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蔺峰 平邑县郑城镇旅游办
午后,那股西南方向的风,撒着欢儿把层层麦浪从青绿染成了金黄,麦芒上打盹的雀鸟一个激灵,扑楞几下半醒的翅膀,叽叽喳喳地郁闷着风的狷狂,翻身跃起,逆着风的方向,倏地一下,消失在麦田尽头黄晕斑驳的南武城城墙上。那是两千年风雨剥蚀却依旧夯痕清晰,黄土夯筑的墙,她头枕曾子山,脚临祊河水,子午向蜿蜒成龙的模样。。。。。。
夜月倚上曾子山的时候,南武城万家灯火次第开放。数不清多少回,姒巫太子站在清冷的城墙上,东望家的地方。一夜间父母妻儿全被杀害,那兴盛了两千年的鄫国,一夜间成了莒国的地盘,侥幸保全性命于鲁境的太子,不知是大幸还是最大的不幸。活着,就会有希望。身为鲁襄公的外戚、鄫国太子,鲁国以大夫待遇赐给姒巫土地,于乱世的南武城安定下来。
一晃几个春秋,沦为莒地的鄫国命运多舛,战事频仍,去年还是莒地,今年又为楚邦,楚国脚跟还没站稳,一下又成了齐国的边城前线。生逢乱世,身蜷他国,内不能养武,外不能借兵,故园亲信全遭屠戮,多少回心生忧闷,立志复国,到头来,希望化成一场梦境。“国之不存留邑何用?”“国之不存留邑何用?”姒巫明白,复国无望,于是改“姒”为“曾”,以示铭记老家,不忘故乡。那年鲁大夫叔孙豹奉鲁襄公之命,修筑南武城抵御齐国的扰侵。自此姒巫为曾姓开姓祖。南武城,成了中华曾姓发源地。生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一如君王、太子都命如草芥、朝不保夕,在那智慧与邪恶共生,荒蛮与仁善同在的年代,几十上百个方国,杀伐不断,狼烟四起,“三桓”控制的鲁国,同样饿莩满地,哀鸿遍野,曾阜的家境也随纷乱时代渐渐家道中落,到了曾阜的儿子曾点出生时曾家已颓成普通人家。夏的南武城是极热闹的,断垣残壁的古墙倒映在村外的荷塘中,鼓噪了一宿的青蛙,舍不得消停,踢踏开倒影里的故城,烦躁的耗费着古老的光景。也是个夏日的午后,少孔子十岁的曾皙背上行囊溯祊河而上,沿尼山南麓西行,经百里坎坷,寄身阙里,数载勤恳向学,凭“沂水春风”与夫子志趣相同,道出了中国文人之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
一个人,他老师是圣人,已经厉害的了不得!南武城有一个人,他老师是圣人,他本人是圣人,他教的学生是圣人,他学生的学生还是圣人。一个村,圣人留下只字片语,已经厉害的不得了!南武城,不仅孔圣人小住留典故,诞生了一位圣人,还把寄养在这里的孩子培养成了圣人。
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南武城百姓都到曾点家祝贺这位大贤添了个大胖小子--曾参。十六岁那年,曾参,受父之命,往楚地追随夫子求学。六年后,随夫子回到鲁都曲阜,继续潜心研习学问。《论语·里仁》载,一日夫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从初遇夫子时的“参也鲁”到道传一贯,这一儒家的心传堪比佛家拈花一笑的顿悟隽永。那年夫子七十有三,他放下一生的抱负、整理好一生的心情,把三岁的孙子孔伋托付给曾参,作别这乐于斯、苦于斯的人世间!多少年的朝夕相伴,亦父亦兄,多少年的灯下不眠,亦师亦友。那是一种怎样长情的告白!那是怎样的一种死别的怀恋!夫子撒手,溘然而去,夫子坟前绵延了三年长跪的竹简。。。。。。
那是个晚秋的清晨,曾参领着六岁的孔伋,在夫子和孔鲤的墓前长跪道别。曾参唤出车马,收拾行囊,带孔伋一路沿尼山南麓东行,穿邹鲁,过祊水,回阔别已久故乡武城。武城大夫尊曾参以宾师,聘请在南武城设教讲学。相较于孔门三千弟子皆受教于夫子私学,孔子为中国私立学校第一人,曾参南武城设教讲学算得上是中国官聘对士、庶无差别教育(全民教育)的第一人,南武城曾参学堂应该是史上第一次允许士大夫阶层、庶人阶层都可以进入学堂学习的大学之所,这里培养了孔伋、阳肤、乐正子春、公明高、公明仪、曾申等70多位圣贤名仕。相较于夫子,曾参继承宗法又自开心路,面对风云变幻,动荡翻覆的时局,曾参升华夫子之道,他不奔走列国传布自己的价值观,不推举帝王术,他明白道不同而传之道是行不通的,是劳而无功自己犯错。身处礼崩乐坏,战国纷争的乱世,他拒令尹于楚,不受上卿于晋,推辞相于齐,他不受高官厚禄,他开悟于自心。他的目标是天下,是苍生,是大同,是心底深处的人人内圣外王的天下平。他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自下而上,把成就人人做成大事,用文化去修养万民而后和美天下;他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己及人,教化众生于精微,用道统去濡养社会缔造万世太平!他的功成在于教化万民于自觉,滋养万民与无形,潜在于民心,让儒学成了人基因的一部分。他的成功不是急功近利,不求立现眼前。作为儒学宗传第一人,他让儒家的思想下至庶人,上达王侯将相,皆能潜移默化自觉汲养,是在入世致用里开花结果。夫子去世后儒分八派,其中乐正氏、子思、孟氏三派为曾参之宗传源流,曾参上承夫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为孔门儒学之宗传嫡系,他写《大学》著《孝经》,同学生一起编《论语》,是中华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第一人,中华孝治第一人!鲁哀公时期,孔门十哲的言偃做了南武城的邑宰。这位孔门高徒用夫子的教授,治理鲁国边城,一时间南武城人人生活康乐,处处安定祥和!在一个战乱纷纷的时代,用礼乐耕种起一个充满生机散发着活力的桃源净土。在一个群狼环伺之中,用儒风筑成一处歌舞升平弦歌大同的理想家园!
