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情,铁兵缘(一)
——访陕西襄渝线不穿军装的铁道兵
铁13师刘光清
早听说过20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有一支不穿军装,年龄17、18岁的俊男靓女,告别大城市,来到峰高谷深、险山恶水的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与铁道兵、民兵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学兵。他们不计待遇,不讲条件,不怕苦,不怕累,以顽强的斗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夜以继日配合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一干就是2年零8个月。他们流血流汗,把青春年华献给大三线建设,为襄渝铁路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这种高度的革命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在特殊年代“三线”建设打造的丰碑,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一直以来成为我仰慕,追根溯源的梦幻,总想寻找机会目睹他们高光亮丽的风采,领略他们用特殊材料锻造的人格风范的究竟。
机会终于来了!5月19日我在巴马健康养生群赫然看到一则消息:《全国铁道兵学兵第六届军歌嘹亮大赛暨文化旅游节》活动在西安举行。我立马拿起电话与组委会取得联系。24日携老伴从南雄起程,下午1时在韶关东站登上了去西安的列车。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25日下午1时30分准时到达西安。此时,西安下着大雨,我俩全然不顾,顶着风雨到了指定地点——解放饭店。组委会工作人员早已在这里恭候各地嘉宾的到来。我们自报身份由来。几位大姐连忙迎上来,帮我们提行李,安顿位置坐好,送上热气腾腾的茶水,让我们有到家的感觉。我品了一口,一位大姐70岁上下,个儿1米55左右,穿一件红色T恤,皮肤白皙,留着一副运动短发,岁月的痕迹在她的脸上留下道道皱纹。她主动过来与我们搭话:“战友兄弟,一路辛苦了,我姓红,名枫林,西安学兵,刚从美国回来参加文化节旅游活动”。红姐说话脸带笑容,声音柔和,给人一种友善温暖之感。聊了一会,她主动邀我们拍照加微信。
离晚餐还有数个小时,心想何妨不趁机好好采访一下这些当年的“勇士"!一位男学兵引起了我的注意:高高的个儿,1.72米左右,穿一件绿色T恤衬衫,一副超短发全斑白,但一点不显老,肤色白嫩,看上去60多一点(实际年龄72岁),说起话来无拘无束侃侃而谈。于是,访谈对象便从他开始。他叫姜林,原5847部队27连学兵。我问他你们奋战在襄渝线2年零8个月最艰苦的是什么?他略作思考:“吃不饱!饿着肚子干活。”我问为什么吃不饱?”他停顿片刻,理清思路娓娓道来:“我们城市户口一个月的口粮27斤,4两油,对于我们这些‘吃死老子’的年龄,劳动强度大,又没油水,三餐的口粮不够一餐狼吞虎咽。即便这点口粮也不能按时到位。当时的紫阳县根本没有公路,当地的人连汽车都没有见过。说个笑话,山里人第一次见到解放牌汽车以为哪里来的怪物,上前问这怪物平时吃的是什么呀?后面来了几辆首长的吉普车,便手舞足蹈地说,哎哟哟,这怪物还生了这么多‘崽子’哟!”听到这里,我和老伴捧腹大笑。他接着说:“当时,百万筑路大军开进陕南山区,吃饭成了大问题,粮食不断告急。安康山区道路不通,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便是汉江水路。为了抢工程进度,物资保障的原则是“先工程,后生活”,粮食供应常常是连队就地想办法,搞到什么吃什么。每日三餐常是一人一个馒头,就着一丁点压缩菜或一小匙盐水煮的黄豆,偶尔才能吃到一点新鲜蔬菜。玉米面、高粱米、红薯片、南瓜汤什么的能吃饱也就很不错了,更不要提肉了。为了填饱肚子,有学兵们常拿着家里寄来的粮票或旧衣服,偷偷跑到附近的老乡家换红薯、柿饼、橘子吃,记得有一次上山扛木头饿得头发昏,趴在农民地里偷吃生豆角,有的学兵摘野果子吃中毒,上吐下泻。”
