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文学•方志敏与凌凤梧
徐志赓(浙江东阳)
当年,由吴子牛导演的39集电视剧《可爱的中国》正在热播中。
东阳市巍山高中校长吴国强在观看第一集时,赫然发现一个情节与该校相关:
1957年春天,在江西南昌下沙窝的一处建筑工地,工人们发现了一副带着镣铐的骸骨。这是否是方志敏烈士的遗骨?工作组寻访了曾任关押方志敏的看守所所长凌凤梧。
剧中对白:
“这个人目前在浙江东阳北麓中学”。这就说的是当时在北麓中学(现巍山中学)任教的凌凤梧。
为方志敏更换脚镣
凌凤梧,字吟秋,又名凌朝湘,1896年11月出生于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一个布商家庭。1919年8月,中学毕业的凌凤梧考入上海文生氏高等英文学校,但因为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他一年后就辍学了。1922年8月,凌凤梧进入了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科学习,1926年7月毕业。1935年2月,任驻赣绥靖公署上尉书记的凌凤梧被暂派为公署军法处下属看守所代理所长。
值得一提的是,凌凤梧一度辗转苏、浙、赣,屡屡失业,漂泊无依,看透了社会黑暗。这也让他拥有了同情心,日后得以接受方志敏传输的革命思想。
1935年2月,被国民党逮捕的方志敏从上饶被押送到绥靖公署军法处,关押在北营坊看守所。凌凤梧的办公室与囚禁方志敏的“优待室”仅隔着一天井,“优待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方志敏在伏案看书写作。这让凌凤梧暗生敬意。
凌凤梧第一次与方志敏接触,却是受方志敏所召唤。据方志敏的女儿方敏回忆,方志敏在见到他后,首先代表看守所全体政治犯向他表示感谢,“感谢你改善了狱中生活,使我的同胞免遭了许多看不见的摧残和死亡”。对此,凌凤梧回答:“不,我只有罪恶,哪里还有恩德?”
“凌所长,你能不能帮我换副轻一点的脚镣?”凌凤梧低头一看,方志敏的脚已溃烂严重。原来,为了怕他逃跑,方志敏所戴的脚镣竟重达15斤!
“我是人,又不是老虎,何需用这么沉重的脚镣呢?既然让我住进了优待室,那就应该去掉脚镣,以示优待。”
凌凤梧答应向上司请求,同时派来了自己的贴心亲信——上士高家骏(又名高易鹏),指示由他专门照顾方志敏的生活。高家骏按照凌凤梧的吩咐,叫来了医师为方志敏治疗。
随后,凌凤梧拿着报告来到处长办公室,处长看后大怒,斥责他有“被方志敏俘虏的危险”。凌凤梧严肃回答:“我看方志敏肉体上的痛苦太大,必须减轻脚镣的重量。我只管生活,不问其政治态度。”就这样,他以生命作担保,替方志敏换了一副3斤半重的脚镣。
受方志敏思想洗礼
换上脚镣后的一天下午,凌凤梧来到方志敏的囚室,方志敏告诉他,脚伤已经好多了,“我知道你为减轻我脚镣的重量担了不少风险,我虽然不能报答你的恩情,但我至死都不会忘记你。”凌凤梧连忙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何足挂齿。我在看守所里所见所闻,总觉得你们共产党、革命者,个个都像是铁打的,什么都不怕。”
“凌所长,我俩用英语说话好吗?”面对方志敏提出的要求,凌凤梧求之不得,两人遂用英语交谈起来。“我们都要有活下去的强烈欲望,希望走自己应该走的人生历程。为了信仰的主义,个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不瞒你说,闽浙赣许多革命先烈都是这样的人。”
方志敏向凌凤梧讲述了赣东北人民从两条半枪起义到北上抗日失败过程中的许多故事,让他深受感动……
然而,凌凤梧与方志敏的多次接触,令上司对他起疑,决定把他调回军法处。当凌凤梧向方志敏告别时,方志敏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不要悲伤,你不是被我俘虏,而是正在觉醒,向人民靠拢。我劝你不要迷恋官场的争夺,还是当个教员为好,这样既可以养家糊口,又可以教人爱国的本领。”这番话,凌凤梧铭记在心,为他以后从事教师职业奠定了心理基础。
在狱中,凌凤梧还送给方志敏25块银元,供他购买蚊账和改善生活条件。
营救方志敏失败
