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陕西庞进
2024年8月13日,笔者接受了加拿大星岛AI中文电台《都市脉搏》访谈节目主持人韩笑博士的专访。8月14日、8月15日,《都市脉搏》以《舌尖上的陕西——专访陕西作家庞进先生》为题分两期将访谈内容发出,言:“在陕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美食如同璀璨繁星,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刚刚过去的陕西美食文化节上有很多陕西不同地方的美食,宛如一场味觉的狂欢盛宴,令人心醉神迷。今天都市脉搏邀请到一位老陕西人,西安日报高级编辑、作家庞进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舌尖上的陕西,其美食的特色以及文化故事!”此文为笔者为此次专访准备的文字稿。
我出生于关中平原一个叫“栎阳”的古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陕”。从幼小时的“碎娃”,到如今满头白发的老头,陕西的美食一直滋养着我。说起陕西美食,我可以“如数家珍”。
关于陕西美食的特色,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品种丰富面食突出、酸辣香色形养俱佳、风情浓郁文脉深厚。
先说“品种丰富面食突出”。就陕西菜品而言,有精雅高档的宫廷官府菜,又有民间普通的中低档菜;既有古代传下来的传统菜,也有现当代的仿古菜、创新菜,还有佛系菜、清真菜、药膳菜等,总计八百多个。比较有名的如“葫芦鸡”“带把肘子”“温拌腰丝”“奶汤锅子鱼”“蜜汁轱辘”“金边白菜”等。与菜品相比,陕西的面食更为突出,总计达一千多种,我自己品吃过的不下一百种,现在常吃的还有几十种,如“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粉汤羊血”“肉丸糊辣汤”“腊汁肉夹馍”“Biángbiáng面”“岐山臊子面”“擀面皮”“灌汤包子”“酸汤饺子”“荞面饸饹”“槐花麦饭”“红枣甄糕”“泡泡油糕”“锅盔”“石子馍”等等。
再说“酸辣香色形养俱佳”。从味道上讲,陕西美食突出“酸辣香”,比如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岐山臊子面”,就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点。陕西人吃辣,多用本地产的“秦椒”即“线线辣子”。这种辣子不但辣,还香,尤其煎油泼了之后,故有“油泼辣子一道菜”“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的说法。陕西美食还有“色”即色泽,“形”即造型,和“养”即营养,也都堪称一个“佳”字。麦面的白、小米的黄、蔬菜的绿、辣椒的红等等,使陕西美食多色彩鲜亮,十分诱人。“形”, 如始于唐代的传统风味名菜“葫芦鸡”,虽经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其成品仍“鸡身完整似葫芦”。再如常见做、卖于西安街巷的“镜糕”(不是“甄糕”),此糕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蒸制而成,其成品厚不盈指,外形小、圆如镜,故名。如今,还与时俱进地有了“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各种受小朋友们喜爱的“萌版”“镜糕”。至于营养,有两句话就能说明:一是“五谷杂粮壮身体”,二是“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
再说“风情浓郁文脉深厚”。陕西美食大都积淀、传承、演绎着浓郁的民俗风情。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理上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块。三大块还有具体的细分,如关中分为中部的西咸(西安和咸阳)、东府、西府。全省各地,甚至各县、各乡镇的美食也都各有其原料、做法、吃法,从而各具源流、特色。如:属于关中西安的“羊肉泡馍”(有“干泡”“口汤”“水围城”“单走”四种吃法)“凉皮”“肉夹馍”,属于咸阳的“biángbiáng面”“乾县锅盔”; 属于东府的“渭南时辰包子”“蒲城面辣子”“澄城水盆羊肉”;属于西府的“岐山擀面皮”“岐山臊子面”“凤翔豆花泡馍”。属于陕南汉中的“面皮”“粉皮子”“菜豆腐”,安康的“蒸盆子”“紫阳蒸面”“炕炕馍”, 商洛的“洋芋糍(cí)粑”“神仙叶凉粉”“核桃饼”。属于陕北延安的“小米粥”“羊杂碎汤”“子长煎饼”,榆林的“拼三鲜”“洋芋擦擦”“碗饦”等。
