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 见
文/孙亚玲
也许,这世上最美的遇见,只是淡淡的,浅浅地相视一笑。我和拉卜楞寺就是如此。
天空湛蓝,偶尔有几片云朵从上面飘过,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拉卜楞寺就这么安静地、肃穆地伫立在夏河县城郊、凤岭山脚下。
夏河县城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小城,宛如一弯新月,静静地依卧在南北两山之间。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它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内,夏河因拉卜楞寺而闻名于世。
停车场里车已经停得满满当当的,在转了两圈后停好车,往售票处去时,远远地听见了争吵声,原来是两位男士因为停车而起了争执。可能是因为年轻气盛,也可能是因为停车困难烦躁,两人越吵越凶,眼看着要打起来的时候,一位藏族阿妈左手捻着佛珠,右手转着经筒,朝两位男士中间一站,不说一句话,微微低着头,嘴里默默地念着经文。两位吵架的男士看着阿妈慈祥和蔼的模样,立刻都不再言语,很默契的双手合十向阿妈鞠着躬。阿妈这时才抬起头,将他们两人的手拉在一起,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对他们说:遇见,是缘分。“谢谢您,阿妈。”本来很强势的两人,这时都很谦逊,互相说着道歉的话,对着阿妈点头鞠躬,然后各自往寺院方向去了。
由西门进入寺院,一条很长的巷道通向里面。两边由土坯砌成的一排排僧舍,院墙被涂成白色、黄色和红色,门头都是精美的雕刻,两扇木门上钉着铁帽,每个门框上都编有门牌号,房檐和墙壁之间摆有褐红色的鞭麻草,也叫边玛草,是藏式寺庙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材料,原来呈白色,具有减压、吸湿、抗震、净化室内空气、冬暖夏凉的作用。
刚开始时我并没注意,但走着走着,就发现了这里僧舍围墙的特殊之处。围墙有的两侧都刷成黄色或者红色,有的一侧刷成黄色,一侧刷成白色。虽然在来拉卜楞寺之前,就在百度上先科普了这里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但像涂成这种颜色各异的僧舍围墙还不曾了解。出于好奇,我就急走几步追上一位僧人,向他请教其中的缘由。给我讲解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僧人,他说:由于从嘉木样活佛、四大色赤、堪布活佛到普通僧侣的建筑系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嘉木样活佛的官邸以及色赤级别的官邸都涂成黄色,堪布活佛级别的涂成红色,而一般僧侣的住房则涂成简单的白色,但两面墙体相连而涂成一面黄色一面白色墙体的僧舍,则是从西藏学佛归来并取得堪布学位僧人的住舍。
听了僧人的讲解,对藏传佛教建筑色彩拥有如此浓厚的文化特征,我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拉卜楞寺的认识,也就不能当一座普通的寺院来参观膜拜了。
拉卜楞寺拥有中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派系,被誉为世界藏传佛府,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这里有18座金碧辉煌的佛殿,供奉着无数个巨大和各种精美的雕刻壁画、法器,有僧人2000余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也称黄教。
蓝天白云下,金碧辉煌的殿宇,闪着祥光的佛塔,来回穿梭的僧人,虔诚磕长头的信徒,焚烧松柏的浓烟缭绕白塔上空,这一派佛国的气象,这一份宁静的气场,是俗世之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另一个彼岸世界。在诵经堂内,我两膝跪在佛前,双手合十,仰望着安详慈悲的佛像,瞬间泪水长流。此时无声的眼泪,是有对佛祖最想诉说的悲苦。自从父亲仙逝以后,失去亲人的大痛大悲日夜间折磨着我,使我不能开心欢笑。每到寺院,我都会对佛祖祈祷,祈祷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万事安好;我还对佛祖祈祷,祈祷母亲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从诵经堂出来,我悄悄地跟在一位转塔的小女孩身后,依着她的脚步前进,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在转过三七二十一圈后,我紧走两步追上女孩,问她:“为什么要转塔。”“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小女孩回答我。