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散记
赵永强
一
风是带响的那种,牵动裙摆撩动长发的那种,落在密密匝匝的树枝上,树叶都竖起耳朵,捉捕那丝丝缕缕的凉意。今天7月25日,中伏第一天,清早起来难得的凉爽。昨夜滴雨未沾,空气却湿漉漉的充满水汽。以玩笑的说法,肯定有雨下到了局部地区。
17路公交从渭南西站开往渭南北站,平日里乘客很少。今天却特别,不仅座位占满,过道里竟也挤满了人。我猜测这是凉风的缘故,三伏天的凉能撩动心情,也能撩动行程,此刻开始旅程,恰到好处。
8点50分从渭南北站乘车出发,9点40换乘西安北到西宁的动车,12点59分列车抵达兰州,算起来我已经在车厢里闷了三个多小时了。我一向不喜欢乘坐高铁和动车。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那千篇一律的禁烟。不仅车厢全方位禁烟,就连下到站台抽一口的机会都不给。我上网查了D2723列车运行沿途站点,全程停靠八九个站点,除兰州西外,其他各个站点均停靠2分钟,就像是给烟民量身定制的,给你留了些下车的念想,却没有下车的时间,摆明了恶心你。
我能说服自己,却说服不了烟瘾,强抑着烟瘾胡思乱想,给禁烟找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据说列车装有报警系统,吸烟会引发报警造成事故。不是说好的遥遥领先吗,基建狂魔已飞跃欧罗巴到达撒哈拉,怎么抽口烟就影响到你了,而且会酿成安全事故。确定不是开玩笑?玩笑不玩笑反正是禁止,无关安全,无关旅途体验,就是给你立个规矩。当今社会,权柄在握者皆习惯于给别人立规矩划道道,城管有城管的规矩,农管有农管的规矩,文管有文管的规矩,球事不管有球不管的规矩。
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发现我与世界的联系,更确切地说世界跟我的联系,只剩下一个“禁”字。禁渔,禁猎,禁赌,禁足,禁言。吃足了封控的红利,就难免形成防疫思维。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我见治民如禁烟。就这么粗暴简单。
禁的极致是戒。禁是外力的强制和约束,戒是内在的修行与净化。一个人完成了从禁烟到戒烟的蜕变,就相当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当于修炼成仙祖坟冒烟,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为人民的禁烟事业奋斗终身的人。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从禁到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持续的教化、感化、驯化,需要更多的夹头、鹅头,需要更多的夹粉、鹅粉,需要把头夹成浆糊,才好叫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大脑跑马,才会进而指鹿为马。
列车快到兰州西了。我提前做足了功课,把列车运行沿途站点截了个图,收藏起来,时刻惦记着列车在兰州西站停靠6分钟。是日兰州天高云淡,花静人闲。我和兰州有个约定,提前准备好烟和打火机,下去熏一锅。
二
第二次来西宁,出了车站并没有特别的惊喜,唯一的感觉是尿急。所谓饥屁冷尿热瞌睡,被西宁演绎得淋漓尽致。本来选择中国夏都就是冲着纳凉来的,没想到动车先把过门儿给整成了本戏。车厢内凉,车站更凉,加之多喝了几口热茶,下得车来,尿尿就成了第一要务。
相对于西安北、兰州西,西宁火车站人流并不多,本来不算宽敞的出站大厅倒显得阔气了很多。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车站卫生间建的并不大,仅仅四个小便池,每个池子跟前都有人排队。抢在前面的人斯文,尿得慢条斯理,每一个程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碎步慢进,站直了撒,撒过了颤,颤完了抖,完事了挺在排队的人前面,慢悠悠系裤带、拉拉链,一个环节都不马虎,一副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样子。排在后面的人等不急,就憋足劲往前拥,拱,叫人觉得尿尿也是生产力。
从厕所挤出来,大厅里依然是人流稀少。我不禁感叹,什么人口红利、延迟退休、大学生送外卖、拧螺丝招工难,其实都是碎碎个事,尿大个事。只所以演化成社会问题,只是因为大家你尿你的,我尿我的,你不尿我,我不尿你,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其实,你只要到火车站蹲一回坑,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
