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敏老师导读:角底寨村是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下辖的行政村,据说早年北有一小村叫角底坪,明末兵乱,村舍被烧,南迁至此,三面环山,形成天然防寨,故称角底寨。1958年8月建角底寨大队属白杨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改称角底寨村民委员会属白杨乡。1998年12月为角底寨村民委员会属白杨镇。
角底寨寻根记
每当我站在村后山坡山上,向南眺望这个不足千余人口的村落,总有一种感慨在心头不停地涌动,那是一份刻在骨子里的崇敬与爱慕胶着一起酿成的醇香,历经岁月沉淀,愈发浓烈。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而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族辈的根须又伸向哪里呢?我不禁对它的身世之迷产生了浓厚兴趣。若要揭开角底寨的身世之谜,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我知道,每个族居环境的形成与朝代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弄清这个原因,必须要对历史朝代的脉络走向有所了解。星转斗移,祖辈生活在这里的许多遗迹逐渐被风尘所掩盖,考证如同大海中捞针。改革开放后,村寨里大部分年轻人涌入城市,或打工或定居,有多少人能了解村寨的过去是什么样子呢?故土的历史像一位隐身在暮色里的老叟,注视着变幻莫测的世道,在晚风里发出轻轻的喟叹。缘于喜欢刨根究底,经过不断地翻阅资料,终不负初心,笔者终于查找出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那一段轰轰烈烈的陈年往事。寨墙,曾经出现在角底寨原址废墟上的特殊性地标。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坍塌,化作尘土。不过有确凿证据显示,它曾经铜墙铁壁般岿然挺立于村寨周围。同治年间,角底寨不足二百余人囗的小村寨已经拥有了这些敌御外侵的设施。耳闻目详,这些特殊设施,仅在白杨镇,南留村才配置。角底寨三面环沟,沟深十丈,宽五丈左右。仅在北面通向开阔的庄稼地。天然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基础防护条件本就优越。仍然考虑建寨墙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村寨里经过大世面的能人,或受其族辈影响的后人来促使这项工程的完工。道光(1843)年,角底寨出现了宜阳县第一个名流人物王德超。这里略做介绍。王德超,字卓堂,号屏南,寿安里角底寨人,道光二十三年十月(1843)年,中武举,道光二十七年,被赐大挑一等兵部差官。咸丰二年(1857)中进士,授蓝翎侍卫。此记载出自一九九五年版的《宜阳县志》。目前村民王天旦院内仍保留着祖上王德超练功的青石锁,单个重约百十余斤。看来角底寨的祖辈平素习武已衍生成一种风气。这种生活习性,让人不由联想到军队日常操兵练武的情景。顺着这些思路逻辑,往下查便如同牵藤摸瓜,少了许多节外生枝。查角底寨的根源,先要查白杨镇在历朝历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白杨,一座经历多个朝代的农贸古镇。它在每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时期,都留下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而白杨镇在封建时期大规模长时间的住兵历程发生过二次,第一次是春秋时期陆浑戎南迁,即公元前638年秋天,生活在西北甘肃敦煌一带的游牧民因与楚交好,而触犯了晋国之逆鳞,被秦晋二国联合打压,迁徙到伊洛河流域。这一史实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并在白杨的南留村建立了陆浑国。南留因此亦称"南留古城”。此记载出自《宜阳文物志》。夷人从原居住地被逼南逃,多抱团群居方便照应。而当时的角底寨刺蒺丛生,属原生状态。的确不适合居住。若强行占有立做巢穴,附近的乡绅官僚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断不敢放纵散兵游勇在身侧养虎为患。而陆浑戎属于惊弓之鸟,分散自身力量容易被各个击破。异地求生,没有外界力量支持,绝非易事。这与角底寨的形成条件不符。唯一的解释便只有康熙(1668)年间的宜阳闽籍屯垦与闽合里形成时期了。