接着他又深情地回忆起在三线第一次过春节吃的那顿忆苦思甜饭时,依然充滿着悲苦:1971年大年初一清晨,学兵们纷纷换下破旧的施工服,等待着开饭的哨声响起。学兵们平日里吃了上顿接不住下顿,个个饥肠辘辘,满心期盼着春节能给大家改善下伙食,美餐一顿。可那天当值日生提着饭桶,放在大家面前时,大伙儿顿时都傻眼了,几乎不敢相信,这一桶黑乎乎的草根野菜,竟然是大家的过年饭。军代表见大伙儿发愣,高声朗诵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告诉大家,春节吃“忆苦饭”,是严肃的政治任务,是考验每个战士的试金石,说完还亲自掌勺给大家盛饭。学兵们端着碗蹲在地上,吞咽着又苦又涩、难以下咽的野菜草根。大年初一吃忆苦饭,这的确出乎大家的意料。想想,自从来到三线后,学兵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无论多苦多累,流血流汗,都挺过来了,可是以这种方式度过盼望已久的春节,不免感到悲哀,不是滋味,毕竟她们也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呀。无奈地拨拉着碗里冰凉的“忆苦饭”,大伙儿囫囵吞枣地过了那个年。那个时候,饥饿已经战胜了屈辱。曾经有个连部分学兵竟然跟猪抢着吃,虽然大部分红薯已经坏掉了,但总有很小一部分红薯能被他们找到。于是有了很多人围在煮猪食的锅前仔细地寻找红薯的壮观场景……吃不好,睡也不好。初到工地,没有房屋,大家就天当被盖,地当床。后来部队协助我们盖了帐篷,同样难熬。夏天像蒸笼一样热,蚊虫到处都是;冬天四面透风,又没有炉子,晚上睡觉都是几个人蜷着身子睡。吃不好,睡不好,第二天天蒙蒙亮号声一响立马起床跑操,早餐后抓紧上工。
我带着怜悯之心继续问他:“如此之艰苦,你们哭过没有?”他毫不掩饰地回答:“哭过,不知哭过多少回,哭又有什么用,当初每一个人信誓旦旦,豪言壮语:为了毛主席老人家能睡好觉,争先恐后报名,写血书,托关系,走后门……”“为了毛主席老人家能睡好觉!”一句朴实淳厚的话语多么触动人的心扉!折射出亿万人民对毛主席的忠诚爱戴!是呀,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了6位亲人。眼下为了巩固国防建设,防止外来侵略,呕心沥血、夜不能寐,描绘新蓝图:三线建设要搞好,备战备荒为人民。
看他叙述有点倦,我连忙给他点上一支烟提神。我接着问:“你们学兵打隧道吗?”他用肯定的语气回答:“打。铁道兵干的活我们学兵无所不能,我就是货真价实的风枪手。"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三线学兵连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由于学兵们年龄小、体质弱,特别是在隧道挖掘中,任务重、风险大,学兵中生病和伤亡事故时有发生。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学兵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其中,在建设全长3681米的岚河隧道中,52团学兵20连发挥超人的毅力,仅在1971年一年就取得了七战七捷的佳绩。我们团学兵12连,在沙沟隧道的施工中,创造了襄渝线最高掘进纪录——月成洞50.8米,获得集体三等功8项,个人三等功20项。除在隧道掘进中屡立战功,还在三个月内提前完成了铁路大桥的建设任务,学兵连中的英雄连队不断涌现,人们称这些学兵是铁路建设中的‘新铁军’。”
聊着聊着,到了下午5时,各地参加活动的铁道兵、学兵陆续来到大厅,报了到,拍了合照。工作人员安排我们到隔壁餐厅用餐。7点钟准时乘大巴车前往活动目的地——眉县中铁二十局老干部活动中心。上了大巴车,热心周到的红姐招呼大家:铁道兵坐前面,学兵坐后面!我难以理解分辩道:“干嘛我们坐前面,你们坐后面?论年龄你们更长,论入伍时间你们更早。无论是铁道兵、学兵都是兵。你们是铁道兵的一分子,是不穿军装的铁道兵!”学兵们听了我的表述倍感亲切,倍感温暖。学兵刘一祯首先站起来兴奋地说:“学兵们,听到没有?听到没有?刘战友都说我们是铁道兵,以后我们就是正儿八经的铁道兵!”挨我同座位的王姐也悄无声息地对我说:“学兵们最想说的,最乐于听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铁道兵的一分子,是不穿军装的铁道兵!”
