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真”为历史“
——读费聿新《香河》
文/温奉桥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出现了大量表现抗战的作品。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涌现出了青岛作家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钢》,特别是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要想写出新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独具慧眼,独辟蹊径,重返历史和记忆,重构日照红色文化形象。
日照,既是黄海之滨一座年轻的城市,又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玄股之国”,据考证,“玄股之国”就位于今天日照两城遗址一带。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出土的原始陶文,比甲骨文尚早一千余年,尧王城遗址出土的蛋壳镂孔黑陶高柄杯,则被考古学界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两城镇文化遗址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已5500余年。历史上日照文风盛郁,文脉绵长,贤才辈出,如西周著名政治家姜尚、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刘勰、清代著名朴学家许瀚,现代则有国学大师王献唐,当代更有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等,都是杰出代表。
同时,日照也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热土,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和深厚的革命文化积淀,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李守民先生经十年之力推出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但相对而言,在文学领域,对日照的红色文化特别是抗战题材的作品重视、发掘、表现不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费聿新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秉持严格的历史逻辑和艺术逻辑,以小说的形式,重返革命历史记忆,通过日照香河地区以费氏家族为核心的武工队对敌斗争故事,从一个独特视角和侧面,在撷取历史史实基础上加以创造,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日照地区抗日斗争的真实情景,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特别是通过费家武工队诞生成长过程,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内在规律和历史的必然趋势。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脉、弘扬红色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香河》是一部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抗日战争的颂歌,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日照的红色文化形象,堪称一部“民间版”的《敌后武工队》。
二、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历史的真实性和必然性,较好地处理了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辩证关系。
《香河》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抗战题材的作品,考验的是作家的境界、眼光,更考验作家的历史观。此前,我们有些抗战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几乎流于“戏说”,失去了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香河》站在今天的时代语境,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复杂性,体现了一种严肃、理性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首先表现为《香河》没有采用泾渭分明简单化态度,而是尊重历史,在对大量革命历史文献梳理钩沉的基础上,写出了历史的复杂性。写的是“敌后的敌后”的故事,更复杂,更微妙,而是你中还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缠,共产党、国名党、日本鬼子、伪军、汉奸,日本鬼子之间也是他们勾心斗角、互相利用。
其次,对这部小说来讲最重要的,再就是尊重历史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选择。小说不但写出了普通民众在日寇入侵的情况下,革命意识的觉醒过程,这个过程有其具体的历史逻辑,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他注重通过对历史人物在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处境的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过程,进而揭示抗战胜利的必然性。小说并不是一味写抗战,写战斗,而是将革命、抗战与传奇、爱情、人文、民俗等交织融合在一起,其中穿插写了爱情故事、等,例如山牙子与费小妹、任匪子与小妮、大鹅与小兰姐、明亮与小萍子、瘦猴子与二丫头的爱情故事,体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温度;还写了注入东海龙王水淹石河县的传说、奎山的传说、“太阳祭”民俗等,具有较高的文献和认识价值,一般这类小说,可读性都很强,可读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故事的传奇性,但是《香河》不过分追求传奇性,过分的传奇性,会有“失真”的感觉。《香河》更接地气,因而更真实。同时,将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侠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互渗融合,较好地处理了真实性和传奇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历史的真实性还表现在在人物塑造方面。没有纯化、圣化,也没有故意粗俗化、“草莽化”。这类小说,由于追求传奇性——传奇性是革命意识形态的形式要求,一定的传奇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但是也很容易把主人公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圣化英雄,脸谱化,漫画化,好人、坏人,泾渭分明,好人要么是“完人”“超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人性的复杂性。写的是一个英雄群像,而不是突出某个个人,灵魂人物是费老四,包括共产党领导老郑,都着墨不多,主人公的成长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立展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之中,都打破了同类小说人物塑造的传统模式。小说所写的武工队,前身其实是一群“胡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引导下,走向抗日,他们身上残存着许多弱点,例如王雪仇与任匪子的个人恩怨, 王雪仇了解儿子死的真相以后,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动力,心灰意冷,不得不寻求神灵的庇护。
小说中写到的“反抢粮“斗争,基本就是发生在1943年7月的历史事实,这在日照党史都有记载。
整体而言,《香河》是一部较高思想性和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小说,为红色文化的地域书写,做出了新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巨头启发意义的成功范例。
温奉桥: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