“Biáng Biáng 面”的“Biáng”字,其发音,一般认为来自宽厚的面条在案板上被摔打的拟声。其汉字笔画多达五十六画,写起来比较复杂——正因为难写难认,倒有了令人好奇的广告效应。且看民间流行的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你看,这个字里既有地理、天象,城池,也有衣食、言行,还有心态。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化为一声“Biáng”、一碗“Biáng”。另有一则传说,讲出了此字的来由:古时一秀才,担一担盐赴都城咸阳欲卖掉后应试,途中被强盗抢去了盐和盘缠,到咸阳时已饥肠辘辘。他走进一家面馆,不好直接讨饭,就问店主怎么不挂个招牌。店主说我这“Biáng Biáng面”的“Biáng”没人能写出来。秀才说小生可为你试写,待店家备好笔墨纸砚,秀才联想自己一路艰辛,吟出一首打油诗来:“担个担担赴考场,八日才到都咸阳;你裂裂,他裂裂,当中坐个言王爷;你长长,他长长,当中是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岳飞出城挥一枪,枪头卡在墙头上;坐个车车走四方。”接着一气呵成,写出了“Biáng Biáng 面”三个字。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店主大喜,请秀才吃面,秀才考中状元,“Biáng”字流传开来。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地方,陕西的“先祖文化”“帝都文化”“英杰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山水文化”“艺术文化”等,具有开创性、高端性、全面性、和辐射性。这些文化都会对陕西的饮食产生影响,从而浸渗、体现在陕西的美食中。如:“细沙炒八宝”与“周八士火化商纣王”;“商芝肉”与商山四皓;“汆(cuān)双脆”与酷吏来俊臣、周兴;“贵妃鸡翅”与杨贵妃等。
这方面的传说故事比较多。
如“羊肉泡馍”: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志时曾流落长安街头。一天,身上只剩下两块干硬得无法下咽的馍。恰好,路边有一羊肉铺正在煮羊肉,他便上前求到一碗羊肉汤,将干馍掰碎泡了吃,吃得他全身发热,头上冒汗,饥寒全消。后来,赵匡胤当了北宋的开国皇帝,一次出巡长安,路经当年那家羊肉铺,香气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汤泡馍的情景,便令停车,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汤泡馍。因店内不卖馍,店主就叫妻子马上烙几个饼。其饼因面来不及发酵而烙得不太熟,店主怕皇帝吃了生病,便把馍掰得碎碎的,浇上羊肉汤煮了又煮,放上几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调料,然后端给皇上。赵匡胤吃后大加赞赏,随命随从赐银奖励。——“羊肉泡馍”由此创生。这个传说,容合了帝王文化、帝都文化和饮食文化。
再如“葫芦头泡馍”:药王孙思邈行医京都长安,一日到东市一家专卖“猪杂糕”的小店吃饭,其“杂糕”以肠、肚为主。无奈腥味大,油腻多,不怎么好吃。问及店家,得知制法不得当。于是告知其窍道,还将随身带着的一个药葫芦取下来交给店主,说里面有药料几味,烹煮时适当放些,可去臊、减腻、增鲜、提味。店主如法炮制,果然一改旧味,香气溢门,博得食客一片叫好,不光平民百姓,王公贵族也来光顾。为了感激孙思邈,店主特将药葫芦高悬于门口。——“葫芦头泡馍”由此诞生。这个传说,容合了人杰文化、医药文化、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即将不同的元素,以适当的比例、方式,容合出一个“和”且“美”的效果。
有一年,武汉《今古传奇》杂志的孟先生来西安约稿,我就带他去吃“葫芦头泡馍”。孟先生吃得热汗淋漓,不但吃完了碗里的猪肠、猪肚、馍,连那骨头汤都喝光了。末了不但连说好吃,还对那似乎比头还大的老碗感了兴趣。回武汉后写信来提及此事,我便专门到城隍庙商场,为他挑买了一个青花大老碗,托朋友带去。多年后通电话,他说那大老碗现在还供放在他的博物柜里,一看到它,就想到了“葫芦头泡馍”,就想到了西安深远丰厚的文化积淀。
(2024年8月13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庞进文集》(一至十九卷)等著作五十余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