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远门
1985年秋,21岁的我决定和胥市村的几个老乡去东营打工。因为必须给家里增加些收入,不能在家总是闲着。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之所以选择那里,是因为我的表哥在东营负责一项土方回填工程,去了有个可以依靠的人,而且去那里干活也是他负责联系的。
就在打算一起去的时候,我感冒了,烧得很厉害,流鼻涕,头晕,无法坐车。所以,只好让他们先走,等我好了再去。
三天后,我只身一人背着行李坐公交车东营,那时的车票是2.5元。虽然说是去东营,但具体地点我当时真没有问清楚,只是说去东营的五号点。
到车站后,再转乘去五号点车的市内公交。结果到了站点,是一个没有任何建筑物和参照物的叉道口,时间已是晚上六点多了。那时也没有电话,所以,无法与表哥取得联系。我发现,叉道口右侧有个打工人住的简易工棚,我就下来跟他们拉近乎,说来这里一家建筑工地,现在一时找不到,能否在这里借宿一晚?同时心想,如果他们不让住,就在路旁的粗水泥管中将就一夜。
那些打工人也很客气,说可以。并问我到底去那里。我说,说是去五号点。据说五号点附近有一家水电部十三局的工程队,负责给一家工地填土方。工人们一听就说,在这个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土黄色的大型运土车来回走,就是北边那个亮灯的地方,你可以去那边找一下。既然有希望了,我就再背起行李向前走。
边走边问,不到八点,我竟然问到了表哥的住处。他们就住在一节节列车式活动房里。见到表哥后,我很感动,鼻子里有点酸。第一次出门,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人,心中那个滋味确实不好受。表哥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兄弟,挺好,你能找了来,说明你念的书没白念!
表哥马上让队里的厨房师傅给我做了菜,用一个上宽下窄的白底红花瓷碗给我盛了过来,看着我吃饱。吃完后,我又端详了一会儿这个挺好看的瓷碗,表哥心领神会的说,这个碗你就拿去用吧。那个好看的搪瓷碗,我一直带在身边,陪了我三年的打工生涯。饭后,他把胥市村的张德礼叫过来,把我领到我们的宿舍里,才得以和老乡们会合。
我们具体的工作就是为建筑工地用小铁车推石头、推沙子。每天六点起床,到位于田间路边的伙房吃饭后,七点进入工地。虽然辛苦一些,据说每天能挣到五元钱。工资不是每月发,但可以借资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及零食。那时,最好吃的零食就是月饼。五个一包,二角五分一个,里边有绿色的玫瑰丝、花生仁。收工回来后,躺在工棚那种简易的木板床上,吃着甜香的月饼,也很是一种享受。
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呆了几天就有强烈的思乡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想想父母又在干什么了?弟弟妹妹又在忙什么了?家中的晚上,母亲是否又做了热气腾腾的白菜汤?水缸里的水是不是又没了?地里的庄稼是不是该收获了?……
当表哥在与我见面时,他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什么时间我们有事回德州时,你可以跟车回去一趟,再回来。这样一说,我很感动。不久,表哥开着一辆解放回德州。我们坐在后面的车辆里。虽然秋天的风刮得很厉害,但第一次坐上汽车,闻着那种香甜的汽油味,即使道路时有颠簸,心里也是很美的。
等车辆到达滨州的堡集时,表哥感觉我们饿了,他领我和老乡就在堡集的一家饭店要了两个菜,吃了馒头。那也是我第一次下“饭店”。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这次的经历我仍然记忆犹新。
在东营一共是干了五十多天。但表哥给我的温暖,让那个冬天没有感到寒冷,那些细微的关怀令我铭记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