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放边地的文化大家
文/刘玲
回眸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远离中原的南蛮边疆之地,明朝时走来了状元杨升庵,宋朝时走来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两位被朝廷充军、贬谪的官员、文化大家,带着失落、委屈、伤痛、沧桑来到离京都千里之外的云南、海南。
然而在千里之外的边疆之地,他们潜心诗文,著书立学,创作出了许多经典名篇,攀越了文学艺术的巅峰,留下了许多至今都还被后人传诵的诗词歌赋。他们还把中原文化带到边地,传授中原文明,点燃文化火种,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真可谓“东坡不幸海南幸”,“升庵不幸云南幸”。
杨升庵,名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自幼天资聪慧,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又出生官宦世家,父亲是明代权臣太师杨廷和。明正德六年(1511年),带着家族的厚望,24岁的杨升庵进京赶考,果然不负众望,进士第一,御题状元,授翰林修撰,充经筳讲官。年轻时的杨升庵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经活成了众人仰望的明星。样貌、才学、家世,都是一等一的,完全就是那个时代的封面人物。照正常的推理,像杨升庵这样的青年才俊,官至一品乃至丞相似乎都是迟早的事。
然而历史总是风云变幻,嘉靖三年,在朝廷“议大礼”之事上,以翰林编修杨慎和吏部左侍郎何孟春为主的官员,坚守传统纲常,反对明世宗为其父封“兴献帝”。7月15日,早朝方罢,杨慎与何孟春等便集合朝中官员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请皇上收回“皇考”成命。世宗大怒,令锦衣卫逮捕,当日134人被捕入狱。次日,180余人被处于廷杖,18人当场被打死。杨慎身体健硕,未被打死,被皇帝发配充军云南,时年36岁。这就是左顺门事件,可能照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来看,有些不可理解,傻啊,皇帝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嘛,顺着他的想法就行了嘛,我们不知道根植于古人士大夫的忠义思想,家国情怀,不知道古时儒家思想纲常礼仪的重要性,被奉为治国之本。
带着伤痛的身心,杨慎起身前往千里之外的云南,开启了他人生的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是入仕为官,下半场则是出仕为文。走出京城,踏上云岭大地的杨慎看到了边地山川的壮美与辽阔,感受到了边地人民的质朴与善良,在与当地学士文人的交往中,他倾心于坊间讲学、诗词歌赋。山水治愈他,边地人民敬重他,很快杨慎就走出人生的低谷,以从容、淡定、豁达的心态拥抱生活。他寄情山水,所到之处写景抒怀,留下无数诗文,如在《海风行》中写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贯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波动林沙石走。在《龙关歌》中写洱海之夜色: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他描写昆明的气候“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并由此成为把昆明喻为春城的第一文人。
发配边疆,体察民情,感悟历史,看透了历史的兴亡衰替,人生的起起落落,过泸州时,杨慎写下了经典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借叙述历史的兴亡抒发人生的感慨,深远辽阔、荡气回肠又含蓄温婉,读来总让人感怀历史的高远和人生的苍茫,慰藉着一颗颗要长草的心,被后人永世传唱。
杨升庵谪戍永昌,今保山,永昌指挥使司惜才爱才,让他安心撰文著述,安养生息。于是升庵踏访名山大川、深入民间田野调查、与陇上百姓交往,36年间,他不仅在经、史、诗、文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而且在医药、民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大量著作留存于世。《升庵诗话》《升庵诗集》《陶情乐府》《艺林伐山》《升庵经说》《古音》《六诏野史》《滇程记》等,堪称明代时期的百科全书。杨升庵平生著述400余种,今存150余种,大部分是在谪戍期间所著。凭借其文史巨献,他被后人尊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大明三百年来第一文人,也被后世皇帝谥尊号为“文宪”。在谪戍期间,他还通过聚会、交友、讲学等方式,传播中原文化,交流文学经典,为云南培养了杨世云、李元阳、王廷表等名人学士,可谓文风蔚及云岭大地,为云南的人文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谪戍云南36年,升庵日日思盼着能得到朝廷特赦回乡的一天,无奈庸碌无为的嘉靖皇帝执政时间太长,直到老死未得还乡,终老于昆明西山高峣。云南人为缅怀他,把他在保山居住的办公地称为状元楼,把他在滇池边居住的贬所改建为升庵祠。
历史的镜头往回放500余年,也是四川人,四川眉山,诞生了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东坡,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极高成就,而且这种成就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界里的书法家,书法界里的画家,他在每一个领域的成就单独来说,都是那个时期的最高峰,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璀璨夺目。其文著述宏阔,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他的墨竹、怪石、枯木等也独树一帜。
天才苏东坡,青春少年便活成了众人的偶像。20岁随父亲进京赶考便名动京师,赐进士及第,据说欧阳修阅卷时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他的诗文北宋几朝皇帝喜爱,皇后是他的铁杆粉丝。这时的东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仕途上,东坡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还先后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然而博学多才的东坡,却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一直卷在政治斗争漩涡中,但他却明月清风,高高超越于利欲熏心的政治勾当之上。于是一贬再贬,黄州、惠州、儋州,最后流放到天之涯海之角,在流放海南之时,东坡已是62岁的老人,他想着此生怕是再也回不了故乡了,来之时便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
我们今天是很难想象千年前,一艘小船是如何穿越茫茫大海到达海南的,也很难想象当日的蛮荒之岛。彼时的海南被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毒蛇猛兽遍地,瘴疠和疟疾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然而生性乐观、豁达的东坡却依然用一颗18岁的心活着,如他的诗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样充满热爱地活着,与边地的百姓为友,教当地边民耕种、传播中原文化,为荒岛带来了文明的火种,成为了海南文风开化的第一人。
在儋州,为改变当地乡民饮水习惯,他带领乡民挖井饮水,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劝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朝射夜逐”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开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在当地友人修建载酒堂作其讲学之所,开始教书育人,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自此文风蔚然,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蛮荒之地”放射出斯文之光。
为缅怀这位伟大的文豪,这位关爱民生的老者,儋州人民以东坡书院、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纪念他,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三年海岛生活,一生难忘时光,所以苏东坡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66岁。
抚摸历史的尘埃,我常常在想这两个人。他们是何曾的相似,青春年少时就名满天下,居庙堂之高时,秉持正义、自带清流,颠沛流放时,乐观、豁达、洒脱地拥抱生活,无论是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都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甚至单从文化价值来说,他们在贬谪、流放的低谷时期更精彩,创作的作品才达到了文学艺术的巅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旷世之作,功绩更伟。他们都有着纯粹而有趣的灵魂,为边地文化的发展繁荣点亮心灯,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清泉石上流,如黑夜中的星,洗涤心灵、照亮众生、温暖世界、光耀千古。
作者简介:
刘玲,女,笔名:玉泉,现居云南弥勒。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红河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有200多篇文学作品刊载于《散文百家》《中华朗诵》《格调》《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家庭周报》《学习强国》《边防文学》《红河文学》《大理文化》《昭通文学》《含笑花》《中国诗歌网》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作品在全国、省、州、市级比赛中获奖多次,出版过散文集《云下红尘》。作品被收编入《云南文学2019年度选本》《诗家集》《首届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作品集》《绿野仙踪》等。诗歌多首入选《世界诗歌网》每日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