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字的联想……》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大多为象形文字。
“人”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今天的楷书,变化不大。
何为人,说文解字解到“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从间架结构可以看出简单的一撇一捺组成了“人”字,就像一个人在相互帮扶,在你快跌倒时我扶着你,在我摔下时你顶着我,缺一不可,富有涵义。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性之伪也”,并非“人之初,性本善”,与西方的“人有原罪”之说而相吻合。有的人在早期就无意识表现出了戾气,也就是原罪,“性之本恶”之说。
作为一个人,在后天的成长中要抛弃戾气多做良善。中国有《道德经》、庙宇,西方有《圣经》、教堂,无非就是叫人“弃恶从善”。怀有感恩之心,就没有了戾气,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人都要从善之。
人有“原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加以重视和改正。人要不停的抛弃恶习,在法律、公序良俗下更好的完善自己,社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编辑简介: 李玉华,河北省蔚县人大常委会四级调研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诗词云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诗协女工委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蔚县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高级作家、都市头条认证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多次参加国内征文比赛获奖,多篇文章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