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的黄埔情怀
——深切怀念我的岳父门祥临
文/倪云峰
时光如流水。再过两个月,就是我岳父门祥临百年誕辰纪念日。看到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空前发展,欣欣向荣;山川秀美,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网络,如丝如带,遍布其间,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丽画卷。这一切怎能不使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回想起百年前的旧中国,那是外敌入侵,对国人肆意蹂躏;国内军阀割据混战,战火不断,加上天灾人祸连年,真可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就在这个年代的1924年5月,门祥临出生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城关镇一户普通人家里。说是普通人家,却也不同凡响。家中除了有良田百亩,房屋20多间外,还有酿酒的烧锅,即手工业作坊一所。另外,他家处于中卫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中,长期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家里对尊师重教、立德树人非常重视,可称得上书香门第。门祥临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正因为此,他读到了中师毕业。他的长兄更是力耕不辍,以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但当时国家受难,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在门祥临的心里挥之不去,逐渐地升华,形成了一个坚定的理念:那就是一定要为国为民做点事情,决不能虚度此生。于是他在气血方刚之岁,即1946年,毅然投笔从戎,在国军的81军当了一名士兵,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心中的信念就像一面冉冉升起的红旗,越举越高。门祥临一生最恨的就两件事:一是外敌入侵,国土沦丧,人民备受欺凌,包括八国联军在中国肆意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到处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二是贪官污吏,内外勾结,欺压百姓。这一点和中国共产党号召的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基本一致。就是这一信念指引他处处向共产党人学习,为国为民贡献他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而绝不是谋求个人升官发财。门祥临的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技术工作悟性极高,无师自通,不管多难多高的技术活,经他三琢磨、几摆弄,就慢慢上了手。正是由于这一点,加上他办事认真、积极上进,在部队里两年下来,便当上了通讯连的连长。门祥临一生很少直接参加打仗,从内心上说,他是不愿意打内战的,但这也由不了他,一旦两方面直接碰硬,那就不好说了。1947年6月,他们的部队在甘肃环县被彭总的西北野战军包围,这是他第一次和人民军队正面接触。后来他曾回忆说:“那才真的叫兵败如山倒,和电影里面看到的情形都差不多”。他们当时只是个亡命地往北跑,被解放军追了一百多里,共被歼1100多人,被俘虏3000多人。他本人当时骑了一头骡子,跑得快,总算跑了出来,后绕道吴忠、中宁,在亲友家住了十多天,最后才回到了中卫部队。
1948年初,黄埔军校西安王曲七分校第二军官训练班第16期步兵科开始招生。门祥临被选派前去参训。学习时间约8个月,学习的课程:除了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内务规则等普通课程外,又增加了战术、兵器、筑城等大教程,另外还有政治课,同时兼有战术作业、沙盘教育、现地测绘等实习课目。训练是相当紧张,生活是相当艰苦,睡的是通铺大炕,每人一条薄棉被,一条粗劣毛毯。通过这次黄埔军校学习,门祥临对黄埔精神有了从未有过的深刻感悟。这使他明白了所谓的黄埔精神,其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欢迎贪生怕死和追求升官发财的人。这和他多年来追求的为国为民做点事情,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苟活的信念是完全吻合。这种黄埔情怀以后可以说上升为他的人生信条,让他矢志不渝,坚持終生。
1949年9月19日,在宁夏全境即将解放的前夕,马鸿宾、马惇靖父子毅然率国民党81军在中卫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门祥临对这个重大决定打心眼里拥护。他认为:这既是国家之福,民族之幸,也是他个人的前途所在。因为要想实现他个人的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建设成一个崭新的中国。
作为一名农垦战士,他的工作热情就像是一团火。门祥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后,先后任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参谋,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参谋,农业建设第一师参谋。部队转业后,他成为国营前进农场基建科一名干部,后从农建一师到农建十三师期间,他一直担任基建科干部科员和生产办公室主任一职。负责部队和西大滩农场的住房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解放前夕的西大滩,包括賀兰山下的整个滩涂地区(有灌水渠的地方除外),一片荒滩乱石,杂草都很少,遇到吹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贫又硬的白僵土,中间还夹杂着沉睡千年的盐碱层,可以说根本就是一片废地。但是,门祥临和他的农垦人以及屯垦戍边的战士,非要在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大事业。门祥临经常带两名技术员,奔走在荒野乱石之中,饿了啃一口干馍,累了就在野外躺一会儿。他们把西大滩当成了他们的家。从修大渠引水开始,到建住房,修路、盖公共设施,从修退水渠、植树、改造盐碱田、到引进良种种地,这许多的许多,无处不有他的辛劳和汗水。
门祥临热情似火,办事认真负责。他喜欢事无巨细,每事亲躬,特别是难事、险事总是冲在前,技术上的难题,都是他亲手解决。长期的艰苦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以至于每日里只能靠啃干馍片维生。他自参加人民军队以后,就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后来终于实现了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能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也是与党的领导和培养分不开的。如今的西大滩和其他贺兰山下的许多农场,都已良田万顷,麦浪滚滚、稻花飘香。沙湖的水碧波荡漾,沙鸥翔集,游人如织。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的塞上江南,成为银川的后花园。是谁重新安排了宁夏的河山,这里面有老一辈宁夏农垦人的辛苦付出。他们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和美神一样灵巧的双手重新塑造了宁夏山河。我们要为他们点赞。
支援山区建设激发了他的第二春。1971年7月,门祥临及家人因支援贫困山区建设的需要调往宁夏同心县。当时的同心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南部的西海固齐名。全县960平方公里土地,22万人口,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70多毫米。干旱无雨是这里的显著特点,农民年年靠救济粮勉强渡过饥荒。门祥临被分配到县水电局工作,并先后担任抗旱服务队队长、抗旱汽车队队长等职。这是他经过动乱靠边站以后又一次获得报国为民、大展身手的机会。他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荒郊野外一住就是几个月。有一次打井,钻头掉到井里面,他考虑到一个钻头相当贵重,决不能轻易放弃。于是就想办法设计了一个捞钻头的丝锥,并在县修造厂加工好,虽然钻头不一定能捞上来,但他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还有一次,他们正在帐篷里睡觉,突然山洪暴发,人是逃脱了,但铺盖行李都被洪水卷跑了。他坚持再从家拿行李,组织上给他补助他都不要。门祥临不怕苦,不怕累,对于急难险重工作,他都冲在前,亲力亲为,在一次打井找水工作中,因钻机倾倒被轧,头部严重受伤,幸亏离韦州一家医院较近,遇上了一位从天津来宁夏支援的好大夫,总算化险为夷,差点付出了生命代价。1983年,门祥临即将面临离休,但他坚决响应组织的号召,参加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即同心县东部地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这直接关乎到宁夏干旱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他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在一生的工作中,最后一次尽全力而退。
1984年,门祥临光荣离休,但他的心永远系着国家的安危和统一大业,特别是台海形势安定和宝岛的顺利回归是他这个黄埔人最大夙愿。他每日必看的电视节目是海峡两岸。他平日里最爱叙旧的伙伴是同城的黄埔同学会员。2018年,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者简介:
倪云峰,男,汉族,1944年11月生,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人,197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和科技管理工作,曾任同心县农机修造厂技术员,宝鸡市渭滨区科技局副局长,渭滨区政协专委会主任等职,爱好写作,已发表的文章、诗作三十余篇。现赋闲在家,常住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