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两不怕 ”
王永锋
一位战士归九天,两位将军作批示,主席感动为题词。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不说是史无前例,也实属异常罕见,尤其是发生在和平年代,更令人震惊不已,唏嘘再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与“鸿毛”,孰重孰轻?是非功过,自然由后人评说。有 一位士兵去世,二次召开追悼会,盖棺定论的悼词,前后大相径庭,可谓“冰火”两重天,强烈的反差,真是天渊之别。此事,惊动了党中央,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
时间回到一九六七年,当时正值全国掀起“全民皆兵”的热潮,农村也正在热映《地雷战》。“埋地雷端起枪,地雷战保家乡。满山遍野摆战场………”;“民兵都是英雄汉,不怕艰苦不怕难。打日本保家乡,地雷是咱好伙伴……”。走红的电影插曲,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国防热情,红旗飘飘,歌声嘹亮,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备战景象。民兵们英姿飒爽、神采飞扬,一切听从党召唤,时刻准备上战场。各县乡村开展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如火如荼。
地处江苏邳县的张楼公社人民武装部,也闻风而动,随着波澜壮阔的大潮,在紧锣密鼓地训练民兵。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军事训练水平,总是不尽人意,技能本领急需增强提高。为此,公社党委经研究决定向当地驻军的工兵营求援。部队接到请求后,连队经过慎重研究,特选一级爆破能手的王杰,前往帮助训练。王杰为此推迟了休假探家的时间,欣然接受了组织任务。王杰的到来,让民兵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大家群情激昂,人人跃跃欲试,个个摩拳擦掌。经过王杰的悉心指导,民兵排雷爆破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七月十四日,在进行实施地雷实爆教学时,代替地雷的炸药包,突然意外爆炸,王杰被炸得血肉横飞,粉身碎骨,当场牺牲。万幸的是,在场的十二位民兵及人武干部,只有少数人负了点轻伤。伤亡情况反映到坦克二师,师里立即派出调查组赶赴现场。场面惨不忍睹,王杰尸骨四散,血肉模糊,面目全非。走访训练在场人员,他们皆不停地哭诉王杰为救他们而英勇献身。调查组初步认定王杰为因公殉职。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收集起来的遗骨碎片,由于条件有限,不宜耽搁,调查组本着“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原则,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报请师部同意,决定就地安葬。
地方政府和群众运用当地最名贵的楠木,为王杰打造了一口最好的棺材,于七月十六日上午,为王杰举行了安葬仪式。那天,方圆十多公里的一千五百多名群众,纷纷冒雨赶来,为王杰作最后的送别。人们涕泪涟涟,哭声惊天动地。墓地鲜花锦簇,白幡低垂,花圈联排,全场庄严肃穆。天上彤云密布,空中细雨菲菲,草木含泪,江河无声,远山致默,天地同悲。
下午,工兵营为王杰召开了追悼会,会上没有王杰先进事迹的介绍,更象一个事故通报会,特别是悼词结尾处念道:“王杰身为班长,一级技术爆破能手,酿成事故,给部队建设和群众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影响。”王杰俨然成了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会毕,营里官兵一片哗然,认为对王杰评价有失公道。消息传到地方,反应更加强烈,认为有失事实,要求务必修改悼词。军地两方,电话不断、信件不停地反映到师部和更高层的領导。
原来,调查组的结论在师部的研讨会上没能通过。不少领导认为,拉火管不会自燃,事故造成应是王杰操作不当所为。有人怀疑是否有敌人在搞破坏。更有人甚至认为王杰作为一级爆破能手,技术水平高,是不是思想存在问题……各类猜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定性为责任事故。营里未加质疑,按部就班,因而在追悼会上作出了对王杰事故责任的评价认定。
事情上报到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将军处和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将军那里,二位将军当即分别下达批示,彻查伤亡事件,一定要查出事实真相。
师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分两路人马进行认真调查。一路针对参训人员进行座谈细问,摸清当天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王杰所在连队,了解王杰平时的思想道德、为人处世和工作表现。另一路人马,由爆破专家组成,“推演”还原现场,从王杰所处位置的角度,爆炸上扬的程度,向周边辐射的宽度,进行多维空间论证。
调查组首先查看了保管炸药、地雷和引线等物资的仓库,库房只有王杰一人掌管,排除了其他人为破坏的可能性。从参训人员那里得知,当天早上,为了做好这次实爆工作,王杰还提前单独进行了两次模拟试验,一切正常。实爆时并未违规操作,拉火管是突然起火自燃。起火后,大家吓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动弹不得,是王杰的一声大喊“快闪开”提醒了大家,才保全了的性命。他们亲眼目睹了王杰是主动扑向炸药包的,叙述时,民兵们泣不成声。走访在医院治疗的受伤民兵,他们不愿从身体剥除王杰炸飞的碎骨,说作为保留英雄的永久纪念。在连队走访时,意外惊喜地发现了王杰二十三本日记,十多万字。弥足珍贵的日记,记录了王杰光辉成长的历程,虽没有“生当作人杰”的豪言壮语,但肺腑之言诠释了王杰高尚纯粹的一生,他是一位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好战士。另一路由专家组成的队伍,经过科学论证,王杰所处的角度,在危险关头,只需向后一仰,就可避免伤亡,从爆炸的高度和辐射的宽度,进一步论证了王杰是奋不顾身主动地扑向炸药包。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科学检测鉴定拉火管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火药专家才能测试到,作为爆破作业人员是很难发现的。
水落石出,一切真相大白,师部遂于九月十六日,第二次为王杰召开了追悼会,还英雄真实风采、一生荣光。与会人员七千多人,济南军区和装甲车部队分别派重要代表参加会议。大将许光达司令亲自撰写挽联“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
事后,许光达司令郑重其事地向毛主席汇报了英雄的事迹,毛主席听后大为动容、激动不已,当即为王杰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两不怕”作为“王杰”的代名词,已成为人们砥砺前行的航标,也成了战士的血性胆魂,更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已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生前的“日记”,临危的“一扑”,伟大出于平凡,出于瞬间。生亦为民,死亦为民,可谓“铁肩担道义”,“生死肝胆两昆仑”!
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要发光。英雄可能一时被埋没,被误解,被错怪,公道自有天平称,“拨云见日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皇天后土,大道直行,风雨过后是彩虹。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作为一名战士,面对生死关头,“头不懵,手不抖,腿不软”,狭路相逢,勇往直前,舍生取义,气贯长虹。这才是钢铁战士,这才是万里长城!
作者简介:
王永锋,徐州市铜山区人,徐州市经开区教育部门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一九八四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专业,长期工作于教育一线,偶有散文随笔等在网络文学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