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叹独为客,惜时自加鞭 1177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柴门少人叩
砚墨溢香盘
夜静轻风起
庭幽淡茶闲
月阑沧海漫
舟逆行江难
长叹独为客
惜时自加鞭
长空弯月悬,清风叩幽帘,昂首问天地,文海几逢贤?茫茫生命皆为天地过客,壮老病死不过万物更新,情不互负,债不相欠,客不久留。匆匆岁月,岂能错过,以术求道,以假求真,以境迁欲,以貌求神,物养精气,身修性心,人之初心性之本善,难以带走的是无尽的欲望,随心而行的是大爱的光芒!会当凌绝之巅顶,方览众山之渺小,所以若从大处着眼,生命的境界就是二种,一是立于山巅,观天下之小;二是踏入深山老林,不知东西南北之方向。生命升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对生命的探究就是知天地自然之源头,人们熙来攘往却少人反问自己:路由何而来,又宿落何处?《易经》系辞传曰:“百姓日用不知”。每天行走在天地之中,惯用中庸之道,只是日用久矣习成自然,不再识别其中奥妙罢了。喻如行路,两边深沟,我们必定选择走在大道中间!喻如购衣,不肥不廋,我们必定镜前选择恰当之装。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冷不热,不即不离,生命的本能原则与无为追求就是寻找恰当的距离,犹如日月星辰一样,太近就会碰撞,太远就脱离相互引力向太空遨翔。这就是事物之间空间距离的奥妙共存所在。
山高一鹤远,白云挂青天,问君思与谁?信杳人难眠。鹤在云外,故冲蓝天,人在井底,与蛙同怜。王安石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欣赏诗章之美亦复如是。理性之文不是来自蜃楼梦幻,也不是纯粹的俗世文学,它即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又有超凡脱俗的艺术加工,寓情于文,寓意存心,以形成读者与作者的灵犀之通。其实虚实之间索得一隅,天高海远由思尽为,古今中外凭书览胜,在务虚中见真实,在务实中见虚无,抱琵遮面之美方是人间最美之境界,而今却移花嫁木透支美感又何能长久呢?如是之,如斯之,犹如日月同辉之象,有时会乌云密布有时阴晴圆缺,犹如太极中负阴抱阳之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分清楚了泾渭,也就没有了阴阳合和前的黑白鱼眼!大智若愚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心境,智则智慧如海,愚则浊清皆容,在朦胧之中练就审美的本领,在尘嚣浮华中练就安心的本领,在得失成败中练就“麻木厚仁”的本领,在浮云遮眼中练就中庸和合的本领。
滔滔江水寒,两岸笼云烟,奇峰含秀木,青青畔舟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地历历,日月明明,庐山面目,惟在无中。苏轼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情世故 ,一览无余并非胜景,直来直去易伤故情,生命中即有不拘一格之风范,又有不留半怨之情愫,何去何从?人行于道,却不知“道”之何物,又何谈“道”外之物,生命的境界只有二种,不是峰巅观山,就是迷于山中,大多数人会被眼前的花红柳绿所迷惑,被路边的野果乱草所羁绊,而不知正道所在。深林山野之美那比天地大美,天地大美来自于欣赏者的朦胧意境与气度腹华,让人超凡脱俗。顾首往往,万事纷纷,掩笔锁魂,弄月破云,如何识破庐山面目,豁然全凭智慧之心,境随心转,相由心生,既本来无物,又何惹尘埃?
风雨犹陶醉,枯荣自真情 1178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荒野偶遗籽
乱冈露芳容
风雨犹陶醉
枯荣自含情
夜色烛光翁
独帆文海行
花明月为伴
草虫喓若笙
夜色阑珊,人静心闲,素书半览,阅尽河山。“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帘风习习,雨复缠绵,竹梅啪啦,万思如泉。梅兰竹菊,乃花木四君子,因而延伸至见贤而思齐焉,我们不求与古贤齐思,但愿解古贤之意耳。 清茶素餐,朴儒文言,虽无桃源之美却享陋室书香之净。 闲暇之时,径入山中,观云渐墨,送夕隐辉,万物待时,失得无恤。 人生多少感悟,皆自命途触底之后,曦光一阳复起,大千峰川无余。 然而我们太多人的记忆,仅仅停留在云霓表象的光芒之外。 由表致表与由表象到灵魂相比,两者所感悟的深度就是“切肤”与“入髓”之受,终究还是天地双重之感。 我们从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青松咬岩”之势,这非是一种花前月下的消极与颓唐,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宇宙胸怀,此之达观者些许古同。
惓卧听风雨,云坠漫遍疾,此生无悔志,鹤唳一声去。 似乎在半醒半梦之间,便闻哗啦啦的夏雨天坠而来,隔窗欢唱不绝于耳,疾风过窗,阵阵爽气直逼人面。风雨潇潇,流思翩跹,人生巨篇不管名扬天下还是寂寞无辉,这都是一份由心生意的悄然挥发,是落笔生花呢,还是流星几点?只叫我心去默默接受一份坦然的文字化现。云窗拂尘,山霭横绝,不管“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还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皆是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内心自信与灵魂畅达。
雨风变幻,笙歌飞曲,满腔思绪,扪心空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若对于一个失去雄心的人而言,鬼雄与英雄又有何区别呢?若身陷名利囹圄,无眠金屋闲愁,灵魂空茫,心境随波,“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哉”,我们此生当为自己修练一颗什么样的“心”呢?人在江湖,真的身不由己吗?莲出泥而不染,濯清漪而不妖,这不也是一种傲骨与高贵的体现吗?
生命如梅,愈寒愈翠,思想如莲,愈远愈香。子曰:后生可畏,焉知后来者不如今也?而《弟子规》终言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此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生其实就是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文化修行,以文中之道,而道法自然,而任何学问只要“工夫到”则必会“滞塞通”矣。伴随我们的春夏秋冬不过是天序在人间传递的大道之言罢了。 当我们微略领悟到生命的本质之后,才知道生命的物理意义、哲学意义以及宗教意义的本来面目。我常常观看人们对《红楼梦》的不同解读,其实真正的解读者惟由曹公独尔!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花木四君子,梅君品格,今人大都弃之不用,而梅君风范,东施效颦者天之苍苍,地之茫茫。 青取于蓝,青而不彰,青胜于蓝,蓝而不妒,天下万象,本简而易,天下人心,却乱而难理,莫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矣。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