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这一帮咬文嚼字的“写字匠”(其实是退休在家的闲人),周末凑在一起小聚闲聊拉呱时,大家伙儿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谁的新作在哪个公众号“抛头露面”了,谁的美文在哪个头条上“眉飞色舞”了。当然,大家伙儿怎么能忘了我这个笔耕不辍的“老雕虫”呢。当我告诉大家伙儿,现如今的我,既在各家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又不忘给省内外报刊杂志投去新作。是“左右逢源开心事,写东写西乐开怀。”听我如此一说,志嘉兄打趣说我虽喜“新欢”,不忘“旧爱”呀。一句话撩得大家伙儿鼓掌叫好。
我们那个年代“爬格子”,“心田”里耕耘出来的那些“瓜果桃李”,基本上投于报刊杂志。立足本地区,拓展外省区,如果觉得文章不错也可以大胆投于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不过按照文章投稿的比例来看,50%的文章在本地市报刊杂志上那是风光潇洒,35%的文章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也可以走上那么两步,可要在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上留下展翅飞过的痕迹,也不过是15%。应该说,这样的“辉煌战果”那是相当不错的了,所以的所以,我是忒知足。
成为闲云野鹤后,这种自怡自乐的方式就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格格不入了。因为自媒体的出现,风生水起的各类微信平台犹如“过江之鲫”,招呼着奔腾着低头一族的“千军万马”。原来那些给报刊杂志投稿的大家伙儿们,基本上都“移情别恋”于各类微信平台,不得已将原来关注度一下子来了个“乾坤大转移”。至于早先年建立起来的与报刊杂志的那种家的感觉,全倾注于五光十色的微信平台。每每议起,情何以堪!
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微信平台上玩得风生水起。五、六年间,我先后在全国近百家微信平台上,发过散文、诗歌和杂文500多篇。不仅成为个别平台的签约作家,而且还成为他们的顾问。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主编和编辑;结识了许多“心是良田百世耕”老友新朋。我们彼此以文为媒建立友谊,我们相互就作品畅谈体会加深感情。可是别看我在微信平台上频频露脸,咱可没有忘记报刊杂志这个老朋友。尽管微信平台发文与报刊杂志发文有所区别(报刊杂志文章字数有限制,微信没有),但我时不时的还是在给微信平台投稿的同时,随便也给自己熟悉的省内外的报刊杂志投去。这时候投稿的心情与过去截然不同。那时,期盼的是何时见报,带给我慰藉的惊喜,拂去心中笔耕时留下的疲惫。现在,顺其自然不操心,用与不用不像以前那么迫切,那么焦急。我只当在空闲时,给老朋友捎去几句问候送上我的祝福。想想看,我这样的“心静自然凉的”好心态,收获的当然是好的结果。《安徽老年报》,《新安晚报》,《中国老年报》和《春城晚报》的晚霞版,时常有我的文章在那里一诉衷肠·····
“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我可以“移情别恋”于“新欢”——微信平台,但“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的我更不会舍弃曾经带给我喜悦的“旧爱”——报刊杂志。我就这样左右逢源的一步一步的走着,走出叮叮当当的一串串锅碗瓢勺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