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家故事多
作者:魏华斌(江西)
我生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大运动开始(1966年)之时,我在魏氏家族中的“修”字辈,由于正值“反帝反修”时代,父母又皆是党员,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就没有取“修”字了,而是把我的名字取为“华斌″,而长兄“修繁”也同样因此将原因而改名为“华文”了。儿时,由于家乡偏安一隅,住在大山之中,除却在家里之外,自有记忆开始,最美好、最温馨、最甜蜜的回忆就是去外婆家做客的事了。
外婆家距自己家15华里(7.5公里)左右,先是母亲带着自己去外婆家做客,诸如春节后是一定要跟随着母亲“回娘家”的;平时农闲节日,也是时不时去外婆家走亲戚做客。外婆的腰驼背,老人慈眉善目,在村庄里是典型的善良和气老人。我到了外婆家,外婆是温情有加,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给我吃。七十年代,正值物资匮乏时代,农村家庭,其实也根本没有什么食品,外婆把山上采的杨梅、家里李子二种果子一并用土法腌制晾晒,然后精心用小土坛盛着保管,我们到了外婆家,外婆是一定先把这些梅干、李干给我们分享解馋的。偶尔,杨梅是呈白色的,客家人称为“盐酸,”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真是甘畅如怡!
外婆仅生母亲与舅舅,在那个年代,是比较少有的情形。或许正因为如此,外婆从来不把我当“外孙”看待,我的待遇等同于表姐、表弟们,甚至更高。在生活艰难的日子里,外婆宁愿自己省吃俭用,总是关心、维护我们这些晚辈。每年春节前夕,外婆总是把我们兄妹几个的“压岁钱”一人一个精心用红纸包好,想办法委托亲友托付交给我们的父母,大年除夕之夜,父母除了他们给我们的红包之外,一定还有外婆的专属红包。母亲体弱多病,生育我们兄妹后,身体愈加糟糕,是常病人了。奶奶精神和身体很好,非常担心女儿的身体和家庭重负,常常在妈妈因病无法劳作,奶奶挺身而出,虽为高龄,生产队的活从来没有少干。外婆始终说奶奶是妈妈的贵人,是我们全家的贵人,心存感恩亲家的心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舅舅开始着手兴建房屋,奶奶虽年近七旬,但身体依然非常康健,仍然能够到外婆家帮助做饭做菜,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我那时也16、17岁了,与兄姐一起参与了协助舅舅建房的事业。后来,一次偶然的时候,听奶奶说她在外婆家之时,外婆曾经非常动情地感谢奶奶数十年对女儿(我母亲)的关心与照顾,付出一切的帮助母亲抚养我们兄妹四人长大成人。同时,为表谢意,外婆还特意馈赠了一枚解放前她珍藏的“袁大头”,给奶奶作纪念。
外公外婆他们非常勤劳俭朴,在解放前家庭经济状况属于中等水平。大庾(1957年因字生僻改名为大余)属于“白区”-----即国民党管控之地,白色恐怖无处不在。当时,赣南支队的游击队员为了革命需要保存实力,持久抗争,长期隐蔽在深山老林之中。有时,这些游击队员也会趁着夜色悄悄来到那些比较可靠、善良和家庭条件尚可的人家,请农户给予一些物资支持与帮助,有时也会开列采购清单,请农户代为购买所需物品。外公外婆与另一曾姓人家就属于这种人家。外婆曾经与我们说过这些事情。她说那时为了不被旁人发觉支援游击队员(也害怕告密被迫害)之事,她与曾姓之妻(也姓魏,我们叫大姑,儿时经常见到这位老人,并且与我们家也一直有亲戚往来)因需要远赴韶关仁化长江镇(距离35公里),趁圩(赶集)采购游击队员需要的物品。俩人相约而行,天未亮就从家里打着火把出发,行至内良圩处附近,恐旁人发现,得把火熄灭,偷偷摸黑经过内良圩。在长江镇,外婆与大姑俩人以最快速度把食盐、电池等游击队急需要用的物资到手后,还会偷偷把街头巷尾散落的报纸收藏怀中(这是游击队交代的“特殊任务″,信息处于闭塞时代,通过报纸获取各类政治、军事形势等信息)。下午返回至内良圩山边下,她们是不会贸然行走,会待在那里静等天黑后,又如早晨天亮前一样,悄悄经过内良圩返回家里。然后再利用上山做纸(客家人利用春笋加工的冬庄纸)、砍柴等机会,胆大心细,不漏声色,偷偷携带这些宝贵物资到约定地点交予游击队,做纸和柴火在镇街卖掉以维系家用,得到了游击队和街邻不同的夸赞。几年中,外公外婆家与曾家总是不间断给予了游击队许多的接济与支援。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之中,能够大义凛然支援游击队,实属黑暗里的光明正义、难能可贵!
游击队为了表示谢意,还专门给外公出具了一份“收据“,是对提供的物质支持的文字证明。外公外婆一直珍藏保管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外公去世后,舅舅才把这张珍贵的“收据”上交给县有关部门。如今想想,外婆与大姑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与家庭安危,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者,她们深明大义,聪明机敏,确实令人钦佩与尊敬。在最艰险的时刻中,利用自己便利条件,长期给游击队提供了信息、物资的保障,使他们能够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下来,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
舅舅舅妈养育了七个子女,家庭负担非常沉重。所幸舅舅舅妈异常勤劳肯干,持家治家有条有理,家里家外均是一等一的强劳力!虽是大集体时代,却也把家庭经营得有声有色。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外婆也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舅舅舅妈能够全力专心在外把田地作物经营管理好,家务全靠:外婆,外婆一定是功不可没的。
外婆从早忙到黑,七个孙子孙女的吃喝拉撒都是老人完成,三餐茶饭、油盐酱醋、洗衣家务,几乎全部由外婆一个人完成,艰辛无法用语言与文字描述。外婆一辈子为了子孙后代的成长,真是拼力拼搏、呕心呖血、竭尽全力!外公1976年冬去世,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此时我才十岁,在记忆里并没有多少鲜亮的篇章。而外婆1984年冬去世,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真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幼时,老人曾与我们交谈过,说妈妈不易,她叮嘱我们作儿女的一定要对妈妈有良心、有孝心!淳淳教导终身难忘!所幸,乘着改革春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到来,我们的家庭也如大家一样,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出人意料的是,妈妈的身体居然日渐好起来啦!如今,妈妈已85岁高龄了,身体依然硬朗,老人耳聪目明、记忆反应如初,真是让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与幸福。
我常常在想,或许,冥冥之中,我的老外婆依然在牵挂、眷顾着她的女儿?依然在天国庇护着女儿?行文至此,我已是泪流满面、激动不已!我自豪的告诉已逝的外婆,老人交代外孙的任务,我一定全力以赴做好,照顾父母至亲是我们晚辈的义务,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担当。人生在世,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愿天下父母安康!在八一建军节际际,愿在天国的外公外婆安息。
作者简介:魏华斌,男,58岁,江西人,中共党员,政工师,本科学历。曾经在金融系统工作,内退后,在学校从事管理与教学工作。自幼学习书法,具有一定功力,喜爱文学阅读与创作,2021年参加江西省农商银行书画摄影比赛获书法“三等奖”,在“2021年中华名人书画家·第三届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文学作品在许多公众号和刊物发表。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