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泰西军分区一团得到情报,有日本鬼子30人左右乘汽车一辆,从平阴经东障、广里去长清。军分区一团长马宗凯带领团政治处主任张有壬将伏击敌人地点选在了峰山县八区东障的公路上。为做好战斗准备。张有壬做了战前动员:“要求战士们记住,一旦发现有敌人汽车开过来,不必着急,不能立即开枪,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该冲锋时不能胆怯,要奋勇杀敌”;时任团政治处主任张有壬在看到团长布置兵力时,打心里佩服;这首长真仔细。团长要求一部分人埋伏在东障街道两侧,四周都埋伏部队,他把可能发生地一切事情都考虑到了,使他很快就会知道这样布置兵力的重要性了。
天快亮时部队进入东障地区。从东障向远处望去,近处青山如黛,山上青松翠柏,高下相间和山坡上的野花杂树显出一片绚丽的色彩,红的火红,绿的碧绿,青的藏青。远处的山峰,白云缭绕,迤逦北延,各具奇姿。山坡上的一片庄稼映着带水气初升的太阳、河流、湿地,幽静的青纱帐和险峻的峰峦构成副天然的水墨画。警卫员小陈坐在地上上贪婪地看着美色,嘴里喷啧地赞叹着。
马宗凯这个出生在南方红军干部可不是第一次在长清这个地方打仗了,他没有心情去观赏领略大峰山的下湖光山色,他也没有兴趣去欣赏早晨的美景。微微叉开双腿,四平八稳地站在小山前。他凝视着远处却对美丽的景色视而不见,他以军人的思维考虑着即将开始的战斗,直觉似乎嗅到战斗开始的气息。职业军人对地形太敏感了,在他看来,这里的地形太好了。他很熟悉山,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红军时期的川陕根据地他也是在连绵的群山中参加过多次反围剿。抗战时期他在山区打了多年的游击。从南方到打到北方,他对各种类型的山都很熟悉,从平原作战来到大峰山根据地作战。北方的山由于气候原因,水土流失导致山体缺少植被,岩石裸露着,山体从远处望去呈黄灰色,显得阴沉、冷峻,色彩单调。这种山不养人,很贫瘠,人在山区的生存能力受到限制,在游击战中很容易暴露目标。天然隐蔽物少,山体使山路变得极为复杂,限制了部队的运动。用团长马宗凯的话说,这种鸟山,要多操蛋有多操蛋。
而泰肥山脉的山多是石灰岩地区,丘陵地带。地质学称“石灰岩",由于雨水的切割,河流纵横,很少有碧绿的山体,更没有完好的植被,现在青纱帐既是天然的隐蔽物又能提供野生食物,是理想的游击战地区。像马宗凯,老红军,安徽人,善于打游击战、运动战这样的游击战专家不可能看不出这里是打胜仗的地方。因此他把战场选在这里,等着鬼子的汽车的到来。这片山区方圆几百里,丘陵地带。翻开地方志,里面记载的多是不同朝代的官军作战,这里就是齐长城的源头,齐长城透说着峰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2年底,一、四分区、专署、地委合并,仍称为一分区专署、地委。原一分区的部队、县大队、区中队仍在本县、区活动,另外还有一个基干团改编成为一团,也叫地区支队,在泰安、肥城、平阴、东阿、长清、齐河、禹城一带活动。因此,在长清县境内除县大队、区中队外,一团也经常在长清县境内活动。一团在长清县境内打的仗也比较多,东障伏击战消灭敌人20余名,俘虏日本鬼子二三人,只逃跑了四五人,这是在长清县境内几年来打得比较漂亮的一个仗。有青纱帐的时候,高梁长得正旺。一团的一部分于东障街内设伏,四面均设埋伏等待敌人钻入伏击圈内,聚而歼之。团指挥所设在东障东南的小山头上,观察比较方便,约在上午10点钟左右,敌人的汽车来了,八路军的部队埋伏得很好,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汽车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当敌人的汽车开到东障街内时,埋伏在墙内的战士一阵手榴弹打了过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东奔西跑,随即我们部队冲了出来与敌人拼了刺刀,展开了白刃战。一、二连是一团主力,是他们与敌人格斗的,在很短的时间便把敌人消灭了,鬼子的汽车燃起了大火,只有少数敌人借着高梁棵的掩护逃跑。在山头上团政治处主任张有壬看得很清楚,敌人在公路上狼狈逃窜,战士们在后面奋勇地追击,又打死了几个敌人,还剩下四五个鬼子跑进了高梁地不见了。这时的团长马宗凯说道:“传令下去,迅速打扫战场。”通讯员迅速传令下去了,部队打了个打胜仗,带着缴获的军用物资,押着鬼子俘虏撤出战场,向大峰山区根据地转移了。我们前辈用自己的血汗与泪水,在对日战争中铸造了胜利的基石,为民族的未来赢得了尊重。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历经磨难而不屈。这段历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抗日战争,更是一部民族复兴的历史。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逐步摆脱列强侵略的困境,重新崛起。抗战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英雄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尊严和自由的防线。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让我们为之感慨万千。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让我们的抗日之心燃烧,用行动捍卫和平!
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篇章。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无数的英雄为国捐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脊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明是非。
时光荏苒,这场伏击战距今已80余年。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已被郁郁葱葱树木覆盖。抗日战争时期伏击战的战场早已看不出痕迹,但无形的纪念碑永远在人们心中。据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峰山抗日大队和各区小队,在长清和日伪军打过两千多次仗,但记录下来这些战斗的很少,有的也是残缺不全,整个战斗过程的资料很少,为了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抢救性挖掘这些战斗故事,在发生过抗日战斗故事的地方树立纪念碑,这不仅仅是一个红色文化符号,更多的是记录了光辉的革命事迹、承载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彰显着火热的革命精神。1
做好已树立的纪念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安排专人进行经常打扫,对纪念碑主体及周边环境进行巡查;设立纪念碑维护修缮专项基金,保障碑体、周边构筑物及植被完好。同时,为充分发挥其红色教育价值,组织小学生在纪念碑下相继开展了党史宣讲、入团宣誓、唱红歌、讲革命故事等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深受教育,让红色阵地更加牢固。历史铸就英雄,英雄照亮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马宗凯(1910一不详)安徽省六安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在红四方面军十一师三十一团当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连长。出生日期,1910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营长、副团长,并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广阳和井沟战役。1939年初随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1940年春任冀鲁豫第一(泰西)军分区参谋长。同年秋赴八路军总部学习,返回山东后,任冀鲁豫一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一、四军分区合并,任新组建的基干一团团长。1943年秋任泰西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45年8月调任新组建的军区独立旅副旅长。1948年随部队渡江南下,任贵州省贵阳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抗美援朝志愿军总部三分部副部长、云南省军区后勤部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