《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典故里的武城就是夫子眼里祥和静美,弦歌声声的南武城。如果“礼”是根基,那“乐”就是教化心灵的不二法门,是远古的灯塔和喉舌。在那个车马很慢的时光里,“乐”一定像是今天的官媒或者更恰当地说是多媒体一样的传播教化效用之大成、大力者。夫子莞尔一笑,成就了弦歌武城,后世的又一千年中,简牍典章里,多了一个诗样温暖的名字“弦歌里”,文字是有生命的,至少他应该有灵魂,每每读到锦川乡弦歌里(明嘉靖年间南武城的称谓),心头总会一颤,总会一下自失在与南武城物我两忘,相识相许的那份恰然里。
汉武帝设置南城侯国,魏晋时期曾为东泰山郡驻地,当历史的车轮转到西晋的时候,南武城已经繁盛了1000多年。公元10年曾子第十五代孙曾据,耻事王莽挈族人2000,南迁江西庐江后,南武城(时称泰山南城)又成了中华羊氏一族的发迹之地。这方水土养育十几代羊氏,每一代人都有出仕二千石以上官职的人。南武城羊氏圈粉了大半个晋代名流,上党太守羊衜妻子为蔡邕之女,蔡文姬的姐姐蔡贞姬;羊衜女儿羊徽瑜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景献皇后;羊徽瑜的胞弟羊祜官至车骑将军,一生清廉,世人景仰!桂阳太守羊不疑,娶琅琊王氏生羊欣,羊欣跟随舅舅王献之临池书道,时有书法作品“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说法。南武城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养育了一辈辈文治武功集大成者,南武城悄悄佑护着她的子民,把历史晕染成一幕幕大喜大悲的传奇。286年南武城的羊玄之(西晋尚书右仆射)家诞生了一位,后世称为中华古代十大美女的羊献容,真不知道该感谢命运之神的垂青,还是该咒骂这开玩笑的人生。永康元年晋惠帝司马衷第一任皇后贾南风独揽朝政,被赵王司马伦废杀。八王之乱血腥未散,五胡之乱烽烟又起,风雨飘摇里的西晋难有一日安宁,14岁的羊献容成了“何不食肉糜”那位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接踵而来的事情,跌瞎了所有写故事的人的眼睛。羊献容,坐上了皇后这辆历史独有的过山车,十个年头羊皇后被五立五废,传奇了叫传奇的文字,刷新了叫认知的认知,但这一切也仅仅是个惊奇的开始。公元311年,永嘉之乱,西晋洛阳被攻陷,羊献容被刘曜掠走,也许是这位26岁的汉女貌美惊为天人,或许是这为汉女饱蘸诗书汉儒之风,或许是这位西晋皇后的掌鼓宫廷之能。折服于羊献容石榴裙下的前赵皇帝刘曜,迎娶羊献容为正宫皇后,是的,你没看错是封为正宫皇后。这是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后,路史上偶见只字片语,这世上不再有晋惠帝羊皇后;书不写其一生遭遇,字不提为女坎坷,偶有提及多是口诛笔伐:不淑、不良、不贤、不恭、不德,红颜祸国这样的文字。好在《资治通鉴》记载,刘曜封羊献容为皇后,为刘曜生下三个儿子,一日刘曜问羊献容:"我比起那司马家的小子如何?"羊献容回答:"这怎么能相提并论?陛下您是开创国家基业的圣主,他则是个亡国暗夫,他连自己跟一妻一儿三个人都不能保护,贵为帝王却让妻儿在凡夫俗子手中受辱。当时臣妾真想一死了之,哪里还想得到会有今天?臣妾出身高门世家,总觉得世间男子都一个模样;但自从侍奉您以来,才知道天下真有大丈夫。"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也会被人美颜!文化是精神食粮,偶然也会覆上尘埃!伫立南武城那斑驳的千年城墙,聆听夫子当年听的弦歌,遥望曾参伴孔伋苦读的灯火,感受姒巫“国之不存留邑何用”的怅惘,唏嘘慨叹澹台化行的半个江南,中华孝文化的源头、中华儒学传承第一站。恍惚蓦然:这就是南武城?这只是南武城?多少回站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武城故城遗址前,确切的说是来到南武城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和荒芜了千年的废墟,总会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对伊斯坦布尔“过去的荣耀和现实的灰暗”之间的强烈反差所造成的“一种介于精神痛苦与悲伤忧虑之间的感觉”的描述。学着帕慕克的文字说给眼前心里的南武城:我爱南武城!爱她两千年的荣耀,爱她,两千年的废墟!爱她两千年的文脉传承,爱她,两千年的文化“呼愁”!
起风了,残垣上那棵孤独的蔺草,把夕阳摇成温婉的蓝调,墙外麦田里隆隆轰响的收割机,搅起一团团金色的尘埃,那远古的色彩随着残墙缺口透过的光线,像极了一根根古琴的弦。。。。。。
斑驳古墙泛着文明辉光,照见忠恕来路,觉醒原初信仰!南武城歌飞,是谁?撩动那千年的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