“什么时候来转。”“只要有时间就来。”“这纵横的僧舍巷道之间,为啥总有一位喇嘛,在来回地转悠呢?是在看护僧舍吗?”“不,他们不是在随便转悠的,他们是沿着自己的家在转山转水转佛塔,这种转家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他们每天都会自觉地绕着寺院和僧舍走够一定的圈数。”“谢谢你,智慧而美丽的小妹妹。”“愿佛祖护佑你我,遇见即是缘!”说完,小女孩双手抵着额头,对我点了点头,又去转另外一座佛塔。看着她的背影,我知道这已然是她生命的一部分,精神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与信仰之间自然而不可分割的延续。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心里默诵着活佛仓央嘉措的《那一天》,想着那位自喻为“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的他,如果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我想,他将会是世间最好的诗人,也会有“人间有味是清欢,万般滋味皆生活”的精彩人生。
从寺院出来,在灯火璀璨的大街上,我们选中了一家临着夏河的蓉城火锅店坐下,打开窗户一边吃饭,一边看景。
吃完饭,我们一行人沿着夏河从西往东溜达着消食。一街两行都是商铺,一律两层藏式小楼,二楼住人,一楼做铺面,有的经营旅游产品,有的开餐馆,藏餐、川菜、清真、西餐馆都有。租赁、出售藏服、编脏辫的最多。
翌日清晨离开拉卜楞寺时,朝霞穿过枝缝,缭绕在半山腰的云雾慢慢消失。流经小镇的夏河水,在晨光下泛着波光,山水共长,草木染金,拥一丝清风入怀,盈一缕清喜于心,扭头望向车外,对着拉卜楞寺,我淡淡地、轻轻地笑着说:再见。
人生一世,难得遇见
——读亚玲君《遇见》
伍宏贤
同样是去看参拜,你却写出了内心的感受:静穆的虔诚、净心的祈祷、苦厄的超度!以虔诚之心礼佛,佛便教给你忍让、不争,心空了,恶念便自然消遁,悲苦也就化为尘烟。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欲望,没有了贪欲,人间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在拉不棱寺,那金碧辉煌里藏着玄妙,似乎都以转佛塔而在内心看见。转经筒日夜不息的旋转里,到底隐藏着多少玄机,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悟。我看见他们围着一个房子十圈八圈的转,一手捻着佛珠,一手转抚轻筒,旁若无人地转呀转,嘴里念着的是佛经,是祈祷,是忏悔……只有佛祖能够接受到这些信息,也只有佛祖能够化解你内心的困惑:对死的恐惧,对亲人的思念,对爱的渇望。走过,即是遇见,遇见,便是五百年修来的缘,是缘就得珍惜,就得以忍为上,去化解所有的困惑,让自己变得轻松自在,不累。在这样的境界里,你只有以发自内心的笑,来看待过往,看待未来,看见幸福的样子!
带着疑惑的行走,会给旅程带来别样的收获。我们只是以眼睛感受陌生,以为看见的就,最美的风景。可有心人常常是出发前即做足了功课,满满的攻略,已让寻求的问题塞满脑子,所谓的🈶的放矢是也。在满目的金碧辉煌里,问寺墙的颜色差异,问不一样的礼佛方式,始是将目之所见与心中所想融为一体,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使一个陌生的“法”外之人,也有进入“佛境”的可能。因此,她所写成的此一《遇见》,就陡增了写作上的难度。一是要了解大小乘佛的不同,一是要勇于进人佛界,不作“局外人”,这才是一个写作者的跨越与升华。跨越有“难度”的高度,升华内心的企求,对于已有的散文材料领域是一个挑战。此篇文章可能还会派生出更大的东西,比如“系列”,比如小说,等等,这都会给未来创作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新的收获。综观《人民日报.大地》文章,能与之比肩者,也是廖廖啊!
让心静下来,世界便不再嘈杂。眼前的无序,自然成为我所要的状态。譬如,那些经年累月转佛塔的僧人、俗士,那金碧辉煌下的时光、岁月……
【作者简介】孙亚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创联部主任,碑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蓝田县十八、十九届人大代表。在鲁迅文学院、西北大学作家班学习。常有小文发表于各类报刊。出版有散文集《太白烟雾》《一轮明月映秦岭》《枕着秦岭入眠》,长篇小说《回家》。
【评论者简介】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汉台区作协、汉中赤土岭文协副主席。长诗《从长安到敦煌》入选香港《中学生选读篇章》课本。有诗文发表、入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