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这14年里,日军到底掠夺我国多少财富?粗略的数字能让人看得心惊胆战。粮食:运回日本的达8亿多吨。在那个年代无数中国百姓生活艰难,甚至饭都吃不饱,被饿死很常见,却被日本侵略者掠走这么多粮食!而日军进入中国后抢掠粮食供应士兵“以战养战,”更是不计其数难以统计。矿产资源:铜4.9亿吨,稀土2亿吨,煤炭6.4亿吨,其他品种矿产不计其数,同时还抢走中国大量的机械设备用于发展生产、制造杀害中国人的武器等。黄金:日本占领一处地区后,首先就是将当地的银行给控制住,将所有的金银货币带走,并以此购买各种武器,在14年里抢夺的黄金高达21000吨,1吨的黄金价值超过了3亿元,总金额达到了63000亿元。他们还印制伪币扰乱中国市场。文物字画:日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大量掠夺文物字画珍宝,官方的数字是1879箱文物,总计数为360万件,就算是到了今天,日本博物馆里依旧有着200多万件的中国文物,价值无法统计,最保守的估计也在2000亿美元以上。不仅如此,在抗战的这些年里约4000万的中国民众牺牲,而我国当时的总人数才不过4亿人,可见日军的滔天罪恶。
就在日本军队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大规模掠夺偷运中国矿产、粮食资源的过程中,在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后,一首《松花江上》的歌曲蓦然间唱响了西安城。继而,又迅速传遍全国。这首歌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百姓无不唏嘘垂泪,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在铁蹄下遭受凌辱、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的悲苦及心声,唱出了家乡的无尽财富被侵略者掠走的悲痛。这首歌的创作者为张寒晖,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一生先后创作了《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70多首抗战歌曲。
1925年,张寒晖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共产党。他在著名音乐家赵元任教授的指导下,对民族音乐、河北梆子、河北民歌及昆曲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钻研,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张寒晖带领同学参加“三·一八”反对段祺瑞军阀政府的游行,跟随李大钊在游行队伍中一起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等口号。李大钊惨遭绞杀,张寒晖也上了通缉的名单。他连夜剃光头发,逃离北平,一路步行400多里回到家乡。他帮助家乡定县民教馆进行秧歌、民谣的搜集研究工作,并参加了由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会,编写农民通俗读物,参与创作了《农夫歌》《除草歌》《农家乐歌》《高头村歌》等歌曲,编印了《普村同歌集》。1930年,张寒晖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帮助组织剧社。开始了用歌曲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革命艺术生涯。不久到西安,在省民众教育馆任总务主任。他组织了“西安实验剧团”“西安铁血剧团”,自当导演和演员,演出了《不识字的母亲》《黑地狱》等话剧,并主编出版《老百姓报》,以通俗文字开展救亡宣传。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5年,十余万东北军被调至陕甘两地,拖家带口,愁容满面,衣衫褴褛,夜夜思乡。而家乡,就是遭受荼毒和掠夺的故土啊。广大东北军将士渴盼早日打回东北,消灭日寇。古城西安的街头,经常拥塞着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1936年夏天,张寒晖二次赴西安,以西安省立第二中学教师的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在讲授国文课的同时,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人和百姓悲惨流亡的情景和撕心裂肺的哭号。一天夜晚,在东北军做地下工作的孙志远来看望他,又给他讲述了东北军对家乡的思念和难民们对丧失国土的悲愤之情,还送给他一本东北军第67军出版的《东望》杂志。封面上印着该军军长王以哲的亲笔题字:“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妹于水火之中。”孙志远建议张寒晖写一首反映东北军思想感情的歌曲。张寒晖眉头紧锁,泪流满面,思绪涛涛,热血沸腾,在抽泣和悲愤中一挥而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歌词内容和感情脉络分为思乡、流浪、呐喊三个层次。