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七夕”之情
精华热点
“七夕”之情
杨宇峰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称女儿节,乞巧节,情人节。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最初被称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这一天,女子们会向织女祈求智慧和灵巧的手艺,希望自己能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个习俗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并形成了丰富的乞巧活动。
传说,牛郎是人间一位善良勤劳的后生。织女是天宫中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还是一位美丽灵巧的织锦仙女,她织的彩霞最是绚丽好看。
一天,织女和几个仙女偷偷下凡,在太行山一个碧水湖里洗浴。那楚楚动人的倩影,荡漾在水面上银铃般的笑声,是多么的迷人诱人啊!老黄牛看在眼里,顿时想到自己的主人牛郎,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到湖边悄悄将织女的粉红色衣衫藏起来。
仙女们洗浴罢,飘然离去。而织女找不到衣裳,只好留下。他与牛郎一见钟情,由老黄牛为媒,结成了夫妻。男耕女织,三年恩爱生活,生了一男一女。
这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因犯了天条,被玉帝贬下凡间当了耕牛,跟随牛郎的父亲干活儿。父亲死后,牛郎与哥嫂分了家,就一直与牛相依为命。
老黄牛年久体衰时,深知自己不行了,便对牛郎说:“我死了,你千万要把牛皮留好,日后若有急需之事,就把它披在身上,切记切记 !”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三天后,王母娘娘醉酒醒来,听说织女下凡,就在七月七这天,派天兵天将下界强行将织女带走。
牛郎便披上牛皮,用扁担罗筐挑上一儿一女,飞上天去追赶织女。当追到南天门时,狠心的王母用头上金簪,在牛郎面前划了一道儿簪痕,化成了一条宽阔的银河,挡住了牛郎。在织女的苦苦哀求下,王母准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隔着银河见上一面。
秋高气爽,尤其是七夕前后的夜晚,人们观察天上的银河星系,总会想到牛郎织女的传奇故事。听老辈人说,银河西北岸一颗明亮的星星是织女星,银河东南岸一颗明亮的星星是牛郎星。旁边还有对称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挑着的一双儿女。就连银河靠近牛郎星一边,恰似牛膀上凸骨拌套绳的三星拐,也喻为是牛郎抛出给织女的思情信物。
唐朝诗人杜牧,特意写了一首七绝《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来抒发对牛郎、织女故事的情感。
人们都同情牛郎织女的不幸遭遇,就连禽鸟中以报喜送祥为天性的喜鹊,都为他俩的爱情悲剧而婉惜。每年农历七月七的夜晚,天下的喜鹊都一个个飞到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见面。据说这时有人在葡萄架下站着,还能听见牛郎织女说话呢 !
这则又喜又悲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姑娘们都在这天晚上,趁着织女离开天宫与牛郎见面的时候,向她乞求智慧和织绵的手艺,所以人们把七月初七叫“乞巧节”。旧时,姑娘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有趣的乞巧活动。
邯郸、武安、磁县、峰峰一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保留着姑娘在七夕这一天,自发举行乞巧活动的习俗。
小时候,笔者曾被二姐带着去看她和几个邻居姑娘们七月七这天举行的乞巧仪式。姑娘们起早聚在一起,选一个大点的邻居房顶,搭一个席棚子,放一张小桌,摆上馍、糖果等供品。燃上三柱香,小桌旁放一个叫作“器儿 ”的陶瓷半圆形小锅(敲敲发出清脆响声)和一个小鼓,姑娘们轮流敲,一天不许中断。敲两下“器儿”,敲一下鼓,发出叮叮咚,叮叮咚的节奏声。同时念着小曲儿:
“ 天上牛郎织女星,俺今儿请您下天宫。下了天宫到人间,人间盼恁得团圆。一上香,二上茶,三上针线和巧芽 ( 麦芽 )。四上灯笼明一对,五上果子六上瓜。七上七样新鲜菜,八上八个大红桃儿。九上大供摆放齐,十分诚意敬恁哩。”
姑娘们还要轮换着跳“扑蛾舞”,左手握着系在腰间甩出来的红绸,右手拿折扇,两人对面,边舞边唱《扑蛾歌》:
“ 正月扑蛾蛾无踪,彩纸剪蛾贴红灯。二月扑蛾杏花红,花上落个小蜜蜂。三月扑蛾挑花开,燕子双双归家来。四月扑蛾柳丝长,沿着河边看鸳鸯。五月扑蛾麦稍黄,又割麦子又打场。六月扑蛾六月六,牵上毛驴看谷秀。七月扑蛾天河遥,牛郎织女会鹊桥。八月扑蛾月儿圆,吃口月饼心里甜。九月扑蛾秋风凉,晚秋遍地菊花黄。十月扑蛾天气寒,再过俩月是新年。”
到了晚上,姑娘再念这样一首小曲儿:
“七月七,把香烧,天宫织女来送巧。心眼儿灵,手儿巧,针线活儿做得好。做件衣裳真不赖,做对花鞋人人爱。教俺织布又纺花,十人见了九人夸。”
到了深夜,姑娘们在房顶棚子外,撒上香灰摁上两个新秀鞋印儿,说是织女顺着鞋印儿就会到这儿来。姑娘们这一夜都不睡觉,一直到早晨仪式结束。
七月七这天,姑娘们都在一起吃三顿饭。早晨开始便派几个人去生产队的菜园子里“偷菜”。茄子黄瓜豆角等都摘些。队长和社员们看见了,只是笑笑,谁也不会去阻拦。姑娘们都带着上供的馍,轮流上罢供,配上“偷”来的蔬菜,做饭会餐。一天一夜相聚乞巧,其乐融融。
此俗,现已渐渐淡化。不过农历七月七这天,人们以中国式的情人节,还是要祝贺一番的。这也是牛郎织女文化的魅力所在。
七月七,永远是民间一个憧憬爱情纯真的美好节日!
编辑刘海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