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说 忙 罢 会
文 /高 建 峰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等。这不仅是我们国家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
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也是社会各个阶层共同认可、且代代相传的民风习俗,更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然而,在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除了这些传统节日外,还有一个更具特色、且只属于长安人自己的风俗叫做忙罢会、俗称过会。虽然周边有些县域也过忙罢会,但大都跟庙会有关联。而长安人的忙罢会并不带丝毫祭祀成分,就是单纯个节日~过会。

忙罢会忙罢会,顾名思义,就是大忙结束后的聚会。是人们在经历了龙口夺食的夏收、抢时抢墒的夏种、施肥除草的夏管后的农闲时节,亲戚之间相互探望问候、拉拉家常的走动和聚会。
有说这忙罢会起源于汉,有说自周就有,较多的说法是明朝兴起的。关于这一点,并没有个定论,反正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就规格而言,这忙罢会可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虽然只有一天。但足以让长安人兴奋,让村庄沸腾,尤其在城南的村镇尤为隆重。
过会大都选在单数日。从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上讲,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因此,选在单日子过会,也有祈望过会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的用意。这也充分体现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数字的偏好和信仰。

每年六月初一朝完大五台的庙会,长安各村便陆续起会。这过会可不像过中秋或其它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是以村为单位,张村初三过、李村初五过,也会有几个村子攒到一天过的,一直到八月才会结束。
尽管过去条件不好,大多数人温饱都成问题,但那时候过会的气氛比现在要浓得多。听老人们说,稍微大些的堡子会请戏班子唱戏,请不起大戏的也有叫皮影助兴的,在过会前三天就开始唱,直唱到过会这天晚上。还有有耍马戏的,耍把式卖艺的、耍猴的等动不动也会来凑热闹。
有些小村子请不起戏,也会叫人修修路,打扫打扫街道上的卫生。而村民们也会提前对房子进行一次大扫除。扫去墙壁上的灰尘和蜘蛛网等,然后再挖些白土泡成浆,也有人会在稻地里捞些青泥,把墙面儿和锅头齐齐儿刷上一遍,看起跟新的一样。
打扫完卫生,就开始捋当能搁的菜,添置碗筷盘子,再做些醪糟。提前张罗的一个好处是缓解过会先一天的忙碌,二个是为省钱,毕竟那时候人们的经济大都不宽裕,能省一个是一个。
直到过会前一天便正式进入忙碌状态。因为这天不但要割肉买菜压面,还要蒸馍。买啥倒不用跑路,有赶会的商贩不等明就会到村上,摆的一街两行,样样儿都有。像各种蔬菜、熟食、甜糕点、水果、小吃,还有娃们喜欢的各式各样的耍货啥的。
买菜的人提着笼子先转着打听一下行情,等心里有了数,这才到要买的菜摊前数落着菜这样那样不好。弹嫌是买主,商贩们也不生气,一番讨价还价后就成交了。光景稍微好些的家家要么给娃们买个叮当吹,要么买个竹节子做的长虫。也有只买一块儿老糖哄一哄正在闹火的娃。

