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族史来象征民族战争史
——《香河》评析
●赵坤
一、语言朴素、有革命语言特色。说明性的语言多于描述性的语言,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通俗化写作。 通俗在20世纪文学中,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93年之后的市场化,包括新世纪以来的网络文学,都不断的推动了文本语言的通俗性。 加上香河的传说、神话,民间故事,都适合朴素的语言。共同打开了革命历史小说的通俗性。
此外,语言还有时代烙印和革命风格,这对今天的话语系统来讲,是充满差异性的。这是可以作为田野调查的材料,也可以作为反观两个时代文化语境关系的文本。
二、后革命时代如何书写革命史的问题。历史写作是胜利者的清单。叙事的立场,身份,语言,角度,都比较重要。抒情的对象和方式也很重要。
后革命时代里的"后",不是贝尔的"革命的第二天",而是是革命过去了很多天,很多年之后,如何在"讲述故事年代"里说"故事讲述年代"的事。
这些都直接决定小说最后的去向是哪里,是社会学的、政治学的,还是人类学的。纵深的意义空间是完全不同的。
三、风物民俗:青岛大幔之类的地方意象,这种历史化的词,对写作者年龄有要求。因为今天再说青岛大幔意思已经不一样了,在文学语言学里,属于词义转移。词语背后拖着的长时段所致链条会很生动,有文化内涵,也有历史感。
赵坤: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