大巴车在夜色中艰难地行驶中,城市内往来车辆车流如织,灯光闪烁,犹如一幅动态的画卷。由于雨天路滑大巴车时速较慢,百把公里的路程走走停停,车上的人似乎有些不耐烦,而我却获益其中,我与身边的王姐可聊得来。王姐西安学兵,73年退场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她名叫王宏东,原5851部队15连女学兵。我们聊的话题最多的仍是襄渝铁路的那些险事、趣事、乐事包括囧事。从她口中得知,三线学兵主要来自陕西省西安、宝鸡、渭南、咸阳等大城市,2.58万名学生,响应祖国号召,奔赴陕南修建襄渝铁路,按部队编制组成141个男、女学兵连。连队按部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连长、指导员管理干部由省统一调派,铁道兵部队向学生连派有军代表协助管理。学生连和正规部队一样参与各种施工:打隧道、架桥梁、战塌方、斗透水、作风顽强,敢打硬仗,不断创造出优异成绩,很快成为襄渝铁路战场上的一支生力军。”说到打隧道,我插话问她:“您打过隧道没有?”她回答:“没有,我们女子连主要负责后勤工作:砍树、拉煤、当装卸工、搬运各种物资,往洞里背水泥。力气大的背2包,我体质弱仅背一包。刚开始这个重量还行,但在水深的隧道里,路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越走背上的水泥越重。第一次进隧道,看见洞里的地面全是水,洞顶往下渗水,一滴一滴的。我们穿上雨衣,换上高筒雨靴,在隧道艰难地行走,男兵们用风枪凿洞,在洞内推着轨道车,往外运泥土石块。隧洞里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尘土飞扬,顿感洞里到处都有危险,真有点害怕”。听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汗颜,心想身为铁道兵的我,入伍5年却没有见过修铁路的战斗场面,更没有体验过施工的艰难险阻。虽然在部队农场顶烈日,战酷暑,冒严寒,工作异常辛苦,但毕竟危险系数几乎为零;我们吃得好,睡得安稳。
我们的交谈继续进行。我问她:"王姐,你们在三线建设工地过着煎熬的日子有没有高兴快活的事?”她说:“有呀!最高兴的是提前完成工程任务,大家欢呼雀跃,载歌载舞!快活的事则晚上集中看电影,开影前连队之间拉歌。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歌声回荡夜空和整个山谷,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收到家信也是一件快事。原先,我们给家里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生怕父母担心,增加心理负担。渐渐地三线建设情况有所悉知,尤其挨饿受冻方面。于是家里省吃俭用寄来了衣物和食材。连队的信件包裹也多了起来。通信员取邮件已经从书包换成小背篓,又换成了扁担,每次从邮局出来,都是扁担忽闪闪满载而归。连队分发信件包裹时是当天最热闹的瞬间。无论是包裹信件,这里都充满了亲人的希冀和朋友沉甸甸的爱;读着信件,品着邮包的食物,心里那个甜,那个乐,那个幸福满足啊!”
王姐越讲越兴奋,接着她又讲了一桩冏事:说的是发生在女子14连。学兵翟杏花、薛宝珍执行搬炸药之事。船停在汉江边,船与岸边之间架着一块长长的木板,望着江边上一袋袋炸药,大家小心翼翼从岸边抬到船上,俩人一组,一前一后干得非常欢,非常卖力。一切都沉浸在忘我劳动中。突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薛宝珍前脚踏到船上,翟杏花还在木板上,小薛脚下一个踉跄,肩上的杠子猛拐了一下,瞬间小翟别到了汉江水里,炸药连同抬杠劈头盖脸地压了下来。猝不及防的小翟在水中吓得心跳不已。学兵们急忙跳到水中奋力把小翟拉上岸边,见她惊魂落魄全身湿淋淋的像个落汤鸡的样子,大伙都吓得一身冷汗,连忙扶她回宿舍换衣服,稍作休整的他俩又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听着、听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慨叹!我赞美!多好的姑娘,多么倔强的女战士!要知道女孩子掉入江中是一件多么尴尬、无趣、无可奈何的事情,在人们看来是一件丢人的囧事,但我却理解为波澜壮阔的学兵们奋战襄渝线洪流中的一朵美丽的小浪花;是高亢激昂筑路战歌中的一段小插曲……
(待续)
槛外人 202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