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志
5,皇帝读书
说起读书,凡是在1949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读过书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从才高八斗的大科学家、社会名流到略识之无的砖厂苦力、田间翁媪,都经历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学校教育。在解放前尤其是农村,接受过文化教育的更是十之一二,绝大多数民众都是胸无点默的文盲白丁。但今天文章的主角,历代皇帝,可就不一样了,至始至终都占有并享受着整个国家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论求师者之名望也是天下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中国民间,私学最早是从周代的春秋时候开始的,孔子办学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只是孔子办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长达两千多年。让孔子没想到的是自己一家私学或一家学派成了以后两千多年官学的必修课。我们今天读书大家都知道,《语文》、《数学》、《物理》丶《生物》、《化学》…那孔子办私学教的是什么呢?
孔子的课堂主要是两类课,一类是道德教育,一类是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分为六经和六艺。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丶《易》、《春秋》;六艺指礼丶乐丶射丶御、书丶数。六艺也是周王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为什么要简述孔子的教育体系,因为这也是后世两千多年帝王接受教育的原始蓝本。
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皇室受教育,民间也是广泛接受文化传播和大众教育的。因为从这些年出土过的很多有文字的竹简书信和纸帛书信来看,这些都是发生在贩夫走卒之间的文字交流。还有从大量的古诗古文中也能佐证这一事实。若当时民间教育不兴盛,则百姓间无法通过文字来交流信息。
历朝历代皇帝或太子年少读书学习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相同是都以儒家学派为主,不同是并非每个朝代教材和课程都一样。
皇帝或太子不会降低身份去某个私塾拜师读书。学校就在琼楼玉宇雕梁画栋的深宫大内。例如汉代皇子读书的地方叫太子宫,太子的老师多由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担任,这些学者经常被选拔到太子宫为太子及诸皇子们讲授儒家经典。每日清晨太子在接受完这一课业后,便开始接受太傅和少傅的教导。这种教育不仅注重德行也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皇室教育的课大概是这些:《急就篇》、《礼记》、《春秋左氏传》、《诗》丶《周礼》、《仪礼》、《易》丶《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这个《急就篇》是一本速成识字课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小学阶级的教材,帮助皇子们打下文字基础。
那有人会问:古代的教育教不教算术呢?从今天生活的最起码要求而言,一个平常人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是必须要有点的。否则生活将变的十分困难。古代有文科岂有无理科之理!在西汉就已经有了《九章算术》,九章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还有246个例题。在东汉我国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珠算。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而且还在被人们广泛运用。可见数学的历史有多悠久!语文和数学就是文化与生活的两只脚,缺一不可,从孔子办学起就开始教数学了。
中国历史太过宏大,不可详也。再例如明代幼皇帝读书的地方叫文华殿,到了清代文华殿也成了八旗贵族子弟的学校。皇帝读书通常都是多个老师教皇帝一人,另外为了加强皇帝的学习效果,还会配上一个或几个伴读。比如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幼帝时,就有张居正等教师团队专职教小皇帝一人。还有一个伴读的太监冯保。这些老师个个都是才高八斗,国中学霸。比如张居正就是隆庆朝的进士,后任吏部侍郎兼东阁殿大学士。每当小皇帝开始走神不专心时,跪在一旁伴读的太监冯保就开始提醒小皇帝了。
皇帝如果不用心学习,皇帝及皇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挨打挨罚的,伴读这时就成了代皇帝受过的替罪羊。老师责打无辜的替罪羊还有一个也许有点用的地方,那就是唤起小皇帝的恻隐之心,使自己的行为收敛一点。
天底下的老师最幸运的莫过于教小皇帝或是未来的皇帝,因为与天子一旦结成师生关系,往往又会在仕途上有碾压群臣的巨大优势。如明代的张居正就成了万历朝不是宰相的宰相,权倾朝野。但皇帝也许又是天底下最难教最让老师伤脑筋的一个学生。
例如清朝有两个不学无术的皇帝,一个是同治,一个是末代皇帝宣统,这两个都是幼年即位,懵懵懂懂就成了一国之君。就以同治皇帝为例。
同治皇帝的老师个个都是一生皓首穷经的饱学之士,而且又是当朝重臣。礼部尚书祁隽寯,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均、李鸿藻、咸丰朝状元翁同龢都曾经教过他。小同治呢,年幼无知,心性贪玩厌学,这些老师毕竟是臣子,再不听话也不能骂不能打,时间一久,这些老师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得过且过。每天上课不是陪他聊天,讲故事,就是下棋而已。而同治的几个伴读都是他的叔叔辈,除了给同治当替罪羊挨罚,一无所用。同治在课堂上有精神的时候就打闹嬉笑,无所顾忌,没精神的时候就呵欠连连,瞌睡连天。
据《翁同龢日记》记载了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的学习情况:晨读懒洋洋,只是敷衍了事;作文腹内空空,几乎不能成篇;作诗吭吭巴巴,不忍卒读。在翁老师眼里完全已是无药可救的学渣形象。两年过去依然如此,连《大学》都背不下来。未代皇帝溥仪(宣统)也是在幼儿即上龙椅,在学习上完全和他这个叔叔同治皇帝一模一样,在此不作赘述。
历朝历代虽然都是以儒家思想及文化为学习的主要对象,但教学内容和教材在各个朝代又是有区别的,例如明代皇室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类:
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历代祖宗家训,如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和明宪宗朱见深的《文华大训》等书,这些书除了皇家学子,百姓及大臣子弟是没资格学的。旨在向后代皇帝传授治国理政的知识和经验,以求大明江山能千秋万代,传之无穷;还有就是理学著作,如《性理大全》、《大学衍义》…;最后是历史学著作如《资治通鉴》…。
此外,明代还有专门的皇家学校,如文华殿为皇太子学习场所;内书堂为宦官学习场所;宗学为皇室成员学习场所…
清朝在教材上和明朝又是有同有异。同时清朝皇帝又是历史上最吃学习之苦的一群皇帝。没办法,这已经成了祖宗家法。清朝皇家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也严重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教材和课程涵盖了基础启蒙、儒家经典丶历史丶文学、科学丶西学丶满文丶蒙文丶还要学骑射,类似今天的体育课。
基础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经典儒学有《诗经》丶《尚书》丶《易经》、《春秋》、四书五经及《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历史学方面有《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还有一些文学作品,科学与西学之类的教材,这是从康熙时就立下的学习制度。还有满文教材,蒙古文教材。所以清代的皇子皇孙很能吃苦,经常凌晨四点就开始起床上学了。正如康熙自豪地说:“我朝谕教之法,岂为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
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看,教育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最关键因素,中国奉行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教育对中国的历史进步社会文明没有本质上的任何改变,也没有改变历朝历代治乱存亡的历史周期律。在世界范围内作比较,中国从教育上就落后于西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