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中元节
李庆和
农耕文化,祖先崇奉日月,崇拜图腾,文明的形态,逐渐形成。“顺天应时”,四季轮回,万物聚藏,祖先有了朦胧的认识和清醒。人们在固定的周期,固定的节点,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逐渐形成。
中元节,追溯至上古,是先民们的祭祀活动。雏形于东汉,受道教的影响,已经成形。中兴于唐代,得益于唐玄宗推崇道教的社会背景。到了宋代,“一日三节”形成,既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并行。二0一0年五月,香港特区申报“中元节”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固定。
中元节起源,先民们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一月之中,“十五日”望日,夜晚月亮最圆,好似银盘挂苍穹;二是根据农耕节令,立秋已过,预示着秋收秋种。由此,先民们崇拜月亮,祈盼吉祥,庆贺丰收,举行各类祭祀活动。
中元节为道教所用,得以命名,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中元节与除夕、清明、重阳节并重。中华民族的子孙,在这一节日,除了敬天庆典之外,还要举行祭祖活动。故民间俗称:鬼节,亡人节。在这一天,人们自发烧纸焚香,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孝敬和思念之情。
中元节起源崇敬天象,记载了先民们的混沌朦胧。中元节庆贺丰收,敬畏自然,揭示了先民们的觉醒。中元节祭祖活动,体现了平民百姓,对逝者的感恩和敬重。中元节之所以被申报成功,寓意了中华文化的包容。 呜呼,我们是无神论者,但我们是在中华民俗民风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百姓,敬重风俗,古为今用。人人感恩,社会大同。去其糟粕,传承文明。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要扬善惩恶,身体力行。
二0二四年八月十八日(中元节)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庆和,男,50后,笔名:黎河,山东临沂人,在兰州军区从军,后转入青海油田工作,退休后定居北京。诗观:抒心志,言真情!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