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师存保《又上锥子山》播/玉华
师存保《又上锥子山》播/玉华
精华
热点
24-07-31 08:44
5431
阅读
关注
又上锥子山
文/师存保
(
原创
家在山河间
2024年07月31日
山西
)
锥子山,是
中条山
在平陆的最高峰,也是平陆县海拔最高点。因像锥子一样尖,人们叫它锥子山。
这座耸立在老家村后的大山,我们常唤作“柱柱山”,亦或“珠珠山”。究竟哪个更准确,我也说不清楚。从形状看,就像一根巨大的锥形柱子,巍峨挺立在天地之间,我想应该是“柱柱山”。当然,赞美它的高大雄伟,储有无尽的宝藏,视若珍宝,叫它“珠珠山”也算一种美称。
今年6月15日,时值仲夏,中国人传统观念认为,正是人和大自然所有生物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在这一段时间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有祈求健康、平安和吉祥的寓意。
天气预报说,晴间多云,气温也不高。遂应朋友之邀,又约了两位同学,拼成爬山小团队。
早上7点40左右,我们从县城出发。我和老伴,加上我的同学王克绪、马百忍同车前往。8点半左右,同行的另两辆小车相继在山前会合。团队13人,男8女5,除一个年轻女子外,都是老年人。我和我的两个同学都75岁了,老伴和他的同学王胥治都是74岁,另一对老夫妻,分别71和72。其余几个都在66岁之上,这妥妥的一支老年登山队伍。
其实,我和老伴这是第二次攀登锥子山,第一次则是几年前的事了。再次登山早就和文晓老弟商议好的,已列入近期出游计划,只是在等待合适时间,寻找合适的伙伴。
只所以还想再爬,就是想试试古稀之年这双老腿脚还行不行,能不能爬上去,挑战一下自己的体力、心态和意志。况且,锥子山是我老家的山,是我从小最早看到的山,也是我最早认识的山,更是我一辈子最钟情的山,一直对它充满好奇和向往。每每听别人说起哪儿哪儿山的高大雄伟,我总说,我老家村后的锥子山才雄伟呢,比它周围的山都高、都尖,雄踞一方,直插云霄。谁不说俺家乡好。在我的心中,老家的锥子山比那些名山大山更亲切,更可爱,更威武。
言归正传。我们把车停放在山林管护点,几十米远就是进山的入口。
一开始上山的路,农用三轮车可勉强通行,也就一米多宽,人们却叫它大路。五年前我和老伴爬山时,路面还好,眼下已看不到从前的模样。高高低低的蒿草、杂树、灌木丛遍布,大大小小石块、土块散落,到处是流水冲出的坑洼。所谓的路,就是围着山梁绕行,坡度不算大,走起来还很轻松。队伍中有人开始气喘吁吁,但我觉得,这远远算不上爬山。
走了不到半个钟头,在快要绕大弯的地方,按照向导王胥治先生的指引,我们向右侧爬上了一米多高的坡台,钻进树林,抄近道行进。沿着时有时无的小路往上爬,我这时才感觉是在爬山。走在这样的小路上,有时根本就分不清路在哪儿,杂草、腐叶覆盖在大大小小的石头和树林间,让人找不见路面,疑惑着不知道脚步该向哪儿迈。有人便喊叫向导老王,前面往哪里走?他抬头看看眼前,瞅瞅两旁,很是疑惑,却很自信的说:“哎,方向对着哩,只要是往上爬,哪儿好走,就走哪儿吧。”我笑着调侃他:“老弟呀,你这冯家洼老户,正经的山里人,都弄不清了,你不要把我们引到峨罗山去了,我们今天爬的可是锥子山。”
摸索行进中,有人不时扯开嗓子,“呜——呜——哎——”大声吆喝,向先行开拔的王克绪和马百忍打招呼,想弄清他俩攀爬的方位。你一声,他一声,吆喝声、尖叫声在山林里回荡。但听呼声去,未闻应音来。走了一会,抬头眺望,视线被四周茂密的枝叶遮挡着,分不清东西南北,天空被树木分割的支离破碎。只得打开手机指南针,看看方向和海拔,估摸着距离登顶的方位和高度。
又走了几十分钟,终于爬到了绕来绕去的那条“大路”跟前,大家纷纷惊呼:“这下找着北了。”我们顺路向右走到锥子山南第一个小山峰前,找了个小小的开阔地,大家在这里休息,拍照,补水。此时,抬头仰望锥子山、峨罗山,已近在眼前。在这里第一站休息,可以说是走完了此次爬山的第一层阶梯。接下来要进入第二阶梯了。
上锥子山,有人说要经历四个阶梯,也有说六个阶梯。
依我来看,应该是三个阶梯。
结束第一阶梯攀爬,顺着树枝上缠着的红布条,我们进入第二阶梯的攀登。
这一段路是顺着锥子山前第二个山峰的半山腰曲折向上的,比起刚才抄的近道,要好走一些。
首先是不会迷路,每隔不远或有岔路的地方,都有红布条或树枝上插的矿泉水瓶作标示。
每当钻出丛林,来到视野开阔一些的小山头或山梁高处,我总要扭身面对山南,俯瞰山下,田野、村庄、道路、河流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我更在意搜索寻觅我的老家赵庄村的位置,毕竟直线距离才5000多米的样子,看能不能看见旧时村人坐套闲聊的“西头咀”。
小时候,我和大人们总是站在“西头咀”看“柱柱山”,看它的高俊挺拔,看它的青翠墨绿,看它一簇簇、一片片的黄与红,看它与缭绕的云朵比高低。
站在这里,浮想联翩。
春来秋去,花开花落,上山的人一拨接一拨,唯有家乡的游子对家乡的山水更迷恋,更难忘。
听着林间鸟儿的欢叫,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从半山腰绕过锥子山下的第二个山头,在快要走完第二阶梯的一个开阔地,大家又一次小休整。
