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文安家乡的桥
作者/杨耀树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漫步在中滩里村宽阔平坦的康庄大街上,心情是那样的惬意舒畅。行至康庄桥上,河水在桥下哗哗的流淌着,河面上鱼鳞般的波纹泛起耀眼的霞光,岸边的芦苇轻轻摇曳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往桥上看,遛弯的、上工的、送货的、送孩子上学的,买早点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东桥西一派繁华景象。 眼前的场景不由得使我回忆起当年修建康庄桥,打通康庄街的前后经过和近十年来的巨大发展与变迁。中滩里村地处滩里镇政府所在地的西滩里、东滩里中间。北有隔淀堤,村南张家营,自身发展空间狭窄。
一九六五年开挖的滩里干渠从我村东边穿插而过,又把我村通往村东南的三千多亩村边地无情地分隔开来。村民们生产劳动只得绕行一公里外的张家营桥或北走东滩里站船闸。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宅基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住房和工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当时的村干部们只得在干渠东侧安排了几十处宅基,并先后建起了新房。本来近在咫尺的房屋和田地却只能多绕走二至三里地才可到达,村民们劳动生活极为不便,只能望河兴叹!
一九九四年底,村“两委”换届了,新的村领导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改变本村村街面貌,加速工农业发展步伐,必须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否则将一事无成。于是,他们便悄无声息地谋划起打通康庄街(康庄西街至干渠还有十四户居民在中间)在干渠修建康庄桥的实施方案来。
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村委会办公室里灯光明亮,在村“两委”班子会上,当支部书记把建桥方案和想法说出后,酝酿中有的同志不大赞同在康庄西街相对应的干渠修桥,认为这样会造成拆迁任务量大,成本高,时间长,不划算。建议在村南小学北侧向东处的干渠修桥,省时省力省钱。但多数同志认为,我们是镇区,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中心主街道不行。再说向南绕行一是街道窄,弯度大,不利于大型机动车辆通行,比起打通康庄街来仍然还是绕远。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咱小城镇的建设和村街面貌的提升。干部们经过多次反复的考量论证,在听取了多方面意见后,最后达成一致共识,确定在康庄西街对应的干渠修桥,然后再拆迁十四户居民住房打通康庄街。修桥方案的确定,也得到了镇委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和批准。但如何筹措资金,寻找桥梁施工队又成了一大难题。如果设计修建的桥梁比较小,专业工程队请不来,非专业工程队又信不过,设计较大型桥梁,村里又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撑,因此时间一拖又是几年。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世纪之交的二零零零年,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廊大路—滩里公路大桥开工修建了,专业的桥梁施工队来到家门口了,村干部们高兴的不得了,决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有利时机。首先请出镇领导帮忙牵线搭桥,并帮助搞了图纸设计。经过反复与工程处领导沟通协商,最后人家答应利用施工空隙时间帮忙为村里建桥。二零零零年六月十日,初升的朝阳冉冉升起,微风拂面,干渠两岸红旗招展,施工现场鞭炮齐鸣,村干部和工程队技术人员早早来到了这里。这一天就是建桥划线定位的喜庆日子。我们村修桥了, 消息传开,村民们热血沸腾,奔走相告“我们村修大桥了”“我们上河东再也不用绕远了”。为了筹集资金,村集体压缩各项开支,挤出一十二万五千元作为建桥启动资金。同时党员干部及村民们踊跃为建桥捐款资助,村“两委”全体人员每人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企业老板尹永生带头捐款一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捐款村民络绎不绝。修桥期间,全村共收捐款七万五仟七百七十二元,有力地支持了桥梁建设。另外相关企业主动为修桥拆借资金三十万元,从而保证了资金需要。施工队师傅们更是马不停蹄,每天冒着酷暑加班加点施工,几乎每天都挑灯夜战,一座长三十四点三零二米,宽九米,载重量一十五吨的高标准桥梁仅用八十天时间就圆满竣工了。通车那天,桥头上锣鼓喧天,村民们无不欢欣雀跃。

康庄桥竣工后,村里先后分两期完成了康庄大街十四户居民房的拆迁任务。资金的筹集,被拆迁户的安置,反复登门的思想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十四年的谋划,十四年的期待,十四年的艰辛,村干部的心血没有白付。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处房屋的拆除,中滩里村康庄大街实现了全线贯通。过去干渠两岸隔河相望兴叹,如今两岸大桥飞架变通途。康庄桥的修建,康庄街的贯通为中滩里村村街建设和工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十年间,村里在河东平沟填壑,利用废弃地规划了一百多处宅基地,如今一座座标准的居民红砖瓦房拔地而起,村民们得以安居。2013年,可容纳一千多名学生的滩里中心小学教学楼矗立在桥东康庄大街南侧,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工业区全长一千七百米,宽十米的主干公路与康庄东街交汇在一起,改善了工业区交通环境,拉动了企业发展。规划中占地二十余亩的坑塘活动公园也将在村东落成。全村工农业生产得到助力发展,小城镇面貌,小城镇规模明显提升。康庄桥是便民桥、富民桥、幸福桥。我作为当年决策建桥的当事人和见证人之一,每当来到这里,举目眺望宽阔的街道,远处的高楼,桥下的流水,心情总是那样的感慨,兴奋,自豪。啊,这就是我的家乡,中滩里!
作者简介:杨耀树,1956年10月生。河北文安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曾任乡镇通讯报道员,爱好文字,多篇稿件被报刊网络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