打卡塔尔寺。相较数年前第一次游塔尔寺的走马观花,这次游得悠闲。时间充足,在各个殿堂就多逗留了一会。见识到了藏传佛教名寺的恢宏壮观,堂皇奢华,同时也领略到各种建造雕刻的精致用心,但终归是个门外汉,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是皮毛,外在的相,与佛学要义丝毫不搭,边也不沾。
我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宗教信仰,对于藏传佛教唯一的认知就是仓央嘉措,通过他的诗歌粗略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看到寺内殿堂上供奉着几世达赖的金身塑像,我就挤进人群里挨个寻找,希冀能目睹六世达赖的风采。但是很遗憾,大经堂、大金瓦殿、小金瓦殿等一一访遍,最终也没有看到六世达赖塑像。关于仓央嘉措的去世,世间流传有几种版本,普遍采纳的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政教之争,时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致书清政府,报奏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政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时染病去世,终年23岁。青海湖距离塔尔寺不足200公里,一代活佛,青年才俊,最终未能涉足塔尔寺。
数日前在朋友圈看到,同学老常在甘孜州道孚县燃姑寺参拜时,关于双修佛的一段文字记载及其感慨,联想到多年前于四川乐山所见藏传佛教之卧佛群像,遂对修行的话题来了兴趣。胡思乱想了半天,终觉这个话题太沉重,自己拿不起,只好恭敬的放下。一代情歌王子虽则陨落在青海湖,从未远足中原,但是多少年过去多少世事变迁,他的情歌却世代传颂,传遍大江南北。想到这里,便也释然,从手机搜出一首仓央嘉措的诗句,默默吟诵:
野外的盲人任意盲目
用想象中的粮食度日是诗人的事
任何平头百姓或王孙贵族谁都穷不起
如果落难
骨头越贱越硬
人与人越爱越轻
死不瞑目的人就该睁着眼睛客观
活得不像话的人就该竖起耳朵听话
一想到人生没老没小
便去佛堂坚信没大没小
没你没我
想了想 一个好人
怎么活都活不好
好了好了好了
见好就收
四
吃肉不喝酒,我真是服了西宁。几天下来,接连打卡三个网红夜市,大新街、莫家街、新千夜市。几年前到西宁,同行的段先生联系了他在西宁工作的堂弟,堂弟招待我们在一家美食城用餐,品尝了地地道道的青海特色美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出发前,上网查阅了有关西宁美食的介绍,更刺激了我对西宁美食的向往。老实说,这次选择到西宁游玩,一方面是耐不住酷热,希望享受一下中国夏都的凉爽,另一个原因就是美食的诱惑。幻想着入夜时分,闲坐在街头小吃摊,或者临街酒楼,吹着凉风,品尝着各式佳肴,撸着羊肉串,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肉是酒伴侣,酒是肉精神,自古酒肉不分家。美食须得有酒,而且酒须有花色,首选地方特色青稞酒。虽然平时不太喜欢青稞酒那种麯香,但念想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青海的山清水秀、地肥草美会滋养出青稞酒独特的滋味,心中就坦然。青稞酒不仅品尝瓶装的,还得把散装的一一品鉴。同时,尽可能搜罗民间特色酿造,藏、回、蒙、土,各民族的看家宝,能见识几样是几样。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酒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站打卡大新街夜市,选择一家老字号,点了手抓、炖锅、烤肉。点酒的时候,却被告知没有酒,白酒没有,啤酒也没有,禁酒。以一种加枸杞、大枣和梨片的甜腻腻的招待茶权当酒水。没了酒的领导,一顿饭吃下来,牛肉是泥、羊肉是泥,奶酪也是泥,只留下满口孜然味道。只好返回去楼下超市随便买了两小瓶青稞酒,揣回酒店自斟自饮。
第二日打卡莫家街,进了网红店马忠食坊。有了昨天的教训,进店先问能不能喝酒?服务员告知饭店不卖酒,自带可以。立即兴冲冲去超市提了一瓶,回来蹲在桌子上,准备畅饮一番。周边的食客像看见了异兽,纷纷侧目。偌大的饭店没有猜拳声、摇色子声、杯盏相碰声,人们都文质彬彬,含蓄内敛,把个活生生的饭局整的像朝拜进香。在食客时不时的侧目关注下,一个人独饮,那是什么滋味,喝酒的人都懂。
第三天晚上打卡新千观光夜市,学聪明了,选择偏远处一家烧烤店。坐在临街的摊位上,再次开启没酒的煎熬。夜渐深,食客络绎不绝。较少游客,来来往往皆是西宁本地人。一概不喝酒,却嚼得有滋有味,吃得逍遥自在。气温低至15度,凉风一吹,我竟有点发冷,胳膊上汗毛都竖了起来。好一个中国夏都,真个凉。这凉是没酒的凉,凉,却不爽。
作者简介:
赵永强,陕西蓝田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渭南某高校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