买好菜吃过早饭,大都是男的便端着面粉去压面。以前村里大都没有压面机,所以压面机也跟着赶会。那会儿的压面机看着确实“大气”,长案子两边的辊子和刀架,活像两个龙头。只是和面、压面和切面,全都是人工做的,效率慢且不说,光压面辊儿上的大轮也够人摇的。
女的在屋也不松火,忙着和面揉面,要给第二天蒸待亲戚的蛋蛋馍。这不光是个出力活,也是个技术活。首先面要发起,蒸出来的馍大小要均匀,最关键的是碱还要使合适。不然碱大了馍发黄,吃着还有一股燥味儿,碱再小了更尴尬,馍颜色发青,瓷的咋石头,上笼前多大出锅还是多大。就人们开玩笑说的话:叫鬼给捏了,这样的馍端出来,甭说亲戚笑话,自己都难为情。
那会儿走亲戚不像现在,肉呀油呀米呀水果食品啥的,主要耍的点心和馍。尤其是女儿给娘家、外甥到舅家走门户,一封点心那是必须的。点心点心,点点心意,代表着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有着十分良好的寓意。
第二个就是油塔馍。至于拿几个,十里风俗不同,有的地方是六个,有的是八个、还有人拿十个的,但没有少于六个的。要是光景好的那就另当别论了,酒呀肉呀水果呀的都会拿,这都根据主家和客人情况而言。
再个女家给娘家出门还要给分开家的哥哥和弟弟们提礼,有几家拿几份。外甥也一样,有几个舅舅就得提几份礼。而娘家给女家、舅家给外甥家的礼相应就简单了,最起码少了点心。一般都以鱼儿馍、水果啥的为主。
因此那会儿女家给娘家、外甥家给舅家出门时拿的礼就叫大礼。放到光景不咋好的女家或外甥家给门户大的娘家或舅家出个门都咬牙呢。但这没办法,谁要你是晚辈?该走的门户你必须得走,该拿啥礼你照样得拿。
出门时把点心和礼馍啥的都装在四方笼子里,上面盖个新毛巾或新枕巾以图好看。以前走门户都是笼笼来茏笼去的。就连平时屋里蒸的或烙的馍,也都放在笼子里挂起来,家家都一样。
过会这天主家要招待所有的亲戚,而且还是两顿饭。所以主家早早就起来,先把臊子一爛会好。主要以冬瓜或洋芋加豆腐为主做成肉臊子,配以红萝卜、黄花菜、黑木耳和青菜韭菜,色香味俱全。再务拢俩凉菜,等亲戚来齐后,就招呼亲戚坐下先吃着菜,没停臊子面就上来了,主家操心着给亲戚们续面添臊子。
要是哪家亲戚因啥事耽搁来的太晚,考虑到时间关系,主家不会继续等,也就有了长安人和迟到亲戚的一句玩笑话:你咋才来,人家早都把臊子锅戳了。
吃罢臊子面,主家便和亲戚坐到一起拉着家常。相互问着对方老人身体好不,今年的收成咋样、问问没成家的男娃瞅下媳妇没、女子说下婆家没,也会托付对方给娃们应心着瞅个像。或者让亲戚撒话给门中或邻家娃们瞅识个像。就老人的话,做贼离不了底线,说媒离不了亲眷。那会儿自由恋爱的少,大都凭人说。
看着到了晌午,主家开始张罗第二顿饭。这会儿才是人受罪的时候。六七月天正热,那时儿又没个空调嘛电扇,只能把个扇子不停地摇着。晴天还好些,要是遇见下雨天,亲戚们都呆到屋里那才叫瞀乱呢。要说最辛苦的还是主家,汗流浃背守到灶火又是烧水又是炒菜又是馏馍。毫不夸张的说,晌午这饭不是用火烧熟的,而是用汗水蒸熟的。
午饭的主食是蛋蛋馍,这几乎是统一的,差就岔到菜和喝的上。屋里情况不咋样的家家撑硬也就六个菜,而且是素菜多,喝的大都是自家提前做好的醪糟。就这能端出来已经都很不错了。
情况稍微差不多些的做的不是八大碗就是十全,女的喝醪糟或稠酒,男的大都喝白酒,这场面看着就有了档次。要是财东家或者家有当官的,那就更不一样了,酒是整坛整坛的,菜最少都十几道,就这还甭说喝酒划拳没喝高兴没喝到成儿续的菜呢。只不过有钱人终归是少数。
不管菜多菜少好与不好,只要亲戚们聚到一起吃的畅快聚的高兴就好。亲戚亲咧个啥,只要相互体谅,平时相互照应、相互扶助这才是真正的亲戚。
第二顿饭结束时也就到半后晌了。天本来就热,人吃个饭更是王朝马汉的。所以亲戚们稍微歇一阵儿也就该往回撤了,毕竟客走主人闲,大家都畅快。主家一家一家送着亲戚,临走时还不忘给每家笼子里放上两个打着红点儿的蛋蛋馍作为回礼。
最后走的往往是女子或者娘家,因为时间长没见,母女们总有说不完的话。甚至有的干脆就不走,住上两天才回去。那会儿无论是女子闲了熬个娘家、或者老娘在女家住上几天都是常事。
张罗了几天的会,就在亲戚离别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那段路上、在亲戚们相互说不完的亲切的话语中、在相互挥手和回望之间结束了。有失落、有期待;有欣慰,也有无奈。
要问过会过咧个啥?过的就是亲戚之间的那份情分,过的就是那种和谐的气氛。尽管以前大都很穷,但人们把亲情看的很重,一般亲戚之间最少都要拉扯过两代人。而过会这天待的是所有的亲戚,所以那会儿过会就更显得人多、热闹、场面也隆重。
过去人们认为人丁兴旺是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说多子多孙多福,认为有人就有一切,这话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以前家里三四个五六个娃的那是很平常个事,人家一个个不都过来了?
相比之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各样条件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按说这过年过节的场面应该更为隆重更加热闹、更有人情味,但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现代科技和商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由原来的农耕时代转为智能时代,大都以经济为主导。相互竞争、相互攀比,唯恐日子过不到人前面,无形中就加快了生活节奏,同时给自己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从而让人们慢慢淡漠了传统的文化和老民风老习俗,甚至漠了亲情。亲戚间的相互走动变少了,人没有以前朴实了,情也没有以前那么浓了。长辈们在的话还都拉扯着,但到了表兄弟姐妹这一辈儿,好多亲戚已经都不走动了。就连以前你来我往聚会也被简化为一种形式而已。再加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和加快,好多村子已经都不复存在,因而忙罢会也只能被沦为一种乡愁,成为一种记忆。
作者简介:
高建峰,笔名孤鸿,七零年生于长安王曲神禾原,业余文学爱好者。长安区作协会员、长安区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拙作常见于各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网络媒体、散见于纸媒
尊敬的各位读者朋友,非常感谢您关注《神禾原文轩》。您的每一次关注都是对本平台最大的支持、也是对作者莫大的鼓舞。欢迎您批评指导、并分享出去,能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和指导。谢谢您!
声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之处请及时指联系,本平台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