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中华情侶节
乡里乡情罗天明
七夕节,是中华儿女以及受中国汉族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传统节
日,历经千年,迄今经久不衰。
每年七夕之夜,浩瀚宇宙,无垠星
空,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东西 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遥遥相对,中 华民间称其为牛郎星和织女星。
传说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 而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激他的善待,教他如何娶得常到人间边沐浴 嬉戏、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为妻。到了那天,天上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如 期下凡到人间河边沐浴嬉戏时,藏在暗中的牛郎悄然拿走了织的五彩衣,惊 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纷纷上岸穿好衣裳飞天而去,唯独剩下无衣难去的织女。
牛郎上前坦诚地倾诉了心愿,织女被他的诚恳和朴实善良深深感动而留下做了
他的妻子。婚后的牛郎织女相亲相爱,过着男耕女织、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一 年后,织女生下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家庭更是幸福满满。老牛临死前又叮嘱牛
郎一定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到困难时披在身上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 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了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违反天条,私
自下凡与牛郎成亲后竟然棒打鸳鸯,命天神下界 趁牛郎不在家时抓走了织女。耕作中忽闻妻子呼 喊的牛郎,急忙赶回时,只见妻子被掳空中飘然 而去。心急如焚地牛郎一时茫然不知所措,两个 可爱的孩子怎能没有妈妈,自己又怎能没有妻子。 情急之时,他猛然想起了老牛的嘱咐,急忙披上
老牛皮,担上两个孩子奋力追去,虽然肩挑儿女,竟然身轻如燕,一时平步青云如飞。眼看就要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在他们中间的银河一划, 昔日清浅的银河霎那间变得波浪滔天,牛郎织女难以逾越。从此牛郎织女只能 隔河相望,但依然不离不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终于 被他们真挚的情感而动,但只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每年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会
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起鹊桥,
让他们幸福地相会,所以七夕节又称之 为“鹊桥会”。
相传民间妇女在七夕之夜向心灵手
巧的织女乞求赐予智慧和巧艺,所以七 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中华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并形成习俗在民间代代相传。唐时,唐太宗与妃
子每逢七夕便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京城还设有专卖
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传说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在瓜果棚架下就能听到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时
的脉脉情话,以及他们倾诉衷肠的窃窃私语,因而有“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
架下听私语”之说。每到七夕之夜,待字闺中的少女就会推窗遥望银河两边的 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幸福相会,祈求上天让自己也能 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祝福自己也能有个如意郎君和美满婚姻;民间相亲相爱 的情侣都会在月下花前,或瓜果树下仰望星空,共享中华民族那古老而浪漫的 爱情故事,故而七夕成为象征爱情的美好节日,成为中华儿女古老的情侣节。
七夕节关于牛郎织女的民间
传说,表现了相爱男女不离不 弃、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爱情 故事,表达了世人对爱情的美好 祈盼。
七夕节之际,祝天下女儿心
灵手巧,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夫妻恩爱,幸福美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