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饺子的记忆
文/海梦
在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和节气都与特定的食物相关。入伏天吃饺子可能是一种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今天入伏了。刚刚吃完饺子,美美的一种食欲的满足感。昨夜的关于《故乡的风》的那段感伤,已经伴随着饺子的鲜香而烟消云散了。小日子又恢复了宁静。心灵也变得不再那么躁动,我认为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也是一种文化。一份祝福和令人一念的安定。
关于饺子的记忆真是太深了。父亲是山东人。非常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饺子。记忆中最熟悉的身影就是父亲,和面,剁馅儿,擀面皮,包饺子,全家老老少少都动手。剥蒜,劈柴,烧火,打酱油。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小时候的家里很穷。包肉馅饺子的时候很少,对过年饺子的记忆,就是用大白菜淹渍的酸菜剁上几棵,然后再剁上斤八两的猪肉。十几口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有说有笑。享受这人间的美食了。随着这笑声,窗上的霜花都化了。灶膛里的炉火,绽放着柔和而幸福的光亮,这就是对于饺子的美食最深刻的记忆了。
非常不幸的是,刚刚懂事儿的时候母亲就因病缠身去逝了,父亲和他的这一帮子女,只能投奔到他的大儿子儿媳那里。我们就从勃利县的古城小镇,搬到了远在七台河先安家入户的哥哥家,一家人的日子是举步维艰的,哥哥嫂嫂为了我们,付出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他们当时的年龄也就是二十七八岁。现在想想他们还仅仅是个孩子。却要肩负这一个大家庭的重任,把弟弟妹妹们养大成人不容易。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大嫂经常给爸爸,开小灶包肉馅饺子。因为她知道父亲是最喜欢吃饺子的。平时我们经常吃一些素馅的饺子,因为这饺子我从小就看到了家庭的核心力量,以及看到哥嫂如何孝敬老人的榜样。饺子这种朴素的饮食,成了那个时期温暖我们每个幼小心灵的火焰,每当闻到切韭菜的味道,用开水焯芹菜的味道,仿佛就是闻到了饺子的气息。等我到了18岁的时候,父亲因为一次痢疾,严重脱水而且去逝了。这种苦难的岁月又为我们增加了一份悲哀。哥哥姐姐相继成家了,大家仍然以饺子这种美食做为对努力生活者的最高犒赏。无论谁家包饺子,只要不出这个城市。就互相串门吃饺子。有时这些弟弟妹妹们给哥哥嫂嫂端来饺子。有时哥嫂家包饺子邀集大家一起来分享。饺子不仅成为一种美食,也成了一种文化。她象征着温暖热爱和团结,有饺子气息的地方,那就是家的存在,母爱的存在。老嫂今年已经70多岁了。身体还那么硬朗,精神依然那么矍铄,头两天从深圳来过,我们还在哈尔滨的一家饺子馆,重温那儿时的深深而美妙的记忆呢。看到满头花发的嫂子。真的有一种伟大的母爱情结在那里。一份感恩之情无以言表。如今哥哥不在了,只愿这老嫂尽享人间天伦。愿她幸福平安快乐如意。也祝愿她的五个孙子,孙女,外孙,都健康茁壮的成长。
记得新冠疫情那年,在那段家里滞留的日子里,我们就是用反反复复包饺子的过程给自己焦渴的心灵以慰藉,盼望着希望,盼望着光明。是饺子给了我们苦难岁月里的精神依托,克服着时艰,是饺子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些关于饺子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爱吃饺子爱做饺子也在我们这里传承。我的大宝贝儿子最爱吃饺子。因为饺子里有他外公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舅舅,舅妈,姨妈的亲情的味道。这是一个家族爱的延续,几年没有回家的宝贝儿子到家的第一顿饭就是饺子。从那以后三天两头就是吃饺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吃饺子。开心快乐的时候吃饺子。来亲朋好友的时候吃饺子。突然嘴馋的时候吃饺子。我们的家庭充满了浓浓的妈妈的味道。在未来儿子的记忆里,最重要的一定是那个慈祥温暖勤劳的妈妈的身影,关于饺子的情结应该是他一生也打不开的情结,浓的化不开呀。
2024、7、15日(入伏吃饺子)傍晚6:32分于金沙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