凌凤梧被调走后,方志敏积极自救,他托高家骏寻找党组织,但一无所获。方志敏意识到,党组织已经遭受破坏,当务之急,是设法到上海寻找党组织,请组织派人营救,同时把在狱中写好的文稿送出去。经与方志敏商量,高家骏把在杭州的未婚妻程全昭叫到南昌。
某日,高家骏拿出了一张纸条,方志敏打开一看,原来,这是凌凤梧在军法处冒着危险,从卷宗里抄出蒋介石命令顾祝同对方志敏“劝降重用”的密电。方志敏看完后告诉高家骏:“看来,敌人一时不会杀我,我还可以完成《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这部书稿。”
从1935年3月到6月下旬,也就是凌凤梧代理所长期间,身患肺病的方志敏昼夜伏案,写出了20余万字的文稿,其中就有《可爱的中国》和《清贫》。在高家骏的配合下,这些文稿由程全昭带到上海,交给章乃器的妻子胡子婴,又通过她转给了中央特科。
一日,凌凤梧上街买日用品,当他走到一拐角处时,一位农民打扮的中年人出现在他面前,自称是他的表哥崇德,特来见高家骏与方志敏。凌凤梧猜测到这一定是共产党派来营救方志敏的人,于是商定次日晚上见面。他旋即赶回欲把此事告诉方志敏,却收到了次日要秘密杀害方志敏的消息。
在狱中的方志敏获知敌人将杀害自己的消息后,叫来了已被自己说服的看守所哨兵胡逸民,把介绍胡逸民入党的介绍信、自己写给党中央的信件以及未送出去的部分文稿,交给胡逸民。
1935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被秘密杀害在南昌市下沙窝,年仅36岁。
为方志敏辨认骸骨
方志敏就义当天,绥靖公署军法处检查囚室,查出了方志敏写给“木吾兄”(即凌凤梧)的信笺。在信中,方志敏对他深表感谢,并说明“倘有生还之日,中国革命史上多添一页”。军法处负责人立即下令拘禁凌凤梧,并冲他咆哮“这几天南昌城内如有暴动,唯你是问!”后经“优待室”里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革命分子一致担保,加上同事积极营救,最终得以逃出虎口。
逃出生天的凌凤梧不忘方志敏的教诲,当了教师,先后辗转于无锡、金华、杭州、武义、义乌、淳安、丽水等地。
1951年,他参加了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的学习,结业后由金华专署文教科分配到东阳北麓中学任教英语和史地。1956年11月,凌凤梧被增补为东阳县一届政协委员。
由于方志敏就义地点一直被国民党保密,因此解放多年后未找到遗体。1957年春,南昌市下沙窝施工,挖出一堆骨骸,并伴有一副脚镣。方志敏的夫人缪敏闻知后,想起方志敏就义前曾拍过一张照片,脚上戴着镣铐,这是否方志敏的遗骨呢?
当年4月10日晚,一封来自江西省民政厅的电报发至东阳,凌凤梧奉电前往南昌。经仔细辨认,这正是当年自己给方志敏换上的那副脚镣!经技术手段检测,从一堆骨骸中找出9块方志敏的遗骨。而凌凤梧在敌人堡垒中保护方志敏的事迹,也同时大白于天下。
凌凤梧离开南昌时,缪敏送给他一册方志敏手稿影印本《可爱的中国》,并亲手在扉页上题字,落款时间为1957年4月15日。此外还赠送给凌凤梧一套呢绒制服和一帧全家福照片。此后,两人保持着书信往来。
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凌凤梧深情地说:“从南昌回到家乡后,我就死心塌地割断了反动的道路,投入教书育人至今,垂满20年的教龄,我才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当人民教师,当政协委员。饮水思源,这还须归功于当年方志敏在狱中的遗教!”
1958年3月,凌凤梧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遣返原籍。1962年10月,凌凤梧去世,享年68岁。1979年3月,东阳县委作出决定,对凌凤梧错划“右派”予以改正,并给予平反。


作者简介
徐志赓,生于1947年,1966年高中毕业于浙江金华二中。1978至1982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教育系学习,任班长。毕业后在东阳教师进修学校、东阳县委宣传部、市属高中、东阳市政协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