抒发了对早日打回家乡、消灭侵略者的强烈情感,结尾处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曲调借鉴了家乡定县秧歌中悲戚的“大悲调”和激昂的河北梆子。震撼人心的名作《松花江上》就此诞生。先是学生们在唱,继而全社会都在唱。友人姚一征对他说:“我们每当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时值“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的学生们用这首歌震动了西安古城,东北军政治部宣传队将此歌印成卡片分发到各军各师,又经中共地下党转给北平学联歌咏队。张寒晖又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教唱,并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扩大影响,广大东北军官兵被强烈震撼和感染,听后无不落泪。
继而,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唱遍了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1936年底,周恩来在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他指挥着官兵们高唱《松花江上》,然后问一位东北战士:“为什么一唱‘九一八’,大家就流泪呢?”战士立即回答:“我们想家!”他笑着说:“我建议领导让你回家看看。”战士的回答铿锵有力:“不打跑鬼子,回去也好受不了。”周恩来亲切地拍着那位战士的肩膀道:“这支歌,唱出了大家的心愿,大家不愿做亡国奴,要求抗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非常好!”对这类不可多得的时代歌曲, 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称“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张寒晖在长期的艰苦磨砺中积劳成疾。1946年3月,年仅44岁的张寒晖在延安溘然长逝,遗骨伴着《松花江上》哀怨乐曲,安详入葬于宝塔山之南的窑背上。墓碑上的铭文为:“人民音乐家《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同志之墓”。转年,胡宗南的部队进犯延安,卑劣地毁掉了墓和碑,墓址也夷为平地。但是,张寒晖的名字已经伴随《松花江上》的歌曲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这是谁也砸不掉的“心碑”,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位属于人民、属于时代、属于历史的真正的艺术家。
但是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在改革开放后,有知名作家写出《丰乳肥臀》,里面写到八路军“轮奸妇女”,小鬼子“用军粮救助灾民”;另一位知名作家写出《1942》,是写那年河南旱灾小鬼子“用军粮赈济灾民”,有位导演还把该作拍成了电影,遭到骂声后他说:我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你爱看不看!等等,后来网上对这些歪曲和编造历史的劣迹给予否定和责骂,但很快被删除。联系一度出现的“毒教材”现象,实在让人痛心和不解。张寒晖如果在世,他会怎么想呢?会不会把小鬼子在我国掠夺的那些财富、粮食的数字说给我们的诸位“获多种(包括国际的)奖项”的作家和导演呢?歪曲和丑化我国抗日军民的目的是什么?信口雌黄地编造历史又为了什么?当我们祭奠和想念张寒晖这样杰出的文艺工作者的时候,心绪还能平静下来吗?!
【读者反馈】退休中学教师石应芳,2024,6,21,8:41:每天出炉一篇文章,好像面包店烘焙蛋糕一样,热辣辣,营养丰富。作品是精神食粮,与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由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歌词,联想到当前某些作家的歪曲历史抹黑制度的“作品”,表明了你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传播了正能量。给你点一个大大的赞👍👍👍!
退休组织处长赵津梅,2024,6,21,8:39:岩波你真棒!又一部重量级作品,我一定收藏好!我从懂事起就唱:“松花江上”刚又唱了两遍,真的泪目了!在组织部负责离休干部工作:曹局长就是37年前参加革命工作,享受离休后最高待遇!李东生47年参加工作,意义、待遇、区别很明显!感谢岩波作家分亨奉献好作品!
著名画家王佩翔,2024,6,21,14:31:不应被忘记的人民音乐家!💐💐💐读罢此文,更觉那些所谓“作家们”的丑恶与无耻!
津门作家雨甜,2024,6,21,9:30:一首歌曲背后的故事!精彩!!
原部队老领导郭敬元,2024,6,21,8:30:不忘民族苦,牢记血海恨。振兴民族志,共圆中国梦!为抗日救国歌曲点赞!为人民作家岩波作品点赞!
著名画家贾万庆,2024,6,21,13:27:XX的《丰露肥臀》是否污蔑抗日,我没有用心看。可,XX小说文字功底不深,是事实。《晚熟的人》写的不错。有些短句写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