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在食堂
文/和武杰
前一段日子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外出培训,为便于管理,作为承办单位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办理校园卡要求学员必须在食堂就餐。在“别人家”的大学校园不同校区几个风味各异的食堂大快朵颐了几顿。“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食物承载着一种情感,人嗅到熟悉的味道后,便会下意识地唤醒沉睡的记忆,在脑海中浮现一些久违的画面。
印象中从上初中开始,就一直在吃食堂。乡镇初中、高中的食堂,开着两个小小的窗口,人犹如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摩肩接踵,搪瓷碗递进去,能否吃上饭,全凭运气;大学校园的食堂,有了桌椅板凳,但永远拥挤无处坐,声音嘈杂如市集,饭菜质量用舍友的话说“如此食堂何需留,不如回家吃泡面”,甚至有人编排“那馒头那硬的,装上炸药当手榴弹拿到前线最起码也是合格品”。
上学时,总是埋怨食堂的伙食,发誓毕业后永远不踏进食堂半步,其实工作后大部分单位食堂远不如学校理想,快捷。上班后也尝试去学校食堂混饭,却被“火眼金睛”的管理员驱逐后才明白:食堂只是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有补贴成分,本身无义务向社会开放,社会人员有钱去吃星级饭店,何必跟小孩搅在一起呢。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单位也好,在人员多的地方也好,在学习的地方也好,总会要面对吃食堂这件事,食堂也是上班族经常要去的地方。几年的工作历练才懂:学校食堂是最快捷、廉价的地方。那些年学校食堂里,饭菜的味道,日子的味道,在记忆里袅袅蒸腾,成为远方天空的一朵一朵云,飘远了,偶尔又飘回来。怀念食堂,那是因为我们在缅怀失去的“青葱岁月”,特别是在食堂中与同学走过惊鸿一瞥的三年三年又四年。
大学毕业后进入军营,对部队食堂刻骨铭心的记忆,莫过于门前饥肠咕咕却绕梁三日的拉歌声。因为食堂面积有限,连队不能同时就餐,按照一定的循序轮流吃饭,于是便有了“你先吃,我先唱”的习惯,前面连队进入食堂就餐,在门前等待连队,干等有点尴尬,于是为了化解尴尬,就开始唱歌。转业回地方,机关大院的单位食堂,除了填饱肚子,更重要的功能便是人际交往:食堂承载着集体能量和倾诉衷肠,不管新来的还是退休的,食堂会在上班族留下团队意识和人生履历。想想吃食堂,还真不是简单地碰个面,打个招呼,吃个饭,它会让我们记得曾经在一起共事的语笑喧阗和艰难困苦中的守望相助。
跨过不惑之年后,大脑变得很神奇。最近的人和事,常常会被忘得一干二净。而尘封的记忆中一些经历过却越忆越清晰,仿佛就在昨天。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有食堂情节,作为个人,似乎有着浓厚的食堂情节。曾经有一段时期,从事与经济指标相关的业务,要频繁的去县区进行检查督导。本质上我是一个相对内向的人,特别不喜欢人多的场合,但职责所在,去了县区难免要吃饭应酬。为避免酒店就餐人多应酬,既浪费时间又要说一些废话套话,潜意识中喜欢在乡镇食堂就餐。时间长了,陪同的人都知道这个习惯,午饭一般就在就近的乡镇食堂,匆匆填饱肚子稍微缓一下,继续去下一个地点。免得仅仅为了填饱肚子,来回在县城和基层奔波。
有一次和出身乡镇的朋友“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聊起乡镇食堂就餐的趣闻。此人很不客气说,他特别讨厌、非常厌恶上面的人来食堂,大师傅准备两天,乡镇工作人员都有食堂饭菜香,该是用餐时”,但必须等待上面来人吃饱喝足才能进去对付点残羹冷炙,那种“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感觉计一辈子也不会忘却。中午吃饭最早也在下午两点以后,“咱们又不是新疆,非要我们两点吃午饭,下午什么工作都干不成,白白耗一天。同时为避免上面领导检查人员在岗情况,把一些长期在外借调、下乡、等退休的人员统统催回来,结果这些“混子”来了办公室一把椅子也没有,导致人声鼎沸,但是正经干活的人连正常的办公都不能进行。
从孩提开始,每个人的舌尖上总会积累许多细碎的滋味,暖暖香香甜甜,潜伏在记忆深处,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跳出来,带着你去回味、去寻找、去想念。细想起来,味蕾深处在帝都挂职半年,那些互联网企业的食堂的特殊经历,给人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华为官方心声社区,曾曝光华为员工在沙特的食堂伙食:虽然身处沙漠,但食堂可以放肆吃海鲜,的确年均薪水60万的公司,土豪起来食堂跟不要钱一样。自己去过食堂虽然不像华为沙特食堂那样奢侈,但为了留住员工,各个企业的CFO除开出让人无法拒绝的高薪外,食堂更是看得人泪流满面。“要留住员工的心,先要留住员工的胃!”员工之所以这么努力,想必是吃出来的。
食堂的记忆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更有“共君前后俱从事,羞见功名与别人”,无关岁月美好或恶心。食堂其实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单位的集体能量和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彼此叙事。吃食堂是一种饮食传承,从进入团队到离开岗位,食堂在人来人往中留下的团队意识和人生履历;吃食堂不简单是碰面,打招呼,吃食堂铭刻着共事的语笑喧阗和艰难困苦中的守望相助。
培训结束后再去学校办事(考试),总记得到食堂撮合一顿,除了价廉物美且特别好吃外,还有淡淡的怀旧情愫。当时没有感到呢,也许是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吧。用哲人的话说:有些东西只有失去才感觉到它的美好,哪怕是很遥远的事物。
作者简介:
和武杰,男,秦人,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入伍到大漠戈壁的军营工作。六年后,转业进入晋北云城的党委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