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家族传奇与地方史
文/周海波
费聿新的长篇新作《香河》以日照香河为背景,以费氏家族为主的抗日敌后武工队的发展成长历程为主线,书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日战歌。
一、史笔传统
为日照写史,或者说为一条河流香河写史,为日照的抗战写史,是费聿新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其中人物的某种关系,还写到了青岛的历史,对青岛的日照居民区有比较详尽的叙述和描写。
史笔传统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先秦《左传》多以人物传记的方式书写历史,至明清“四大奇书”往往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写历史变化,《三国演义》写尽了“合久必他,分久必合”的历史轮回,《红楼梦》以大观园的丰富多彩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写出了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人类历史。
《香河》借鉴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写史的笔法,也借鉴了《水浒传》写人物的手法,纵横于日照与青岛之间,上至民国初年,下至抗战烽火,以日照费老四为首的敌后武工队的抗日事迹为主线,
作品从梳理日照历史文化着手,写出了日照抗日武工队的浓厚根底。日照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富有代表性的黑陶文化是早期人类的文明象征之一,处于日照青岛交界处的两城,是亚洲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尽管经历了明朝人口大迁徙,从山西洪洞县老柏树底和安阳迁徙一部分居民,但其根系仍为东夷人的后裔。姜太公吕尚成为日照人的骄傲。在这一背景下,作者特别考证了在明代大迁徙中费家的来龙去脉。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河》是为日照费家书写新的族谱的文学尝试。
香河并不是一条多么显眼的河流,它只是日照城东三条河流之一,发源于日照东北海边的丝山(西龙山)。费家所在的香店村坐落于香河中段要地,据守日照城东门,紧扼县城及西部山区腹地通往海淀石臼所海港的古道咽喉,是近现代海陆交通的要地和军事攻守的必争之地。
不能不注意到,作品在梳理日照文化历史的同叶,非常关注它的临市青岛的近代发展。这里不仅写出了作为近代青岛移民的五大县之一的日照与青岛的内在关系,也写出了两个城市之间在地理位置、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两个城市都是山东半岛,属于东夷文化,青岛兼具莒文化、齐文化、东夷文化的特征,是齐文化现代东移的城市,它对日照的辐射与影响,以及日照对青岛的影响,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地方风俗志
《香河》写了大量地方风俗。
婚姻风俗。年节风俗。接生风俗。
日照与太阳的关系,向来是民间文化甚至学界讨论的一个问题。这部作品中也写到了涛雒天台山的太阳崇拜文化。每年六月十九太阳神生日当天,当地人都会在天台山下的老母庙都要举办庙会,祭太阳、祀老母,祈丰收,求平安。
《香河》也写了日照的地方饮食风俗。煎饼是山东独具地方特色的食物,尤其在生活困难时期,在山东东南部,煎饼为山东人提供了可口的食物。第三十五章专门写了煎饼的制作、食用方法,通过一种食物表现地方生活方式与风俗。
日照与莒文化的关系。这应该是作品重点表现的文化传统,对此,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莒文化的形成、发展。莒文化虽然引起地方史研究的极大兴趣,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但如何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莒文化与日照地方文化属性、历史属性,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话题。《香河》的立意当然与莒文化存在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在于莒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莒文化与地方人物性格、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莒文化与地方文学艺术的特征,包括作品中大量引用的诗歌等作品,其意义与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日照与青岛的关系,主要表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并表现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传统的冲突与融合。
一个地方的文化,是这个地区的居民生养生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是生活方式的呈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呈现。
在作品中,作者试图将日照费家武工队的发生发展与日照地方联系在一起,探究日照文化对武工队的影响,表现武工队的精神世界与日照文化的内在关系,突出强调了费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关系。作品开始特别书写了费家的外部特征和精神特征,突出了费家与武工队的关系,特别强调了费氏家族的外部特征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
二、人物传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作品中写了百余性格不一的人物形象,从费家兄妹到山芽子,从任匪子到大鹅,从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到国民党副营长刘贵,从费家小妹到二丫头,从共产党的特派员老郑到费老二,各种各样的人物,齐聚到香河两岸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演出了人间的悲喜剧情。
在费聿新笔下,人物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黑与白、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男与女。二元对立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法和艺术模式,在黑白分明的二元世界中,以费老四为代表的抗日武工队,以他们爱国的拳拳之心,举旗抗日,
几个女性:费小妹、小妮、二丫头、小兰等,这些女性成为作品的亮点。
费小妹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贯穿全书的人物。费小妹身的矛盾心理、情感世界,非常典型地反映出鲁南地区女性尤其是沂蒙女性的某些特征。她与山芽子的爱情生活虽然并没有真正展开,多少给读者留了一些遗憾,但费小妹生下山芽子的儿子,将孩子养大,同时也写出了费小妹在抗战烽火中不断成长的精神世界。
大东北餐馆的二丫头是一位突出的女性形象,作品写这个人物是在后半部分,也就是说她是在费小妹、小妮等女性人物出场并完成她们的使命后出场的,作品是这样写这个人物的:“这二丫头,下载如刘贵所猜,还真不是个善茬儿。她虽只有十八岁,但其实已跟随山芽子混迹江湖和为武工队做事十余年。她也是经历过许多苦难和仇恨的人,她爹因她娘被村霸霸占,一刀将那村霸砍了,后被逼上梁山带着五六岁的二丫头投奔山芽子。她十岁那年,爹又被人所杀,她就拜山芽子为干爹,没想到山芽子又不幸遇难。
小兰也是作品中一个重要女性人物。小兰是费老四的长女,给别人家当过一段时间的童养媳,年龄虽小,但性格稳重。她负责组织了村里的识字班,她成为识字班的队长。由小兰这一人物,可以比较明确地认识鲁南地区独特的识字班。这个发源于莒县大店镇的㯆=新生事物,成为宣传抗日主张,组织农村青年参加抗战,追求进步的重要方式。识字班成为鲁南地区准抗日组织,受到日照县委的肯定和支持。
小妮是河山殿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孩,长得漂亮,心地善良,还知书达理。机缘巧合,小妮嫁给了与她情投意合的任匪子。但二人虽然相爱,婚后幸福美满。但任与王雪仇之间的误解与矛盾,使任匪子还是难免一死。小妮同样成为寡妇。
周海波,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