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历藏记
(十四)
刘志敏老师导读:老219国道又称新藏公路(或G219、国道219线、叶孜线),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零公里石碑,南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 查务乡2140公里石碑,是重要的进疆、进藏路线,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艰险的公路。2018年,国家交通运输部开展国家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将原G219线南北端分别延伸至位于广西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和新疆喀纳斯,打造全长10860公 里的中国里程最长的新219国道。
一、夜宿藏东南著名打卡地察瓦龙初听到“丙察察”一词,你会以为这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或者在你脑海里会产生这是一个到处布满冰雪的所在。过了察隅县城,又来到察瓦龙乡,还有下边将要经过的另外一个地方丙中洛,这时你才会真正明白,“丙察察”是由以上三个地方连起的219国道上的一段线路,是由云南通往西藏最难走的一段路。我们的行踪是由藏入滇,到了察瓦龙,这段难走的路还只是走了一半。接下来,我们还要从察瓦龙去往丙中洛。
23日晚到察瓦龙已是九点多钟,送别了那对藏族小夫妻,我们把车子开往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暮色苍苍,那是一个灯火斓珊处。奔波了一天的我们,眼前终于出现了希望之光。
在主街道上,我们把车停在了路边。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今晚不再自己做饭了,到饭店点上几个小菜,犒劳一下疲倦的身心。时间不算很晚,但发现不少的饭店都已打烊。继续寻找,我们终于见到了一家门店还算宽敞,布置也较时尚的酒店。进到店里后,我们没有遇到像内地饭店那般的热情相迎,店主像没有看到我们似的。我们又困又饥,管他呢!墙壁上张贴的食谱色相诱人。我们要了四份面食,又加了一个红烧肉和一个虎皮辣椒。时间很长,所要饭菜才端到了我们的面前。面是汤面,面条根根可数,漂浮在上面的与其说是鸡蛋,不如说是较大一点的鹌鹑蛋。最吸引我们胃口的是那份红烧肉,可端来的是一个小碟子般大小的盘子,味道勉强可以,只是份量太轻,够我们每个人品尝两口。付钱时,面每份20元,红烧肉68元,虎皮辣椒28元。我们不理解这样一个乡镇所在地,饭食如此之贵且没有量!
或许因为吃饭超标,这晚我们还是选择户外露宿。首先我们选择的是街对面的广场,下边就是怒江,考虑早上可能会有人锻炼,我们便离开另寻它处。在村外另一处小广场,我们发现它靠近土崖不安全,且地上有牛粪等不洁物,只好又返回村里。当我们路过村委会时,看到其大门敞开着,院内地面干净开阔,很适合搭帐篷。看看时间,已是夜里十一点多,想必也不会再来人。但当我们在院内将帐篷搭好,刚铺展开被褥时,一个三十来岁模样的年轻人出现在了我们跟前。我们说明了情况,他却不允许我们在院中睡觉,看不出有一点商量的余地。无奈,我们只好把帐篷搬移到大门外的街边上。我们又放置好了床铺,光建交代在帐篷外侧挂上了充电灯,以警示通过车辆。这时候,还是刚才那个年轻人又来了。他告诉我们,请示了领导,我们可以在院内休息,并且还告诉了我们洗手间和淋浴房的位置。此时,我们真是哭笑不得,实在懒得再来搬动帐篷了。最后促使我们再搬进院里的是听到他说的这一句话:领导说帐篷搭在路边太危险!这天晚上,尽管我们睡得晚,却享受了免费热水澡的待遇,洗却了身上的灰尘和汗臭。
第二天早上,当我们整装离开的时侯,我们并没有再见到昨晚帮我们的那个年轻人。我随即用手机拍下了横在二楼上边的这个村委会的名字:扎那村党群服务中心!
二、出藏入滇,我们真要和西藏说再见了7月24日上午,我们从察瓦龙的扎那村出发,下一个目标是前面已提到过的丙中洛,它也是丙察察线的起点位置。察瓦龙到丙中洛的实际距离不足九十公里,但它却连接起了滇藏两地,其路况也以险、危著称。
这一段公路是沿着怒江崖边修建而成的,坡陡弯急,或尘土飞扬,或泥沙拥堵。行车途中,连一向开车自信的老苗也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停车回望来路,这段盘旋而下、被冠以国道之名的219线,犹如一摞烧饼从侧面看到的纹理,曲曲绕绕,既壮观又让人心悸。落差巨大的怒江波涛,也让我们切切实实体会了一次“心惊胆战”一词的真实含义。
在谷底的一处小盆地内,一个盆景般的小村子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屋舍俨然,五颜六色,建筑风格既保持了藏民族的特点,又融入了外面世界的元素。老苗特意把车子从公路上开进村子。他蹲在车边吸烟平复心情,光建又把无人机放飞到了空中抓拍全景,而我也没闲着,用手机拍了几处动心的村容村貌。这里是察瓦龙乡松塔村,被誉为藏东南第一村。
继续前行,当一擎巨石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丙中洛到了,我们真正出藏了。
丙中洛同时也是一个有名的风景区。它位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这里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被誉为“人神共居的净土”和“世外桃源”。怒江第一湾是丙中洛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怒江在此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湾,景色壮观。将近11点,当我们去往高处的观景台时,这里已聚集了不少的游客。我们也都在极力寻找着最佳的站位进行拍照。远处是怒江水的轰鸣声,近处有袅袅佛音入耳。景区护栏外的崖岸边,有不计其数的、藏民用大小石块叠加起来的石柱。我们不信神佛,没有行跪拜之礼;可我们敬畏自然,举双手揖别怒江,和那些成就了怒江冲天气势的山们!
这天中午,我们在西藏和云南交界处的山口处逗留了很长时间。在山口两侧的石壁上,分别写有“西藏”、“云南”的红色大字。这里也是网红打卡地。来到这里的人们,有开车的,有骑车的,还有徒步的。两位面容姣好身材瘦弱的年轻女子,放下山地车驻足打卡,面露喜色。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人迎面过来时,光建想推他一程,他却用微笑善意拒绝。路边既有不少拍照的游客,也有一些流动的售物摊位。我们为了蹭热度,在路边煮了泡面吃,就着路边的山泉洗碗筷,引来了不少游人的目光。
行至此,我们两天来悬着的心才算踏实了下来。走219,走丙察察,是极具挑战的,我们就像玩蹦极的游客,是专为寻求刺激而来的。我们在车上议论着:“整个白杨镇,整个宜阳,目前又会有多少人走过这条路呢?!”当我们离开时,四人一致的意见是赶紧找地方给我们的“宝马”洗尘沐浴去!!
作者简介: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百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现为白杨写作学会会长兼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