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回 天 大 观 海 棠 作者: 郭江华
主播: 馨园小主
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正是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好时光,我参加了“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活动,观赏海棠花盛放的美景,这个学校具有“春看海棠,秋看红叶”的特色景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吸引市民、校友、学生家长前来观赏。按照预约,这天提前来到百年老校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东门,高大的校门楼上方镌刻着“天津大学”字样十分醒目,经过验证进入校园,来到这十分安静的育人圣地,映入眼帘的是路边整洁的绿地上长满了绿茸茸青草,周围栽种的各种树木花草吐芽绽叶,这所大学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周边建成了许多错落别致各种风格的多功能建筑物,马路上东西方向改为“道”,南北方向改为路,造型新颖的白底绿字的路牌,展现了学校朝气蓬勃现代化的风貌。
我随着游客漫步在敬业道上,蔚蓝色天空上飘浮着淡淡云朵,气候宜人十分惬意,观赏着校园美景,一起来到北洋广场,那里,矗立着一座“北洋大学堂”纪念亭,这是为纪念当年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的创始人——盛宣怀而建立的,它的迎面墙体上、刻着二龙戏珠浮雕,下面阴刻的“北洋大学堂” “1895”字样的成立年份,它由四个西式石柱拱门所组成,互相联通,供人们到这里参观游览。
广场上有几个儿童十分活泼地在玩耍,也有学生坐在台阶上仔细在看书,看到这里充满文化氛围,我想:不虚此行,何不在这里拍照留作纪念呢! 不远处,看到一位头发花白老大姐正在端着长镜头像机在拍摄校园风景,我走了过去同她打个招呼:“老大姐您好,打扰您一下,我想让您用我的手机为我拍照可以吗?” “给你拍照没问题”老大姐随即用普通话脱口而出,她收起手中的像机,叫我走到纪念亭前,很利索地接过手机,找好位置准备拍照“稍微低头,挺胸眼望前边,要有微笑,好——”随着老大姐吩咐纠正姿势一瞬间,“咔嚓”一声,很专业地我被定格在纪念亭前画面上。
我赶忙走过去表示感谢,她微笑地说:“不用客气,这是应该的”当她听完我的来意后,她高兴地说:“我是这个学校六四届化工系毕业生,被分配到兰州化工厂工作直到退休,我已是快80岁的人了,一直在兰州与子女们一起居住,年老了我总怀念我的母校,也怀念我们一起上学的大学同学,毕业后都天各一方,当时只有书信来往,后来有了智能手机才进行视频电话联系,我的同学在世的都不多了。今天,利用母校开放日机会来这里,一起相约来这里聚会的,边说边看老大姐不断抬胳膊看手表焦急的样子,只好向老大姐道谢告辞。
离开这里,径直沿着花堤路第一个路口,拐弯走在标注着铭德道路牌的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海棠花海的美丽景色,让我惊叹不已,“太漂亮了!”粗壮的海棠树连成一片,枝繁叶茂,这是校园最大的海棠花集中栽种区,由过去单一品种发展到多样的珍稀品种,每棵树的树冠上开满了粉色、白色的花朵吐露着花芯,竞相绽放,娇艳动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湿润、泥土的清香、海棠花芬芳,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心情。
它是我国传统名花,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花儿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千年来,春意盎然正是海棠花开季节,繁花似锦场面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优美的经典诗句,抒发出对海棠花的炽热情怀,犹如一幅海棠春光图。
现在,许多游客和师生们如织地来到这里游览、观赏、被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所陶醉,纷纷拍照,打卡留念,也有的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情不自禁富有情感小声朗诵着对海棠赞美的诗歌,正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海棠》所描绘: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花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对海棠花盛开的赞美,抒发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怕春天挽留不住短期盛开的海棠花,将伴随着渐逝的时光凋谢而去,但愿花有重开日,来年更迷人。
离开了这片花海,沿着寂静的太雷路走到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是一所别具特色的人文学院,是国家级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是丰厚博物馆群落与艺术展示的文化活动中心。走进院里看到周围高墙爬满了郁郁葱葱的红叶覆盖了墙体,好像穿了一层绿色罩衣,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整个小院淹没在绿色的植被中,富有诗意充满着浓厚文化氛围。院里澄心池畔不远处停泊着一叶小舟,好像这里是一处浅浅的避风港,池里有许多五彩缤纷的锦鲤正在游来游去互相追逐,一对披着黑色羽毛,头上顶着一朵鲜艳红球的黑天鹅和身披五颜六色羽衣的野鸭正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弋,交映相辉构成一幅恬静唯美的画面,令人心安宁静,有着澄心养气,保养太和的气氛,吸引游客在这样诗情画意的场景里拍照。
在不远处,一位男青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热情向参观的游客解说院里存放的历史文物,他指着一座古香古色的老木门楼,叫“涵古楼”。清朝中期,晋南黄河边民居的门楼,门楣上雕刻着十分醒目的“福海寿山”的四个大字,造型挺拔,结构大气,斗拱繁复而精美,古韵犹存,反映了当地的纯朴的民风,因称“涵古”。将这座古门楼安放在这里,喻意着在现代社会中应给历史留下空间。
我们跟随他来到“纤夫石”前,他向我们讲解了这块石头的来历,此石在三峡水坝蓄水前,取自于巴东巫峡香炉滩,如今这地方早已沉入170米的江底。从这块石头来看,当年逆水行舟时纤夫用竹绳拉船,长年在岸边坚石摩擦而留下的深深沟痕,很难想象纤夫们是多么的艰辛与顽强,所以将这块石头称为“纤夫石”。把这块石头置在此地寓意着治学应须经久的磨砺,鼓励来这里的学子们脚踏实地学习,足见这块“纤夫石”的珍贵。
附近的一块翠绿的草地上竖立着著名诗人徐志摩全身铜雕像,他身穿长袍,戴着眼镜,散步在此,若有所思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母校。徐志摩是北洋大学(现为天津大学)早期的校友,著名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自由抒情的诗歌,至今仍在流传,我凝视着雕像,脑海中回荡起他留下的经典的诗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参观结束了,这位男青年娓娓动听的解说赢得在场游客的鼓掌和赞赏声,我感觉到这次收获很大,不但观赏了海棠花美景,又参观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体验到百年学府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愿天大海棠依旧笑春风,岁月流转情未老。
作者简介:郭江华,天津甜园文学社会员,河东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多篇作品刊发在国内有影响的大刊上。主播简介:馨园小主,女,汉族,天津人,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艺术团副团长,江山传媒副族长。新山东文学社副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