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历藏记
(九)
文/刘志敏
(原创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4年08月01日 河南)
刘志敏老师导读:(知识链接)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今天是我们出外旅行的第九天,也是我们逗留拉萨的第三天。由于预定票务遭到了麻烦,我没能按原计划参观布达拉宫内部(老王、老苗凭老人证半价购票得以进入),只在对面广场匆匆拍了照。
一、参观西藏博物馆和大昭寺
上午我和光建夫妇去参观了西藏博物馆。博物馆离我们的驻地不远,徒步二十分钟的样子即可赶到。这里也需要网上预约,但票源充足且是免费的。博物馆外观大气,室内宽敞,共四层,中间有天井将上下贯通,视野十分开阔。凭感觉,这博物馆是新近修建的,它运用声、光、电、实物等形式,将西藏的历史和过往再现给每一位参观者,将新西藏的发展和变化呈现给每一位游览者。看到藏民的服饰陈列,生产、生活器物的展示,让我对藏民族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所列展品林林总总,方方面面,让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馆内还陈列有一些昂贵的实体文物,小弟从内地打电话提醒我去参观那件镇馆的文物,可我一直也没找到。倘参观旧西藏的历史图展你感觉到的是一种压抑,接下来参观新西藏的变化你的情绪一定是激越和亢奋的。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藏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让人禁不住去憧憬“天上西藏”更加美好的明天!或者看累了双眼,又或者高原反应的缘故,没有参观完所有的展厅,我中途即退出了参观。
中午饭后我们又参观了大昭寺,所谓参观也只是在寺前广场上走了一遭,没有进入内部。参观大昭寺,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西藏佛寺建筑的华美和佛教事业的兴旺。这里人流如织,香火袅袅,店铺林立。不过,作为小百姓,或者对这些高大上的地方“只能远观,不能亵玩”,带着一种遗憾和失落感,下午4点,我们决定东走林芝出藏折返。
二、造访藏族牧民家庭在车子驶行的过程中,光建打通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我们接下来的行程,也使得我们这一天的心情,由原来的稍有沮丧一下子变得亢奋起来,形成了多日来的另一个小高潮。
说来话长,光建去年曾驾车来过西藏,途经林芝时,他到一户藏族牧民家里买过一些冬虫夏草的药草,口服后认为效果不错,很想再买一些。结果这次再来,去往林芝途中,他又打通了那家男主人的电话。事也凑巧,他也正从拉萨往回赶。光建告知他,我们在就近的一个服务区等候他。很快,他的车子也赶了过来。
(这是驱车途中在服务区偶遇的一辆房车)
我们的车子紧随其后,向他家所在的地方奔去。沿途美景如诗如画。放眼远望,天蓝云白,牧草青青,牛群像被微风着一般在绿色的锦缎上流动着。
舍弃宽阔的国道,我们的车子跟随着进入乡道。十几分钟的样子,我们赶到了藏民家的门口。他的家人们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入家中。片刻的功夫,热腾腾香喷喷的酥油茶已捧到我们每个人的前面,不待我喝完,第二碗、第三碗,都很快被斟满。茶香溢满周身,我们每个人忘却了高原反应带给的所有不适。
第一次走进牧民家里,你会发现他们的家里不只是空间大,而且室内摆设也十分考究。特别是墙壁上的饰物,精致美妙,色彩艳丽。这次带我们来的,是这个家庭的二哥,名叫扎西群培。他是个中等身材、四十来岁的壮汉,我们在高速服务区最先见到他。在他家里,接待我们的是这家的三哥,名叫格桑多杰,身材、面相更接近于内地的汉民。他的普通话也讲得顺畅标准,和我们的交流几乎没有障碍。我以为他曾到内地上过大学,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只在西藏本地上过学。