康熙王朝,已进入大清鼎盛时期,但外有边境草原葛尔丹的不断骚挠挑衅,内有蕃王吴三桂的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罗刹人(俄人)的侍机入侵。让康熙帝对国家内部稳定,人口量的迅速恢复,国库储粮的保障供应,扩充兵丁积极备战的夙求,无疑充满渴望。便接受海澄公黄梧的建议,将受降的明朝十万甲兵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分散削弱其势力进行有效掌控。康熙帝实施仁政,对这些前明汉俘法外开恩。拨田地,分耕牛,劝耕读。极力推广怀柔之术。随着一系列动作在地方上完成,不仅兵力储备资源变得雄厚强大。而且粮食生产也大幅度提高。搞好满汉关系,既能缓和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社会局面稳定,政治意义深远。河南素来号称中原粮仓。如果粮食储备充实,必推动西征北伐有序地运作。基于种种原因,卸甲的十万闽籍雄兵千里迢迢被安置在河南府,宜阳郡在白杨镇开启了屯兵助耕的历史。
明将周全斌降清,周府管家吴连调白杨镇任里长,六甲参将周月调往现在的蝎子山屯垦,七甲参将蔡胜在漫流屯垦。蔡胜原籍福建蒲田板头村人。当时的降兵在地方上很受乡绅官僚的排斥。曾有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奏说屯垦疑虑与利害,被皇帝驳回。蔡胜作为军队参将,非等闲之辈,顾虑周全,因角底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顺阳河支流经西沟向东南,注入现今鱼泉村边的甘河,与外界形成天然屏障。虽暂属瘠丘,若加整治,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遂将自己的属下连同家眷十余户派住角底寨开荒耕种,一来不看地方大族的白眼。二来一旦形势突变,给自己留条退路。为耕种方便,在黄金豆山脚下立足扎村。即现在的庄库地。截至目前仍有不少种地人在田间耕种时发现有许多建房用的碎砖烂瓦片,锅灶灰烬之类。(口述人,王冰欣,王彦虎等)因为居住地地势颇高,故村落起名:高阳寨。后来有土匪不断骚挠抢劫,便搬至村南三面环沟的孤丘上居住。村里人插香盟誓,甘苦与共。三国时期,关羽武艺高强,义薄云天,被历代帝王封为关圣,清朝皇权尤为推崇关羽忠义之精神。村人便在寨中心立建关帝庙,以示崇拜。将村落更名平安寨,后又被人改称角底寨,一直延用至今。据村里已故老人王智民的儿子口述:十三孤寡逃难兴村记,与此段经历大致相符。住角底寨根基最长的王姓宗族,至今已有十八代,从时间上推算,基本佐证了这段历史的可靠性。
村落形成以后,康熙到咸丰,从数十余口人增长至一百多口人。土地面积发展到了三千多公顷。当然这与王德超进朝做官发迹后,大肆买地有关。不过从康熙至道光已经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了。由于生活相对稳定,村里其它方面的发展颇尽人意。特别是咸丰时期角底寨的喉科创始人王福宝,王书辰,因其简便独特的口腔微创绝技,家喻户晓远近闻名。角底寨至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闽籍屯垦人员渐渐被同化融入当地百姓生活中。蔡胜居漫流数年后,迁到白杨镇居住。这些屯垦人员闲时举锄为民,战时执剑充卒。在讨伐吴三桂,征剿葛尔丹,敌抗罗剎人入侵之际,白杨的蔡姓功勋卓著,被康熙欶封"武德将军”,以示旌表。角底寨沟深难逾,寨墙坚固。老人相传,出于安全考虑,当时白杨镇公所的许多重要物资都要送往角底寨贮藏。附近的普通百姓,怎能不向往角底寨人们的安稳生活呢?民国末年,驻宜日寇曾想到寨内烧杀打劫。但望着阴森森的深沟与坚固的寨墙防护,不得不悻悻而退。附近老一辈庄户人家流传下一句诙谐的玩笑话:角底寨的狗娃都能娶上媳妇。当然,这是村寨人们携手抗击来犯之敌的结果。角底寨经历了三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凭借地形优势,庇佑一方百姓度过了多事之秋。此刻,她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不管孩子们张开翅膀飞得多远,她永远伸出心中那根最柔软的丝线,牵挂着游子们的平安。也许角底寨在华夏版图上并不怎么起眼,但它与匿伏于山川褶皱间无数个小村落一样, 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正是这些万万千千条细流汇聚成海,承载着东方神州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张世卿,宜阳县白杨镇角底村。在宜阳打工,喜欢读书;喜欢写写划划,对生活充满憧憬。相信,没有人因水的平淡而厌倦饮水,也没有人因生活的平淡而摒弃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