韵味。自幼生长在贫寒之家,父亲多病在身,失去劳动力,排行老大的他,早早地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然而,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热爱。
记得还在念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身患残疾的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华仔,爸爸有心无力,全靠你自己了,你要生性,要好好读书,要争气……”几十年来,父辈的教诲言犹在耳。阿华向我们讲述了感人的往事。
他自小爱好画画,读中学时代已在学校出墙报,并已开始画画换些零花钱帮䃼家计。中学毕业后即留校做老师,不久被当地金融单位抽调,负责宣传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下海创业,在商海打拼十数载,年近半百又面临退休浪潮压力。于是想在美术爱好的基础上学习书法,发挥一技之长。但阿华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白天,他要应对生活的琐碎;夜晚,当万籁俱寂,他才能在书房中与笔墨为伴。他深知,书法不仅是技艺的磨练,更是心灵的修行。每一个笔画,每一处转折,都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汗水去浇灌。
学海中的弄潮儿
阿华年少时师从顺德画家张介先生,后因工作转变无暇顾及,但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埋心底。放下画笔至2015年,近十年来才重拾旧好。从写字入手,设想通过书法熟悉笔墨线条,为画画做准备,以继续年少时梦想。谁知执起毛笔之后,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越写越投入,越写越精彩。他自己觉得,经过几年无心插柳,虽未能成荫,也算有了点收获。
2018年,阿华与师兄梁卫红在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举办了书法展,出了本书法作品集“初心有梦”, 这次书法展主题就叫“逐梦前行”,算是对书画梦想的继续。
有了几年的书法学习,加上机缘巧合,2019年初参加了一个由中国水墨画院任呜老师在广州开设的中国画国展冲刺班,重拾丢下三十多年画笔,开始在丹青道路上的新征程,通过几个月近十堂课的学习(一个月二天课)绘制了几十年后第一幅画作“花开花落知多少”,作品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9首届全国山水画双年展评选,通过初选、复选,最后入展!对阿华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2024年7月16日,“逐梦前行”郑锦华书法展(第2回)开幕当天,順德区书法美术界的知名人士、有关领导、社会贤达、书画爱好者前来参加开幕仪式。在开幕式上,郑锦华神采奕奕,在致辞中他谦逊又不失幽默地表示:“我学书法时间较短,但做到心无别虑,笔不暂停,以勤补拙,夜深人静才舞文弄墨。唯一告慰自己的是学习上从不偷懒,逐梦前行。”
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镇、区、市各级展览。“人们欣赏其展览作品,尤其是那些行草,结构严谨而又意气风发,行气舒展又挥洒自如,恣意得很。”专家老师这样评价。
书画同源,一字一画见功夫
认识锦华的都知道,他经商二十多年后重拾画笔,开始专心艺事,当时家里没有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一樽墨汁,就是靠着好友罗崇才兄租用的画室,利用聊天的时间,借用画室的纸张笔墨练习书法,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最后达到废寢忘餐的地步。其后,通过不断的观摩书画展览、大量阅读前人及现当代名家的名帖,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功的奥秘有天分、有努力,也得益于书画同源的缘故。
郑锦华作品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凸显传统功夫。从这次展览的100多件作品中可以看到,郑锦华先生的书法无不打上传统的烙印,传统的学养滋润着他的书法,一笔一划也可以从中找出前人的影子和烙印。二自由奔放、不受拘束。在注重汲收传统手法的同时,锦华先生又不被传统束缚,而是在结体上大胆地进行尝试,在书写过程中强烈地表现自己,个性特征张扬,使到笔墨既入于传统,又保留自己写字时原有的个性。其三,锦华的书法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他不但学古人前贤书法的形,更重在学其神。好友谭耀明说道。
结缘广府 逐梦前行
此次在梁銶琚图书馆举办的
“逐梦前行”郑锦华书法展,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他们在一幅幅作品前驻足停留,细细品味。有的为郑锦华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有的被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而郑锦华本人,也热情地与参观者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与体会。
画友何绮雯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与郑锦华师兄就是画友了,当年我们一起写生,骑自行车去附近的农村,记得有一次有个农民伯伯很生气,说我们不画他的新房子,偏要画那塘边的草屋,没法解释,草屋比较入画呀。当时好无奈,现在是写作的好素材。
郑锦华在顺德出生、读书、工作,熟悉、熟知广府文化,正是凭着他的勤奋与好学,凭着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长期以来浸淫在书画、诗词、金石的艺术海洋,乐此不疲。不仅提高了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也极大丰富了其作品的内涵,让其书法作品独具一格。作品内容有古诗词、新诗词、领导讲话,为建党100周年庆的条幅,内容好,书法艺术美。
在郑锦华的书法世界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他对广府文化的深深眷恋。顺德,这片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的土地,赋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他将对家乡的热爱,化作笔下的线条与墨韵,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