入座后,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二十多岁模样的女子,她头上戴一顶遮阳帽,眼前架一副眼镜,衣饰也接近于内地的女子。不知是这家的女儿,儿媳,抑或客人?待我向她问询,她也能说出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她告诉我她叫桑米,是这个家庭的女儿。她说她家共有八个兄弟姐妹,她是老七,上边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下边还有个妹妹。听她的说话,看她的衣着,我判断她到内地上过学。向她求证,她说她刚大学毕业,正在拉萨考公务员。她说她大学毕业于吉林白城的师范大学。当同行的平安兄向她告知我的教师身份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对这个家庭的进一步了解,我主要是通过和米桑姑娘的交谈进行。为了保证其家庭成员名字的准确性,是米桑姑娘一个名字一个名字抠到我手机上的。我和米桑的交谈内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问及她的求学经历,我说在内地的不少城市都建有西藏中学,你是否也是在内地上的中学?看得出她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她说我的小学是在市里上的,初中是在我们本地上的,高中是在县里上的。看我似有疑问,她解释说上小学时本地条件不允许,家里只好把她送到了市里。
我问及到了她上大学时寒暑假往返学校的行程及费用,她都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不论坐火车还是乘飞机,中途都得换乘。至于票价,买学生票,少说也得一两千元。问她所在学校藏族同学多吗?她说班里连她只有两个人。问她毕业后有没有考虑在内地发展,她说:“离家太远了,家里人不允许!”我说:“虽然不去内地工作但那里有那么多同学,这该是你最大的人生财富呀?”她笑嘻嘻地说:“是呀,是呀!”她还主动向我提及藏家子女多的问题,她说:“计划生育的风刮到西藏来得晚!”她还说:“我大学同学不少家里是俩孩子,是独生子女的也不少。”她又解释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藏区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慢慢改变着!”
我和桑米姑娘的交谈,她的母亲一直在旁边静听着。很想和她直接交谈,桑米说母亲听不懂汉话,因而桑米就从中充当了翻译。从交谈中得知,她母亲现年六十岁,主要在家里料理家务和看管孩子。在她家里,我们能看到有四个孙辈,一男三女,大的十三岁了,开学后要上初中,最小的还坐在儿童车里。桑米在我手机上抠下了他们的名字,依次是:旦增旺扎、美朵措姆、美朵拉姆、旦增达珍。孩子们都很健康活泼,相较于内地的孩子,多了一分野性和淳朴。他们很友善地用微笑和我们打着招呼。
他们的家有两处,一处在山口靠近公路边的位置,一处在山谷较深的地方。应我们的请求,主人带我们去看了他们在牧场的家。因距离尚远,我们只好继续以车代步。山路多石块,车子缓缓上行。不大一会,天上下起了雨。中等程度的雨,虽不太大,但雨和山风带来的寒意让我们浑身直打哆嗦。雨帘中,眼前的青山更绿了,仿佛是从天上倾泻下的绿色瀑布。他们牧场中的家不是蒙古包,而是简易的铁皮房。房子虽简,但房内空间不小,一应家俱餐具都有。我们喝了主人斟满的奶茶,吃了酸透内心的奶酪。因为是老朋友老顾客了,光建购买冬虫夏草的交易很快完成。看到这原生地的稀罕宝贵,感觉这机会也实在难得,我也动心买了一些。
因为山上没有信号,手机交易只能移师山下。雨停了,山上的美景真是人间仙境景,晃得我们双眼迷离,如梦似幻,难以置信。光建随即放飞无人机,让它和我们一起见证这壮美的山景。在山下他们的家里,我们和这家的三哥格桑多杰完成了交易。趁着小伙高兴,我附耳向他提出了两点小要求;一是送点当地小礼品留作纪念;二是送本藏文书籍当作珍藏。小伙还真算友善,他从橱柜里拿出一束芦花样的东西送我。看我不解,他说:“雪莲花!”一下子,我的心就醉了。我知道这物老稀罕,是止血的上品。他又拿出一本藏文经书给我看,但不允许我带走。想要一本藏文课本,东找西找终也没有找到。
七点多钟,当我们告辞这户藏族牧民人家的时候,夜幕已开始降临。在他家的门口,我又抓拍了那些少林寺塔林一般的牛粪垛垛。
由上午参观布达拉宫及大昭寺内部未果的不悦,到意外参访当地牧民家庭的喜出望外,我们的心情就像这藏区的天气,虽时有阴雨,但终归阳光普照!牛粪坨坨、牛粪垛垛,胜过那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和大昭寺、小昭寺,它是最接地气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雪域西藏,虽缺氧,但从来不缺信仰。疾驰在平坦宽阔的318国道上,感受着新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我明白了这里人民最大的、真正的信仰到底是什么!!
作者简介 :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近百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白杨写作学会会长兼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