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人把“拿东西”叫作“撼东西”,撼山动地,撼地摇天,震撼天宇,拔树撼山,听听这些词语,多么气派,多有气势。陕西人就是这样,豪爽、奔放、大气、无拘,拿个东西都不叫拿,叫撼,这就是陕西人的的个性,陕西人的特点。
听听下面父亲训儿子这段话:“这倯(怂)娃不听话,你把棍棍给额(我)撼来,额要捶这倯(怂)”,你听听这口气,震撼不震撼。棍棍其实就是小棍,小棍还需要撼吗?你错了,如果说把那个小棍给我拿来,气势一下子就降一大半,岂能镇住倯(怂)娃(不听话,淘气捣蛋)。其实,棍子撼来不撼来不重要,捶没捶也另说,但是一个撼、一个捶,强烈的动作感,加上从上而下的语气已经把倯(怂)娃镇住了。这就是陕西男人的霸气,不怒自威。
撼,普通话读【hàn】,四声,陕西方言读【hǎn】,三声,与喊话的喊同音。如果你是陕西人你一定能听出来三声与四声的区别,气韵不同,气势也不同,一个发音冲,一个往下落。
很多陕西人,方言说得很纯正,但就是不会写字,或者写成别字,日常生活中是这样,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也经常出现错别字,不仅失去了方言的纯正性和魅力,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记得我上中学时,一个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讲解,不过不是优秀的范文,而是有趣的范文,作文题目是缴公粮,分享给大家。
交公粮
今年饿(我)村的麦子大丰收,麦田里、道路上、麦场里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人们的脸上洋溢丰收的笑容。饿达(我父亲)是生产队长,望着场里已经晒干的小麦,心里别提多高兴啦,心里就盘算着交公粮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饿达(我父亲)就喊来几个青壮劳力,让他们每人都喊一根粗点的棍,再喊一条麻绳,拉上架子车到麦场里集合。
到了场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社员,饿达就大喊:“社员们,今天要交公粮,现在开始装麻袋、过秤、装车。出纳把秤喊过来,你来过秤;会计把盘子和账本喊过来,你来记账;装麦的把麻袋喊来;装车的小伙子把棍和绳子喊过来;其他人该喊啥就喊啥。”
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自告奋勇地喊:“我一个人就能喊动(扛起来)麻袋,不用两个人抬。” 饿达一听就夸奖他:“你要是一个人能喊动,我就给你加工分。” 大家一听都想一个人喊麻袋,干得热火朝天,有人还喊起了劳动哨子,不一会儿就把车装满了。
饿达大声喊:“出发啦!交粮的社员该喊的东西一定要喊上,特别是喊上干粮和水,今天大家都把力出了,回去给大家每人加三个工分。” 大家一听高喊:“不辛苦,加工分就行!”
这篇作文里使用了很多方言,但方言的字都写错了,估计大家不一定都能看懂,下面是老师的点评。
同学们:
不知道你们听懂了没有,反正老师被这篇作文“喊”糊涂了,作文里出现了许多喊,但其实不是一个字,喊叫、叫喊,大喊都是口字旁,撼东西的撼应该是提手旁,因为喊叫要用口,撼东西要用手。
第二,题目应该是“缴公粮”,而不是“交公粮”。交与缴有所不同,“缴”是被动的,有履行义务或被强制交纳的意思,比如缴税、缴费缴枪,“交”没有被动的含义,只是转移、交付的意思。缴公粮是一种义务,所以不能用“交”。
第三,陕西方言把“我”叫“额”,不是饥饿的“饿”,把父亲叫“大”,大人的意思,不是“达”。“我父亲”应该写成“额大”。
现在大家明白了吗?写作文不是不能用方言,但一定要把字写对,不然别人看不懂,还要闹出笑话。
其实,不仅陕西人爱撼,临省的山西也爱撼,我在网上看到了“山西撼族车友会”发布的宣传资料,让我对撼的理解又增加了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