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着生命的热血书写的援藏故事——吴长远新书《哈达献给您——我们的援藏故事》发布会在济南隆重举行
该书以援藏三十周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还原了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山东省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投身雪域高原、脚踏天路、砥砺前行、支医援医的过程,生动记录了1122个日日夜夜中,援藏医疗队和其他援藏干部人才以藏为家、以苦为乐、甘于奉献,与日喀则各族干部群众手足相亲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广大援藏干部人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崇高品格。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为这部作品写了推荐语:在国家走过的三十年援藏路上,一位山东援藏干部、医疗队领队,在日喀则市度过了1122个日日夜夜。如此漫长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在编织那些远方的我们无法想象出的故事。亲历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而艺术地将其记录了下来。这样的“报告”,难道不是最好的文学和诗篇吗?那么我们一起来阅读和感受吧!
山东出版集团原总编辑、著名诗人迟云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里边的感情,这个感情包括长远同志写这本书的时候包含的感情,包括长远他们第九批医疗队对藏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这份感情像格桑花一样浓烈,这份感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性,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这种人性像雪莲花一样圣洁。长远作为一名公务人员,眼里有光,心中有善,处事有爱。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心记录下了他们的一言一行,把他们跟藏族人民友好相处、做法都记录下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人间的大爱。”
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培训总监、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逄春阶谈了三点感想:“第一个感想是记录无比重要。吴长远先生在西藏待了三年,如果他没有记录,就没有今天这本书。他说是写了三个月,事实上是这三年的每一天都在记录。他这个记录是在缺氧状态下的记录,是在高原上的记录。记录非常重要。如果不记录就像大雨落在海里一样无声无息。报告文学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都靠记录。如果没有记录就没有报告文学,我觉得记录无比重要。第二个感想是记录无比珍贵,非常有价值。医务工作者在西藏默默的奉献,如果没有这种记录,将来写援藏史,写医疗工作者的奉献史就没有依据,推出这本书就是推出了有史料价值的一本书,这一记录无比珍贵。第三个感想是希望记录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每天都在干,每天都在想,每天都在说,如果不记下来可能就没了,所以要形成一种习惯。吴长远先生在繁忙的管理之余,没有放下他手中的笔,用手机用笔在记录,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是非常难得的。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希望大家拿起笔来,拿起手机来,记录下来,让记录成为一种习惯。记录多了,攒多了,就写出了报告文学,就让报告文学有了文学价值,也有了报告价值,更有了见识。”
大众日报社丰收副刊主编、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秘书长、山东省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说:“《哈达献给您》这本书,其中提到女儿这个词的地方有75处。从这本书当中能感受到作者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一岁半的女儿,因为他曾经许下诺言,就是一定要给他的女儿一个爸爸妈妈陪伴的童年,但是他食言了。”她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书中一个细节:“进藏后第二次回家没几天,女儿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你家啊?’‘这不就是我家吗?’‘这是我和妈妈的家,不是你的家。’‘那我的家在哪?’‘你家不是在西藏吗?’‘西藏是爸爸工作的地方,这里才是我家。’‘不,这不是你家,你家在西藏。’”这个细节让很多读者泪目。
资深报人作家、泰山文艺奖获得者方远点评,《哈达献给您》是一部用心、用泪、用汗、用血写成的壮丽篇章,山东省援藏医疗队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群体形象跃然纸上。真实的情节与细节无不饱含真情,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心情久久难以平抚。
吴长远,山东临邑人,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山东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中国人口报特约记者,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有乡土散文集《老家》、援藏散文集《翻山越岭为爱而来》、长篇报告文学《哈达献给您——我们的援藏故事》,多篇散文获全国征文大赛一等。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艺术网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