举目四望,天虽高,云却低。
仰着脖子打量陡峭的锥子山峰,好像被云雾遮了头顶,非有天梯才可登顶。
大家吃饱喝足,个个精神抖擞,卯足了劲,如冲锋的战士,躬着腰开始匍匐着冲刺最艰险、最难爬的第三阶梯。
已经走过的路,尽管艰难,陡坡两边尚有用手抓拽的。
眼下往上攀爬,荆条和小树枝早被人扯得又少又短,只剩下陡坡断崖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顽石、尖石,突兀而坚强地从腐叶杂草和山体岩石中冒出来。
山石之间,只有零零星星一些老枝干友好地伸过来,但要抓住它,你只有先观察,再判断,用力冲刺,或奋起一跃,才能使它为你提供攀爬借力的抓手。
我们一行人,相互照应,你在顽石上站稳脚步,伸着胳臂或拐杖拉着他(她)的手,我在后边推着你的腰,予以助力。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你拉我拽,连成了三三两两挂在崖坡上的攀登链条。
由此看来,登山的确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奋力拼搏,也是每个攀登者的自我挑战。
有几段路近乎垂直,人从正面是站立不住的,因脚脖子和小腿的最大角度也不足以支撑人体直立之上,站立歇息时只能斜着身子,用一只脚蹬住石头,另一只脚抬起来踏在崖坡上。
而向上攀爬必须匍匐着,手足并用,紧紧抓住或按着岩石的凸起部位,或拽住身边的枝干,脚趾还要牢牢地蹬住后面凸起的石块,一步一躬身,一爬一换手,一拽一挪脚,身体最大限度贴近地面,慢慢往上挪动,每移动一步都充满着艰险与汗水。
爬不了几步,一个个就像负重耕耘的老牛,呼哧呼哧直喘粗气,汗水如雨点般洒落在石头上和土里,衣衫全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
此时,我想起了河津的大梯子崖、华山的金锁关、黄山的
天都峰
等。
那些路段,不管怎样艰险,尚有栏杆护卫,铁链借力。
而这里什么也没有。
朝上望,怪石耸立头顶,树木遮严了前方,扭头看身后,人宛若在云海淹没的绿色海洋之中。
我们巴望看见锥子山峰这神秘巨人的面容……想必,这巨人也在静候着它脚下这些攀登的勇者。
愈是艰难,便愈是将要到达希望的顶峰。
愈是艰难,便愈是渴望登顶的成功。
每一步的攀爬,都是与艰险的较量,对自然的征服,对毅力的考验,对自我的超越。
12点30分,我们终于登上山顶。
大家欢笑着、跳跃着,一声声高呼着:“到顶了,到顶啦!
”这狂喜的呐喊声,在广阔无垠的蓝天下回响!
这欢呼,这喜悦,抒发这一群老年人征服艰险、征服自我的无限豪情!
站在锥子山顶上,俯瞰四周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群山,真正感受到“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的壮怀!
抬眼望,层峦叠嶂,云海朦胧,远村、道路、房舍、田陌,若隐若现,恰如一幅淡淡的长卷水墨画。
低头看,山花烂漫,低树葳蕤,山风吹过,阵阵凉爽,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沿着山顶不过几十步之阔,可称之为方寸之地的周边,仰北瞻南,东走西顾,指点着,辨认着,争论着……风,吹干了身上的汗水,美好风景也欣赏够了,开始合影留念。
大合影、小合影,双人照,单人照,秀姿势,拍特写,一番拍照之后,便开始下山。
下山虽然比上山要轻松一些,但眼下的路立陡立陡,好像站在悬崖边上,更容易使人产生眩晕之感。
有人感觉腿硬得打不过弯,走起来踉踉跄跄,非得靠着拐棍的支撑,慢慢往下挪动。
这正是,上山容易下山难。
下午四点全体人员安全下山。
回头再看锥子山,依然巍巍屹立,再看它旁边的峨罗山,似乎并驾齐驱,两座山像是亲姐妹一般。
有人说,峨罗山和锥子高低差不多。
不由使我想起两座山的一些传说。
原本两座山长得差不多一般高,如同亲姊妹一样。
锥子山爱舞弄大刀,峨罗山爱跑马射箭。
有一天,她俩比武,约定都闭着眼睛往上长,看谁长得高。
但峨罗山却偷偷睁眼,见锥子山比她高大还格外俊秀,便心生嫉妒,顺手挽弓向锥子山射了一箭。
锥子山怒不可遏,顺手还了峨罗山一刀。
这一箭之伤,使锥子山腰成年累月往下滴水,被人们传说成“颠倒井”。
那一刀之伤,使峨罗山中间有了塌陷,也演绎成“刀口岭”。
两个
姊妹山
因此结下了冤仇,经常舞刀弄箭,闹得群山不得安宁。
尽管如此,两座山总是一高一低相伴随,永不分离,是永远都搬不走、离不开的邻居。
其实,大到国家,小到街坊,断不能以邻为壑,只有睦邻友好,才能相互成就,强大无敌。
否则,必然唇亡齿寒,惹祸招殃。
纵观世界大局,世仇的“两伊”打了多年“中东战争”,如今仍然冤仇难消。
更有当下的“俄乌”两国炮火硝烟正浓,人民生命涂炭。
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爬了一次锥子山,竟想了这么多。下次再爬一爬峨罗山。
2024年7月17日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71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