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志
6,皇帝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西方国家及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元首的产生,是由民主体制下的民主选举而产生,而最后能成为总统的人必然是在各级政府的选举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百万分之一的幸运儿。而说到中国古代帝王的产生,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父死子承的家天下世袭制。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正确,整个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史,皇帝的产生方式丶原因是多样性的,并非只是单纯的父死子承,父命子继。
从春秋战国到大清的灭亡,两三千年的时间,诸侯王或皇帝的产生分为六种方式。
一是被推举拥戴产生。如禹建立夏朝,禹的王位原来自舜的主动禅让,最后是众人的支持。再例如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匤胤,其本人并未夺权篡位,是手下兄弟黄袍加身推上龙椅的。再如明代的“夺门之变”一些文武大臣搞政变重新拥立废帝朱祁镇从病入膏肓的弟弟朱祁钰手中夺回皇帝大位。这些例子有很多…本无心成为皇帝,被下属众人拥立而成。
二是造反产生。这个历史上是比比皆是的,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开国皇帝的宝座都是从前朝皇帝那里夺来的。例如清朝开国皇帝顺治帝,这个皇位就是祖上两代人推翻了明王朝,打败了李自成、张献忠后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朝代。上溯到明代的建立也是靠暴力革命,朱元璋推翻了大元王朝和消灭了一个个军阀集团,最后淌着千千万万人的血水踏着无数人的尸骨登上一个新王朝的权利巅峰,成了一片旧土地上新的九五至尊。再上溯到元代的建立、宋代、唐代丶隋丶南北朝丶两晋丶两汉丶秦…除宋之外,无不是通过大规模的夺权战争军阀混战最后优胜劣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造反产生皇位或王位并非只是发生在新朝代与旧朝代之间,军阀集团之间,国与国之间。有时同一个朝代,也会产生造反夺权。例如明代,燕王朱棣起兵发起“靖乱之役”夺了当朝合法皇帝朱允炆的皇位,叔伯夺了侄儿的皇位。再如唐朝的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本来他不是长子,在父皇李渊的眼里他不是接班人,他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又逼迫李渊退位。如果要讲封建的伦理纲常他这皇帝还是个“非法”。
在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凡是在血雨腥风中杀出来的开国皇帝,再怎么凶暴,其能力才华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因为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残酷的淘汰赛,不优秀的不会胜出,也不会笑到最后。这类似于今天美国的总统选举,能够杀出重围夺得总统宝座的人,即便才华不出众,人品都是出众的,否则过不了全国多数人民的信任关。
第三是父子传承,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是家天下,而不是公天下。即是家天下,那象征最高权力的皇帝大位就只能在家里流传。大臣或百姓就有超天才的本事也不能有半点非分之想。最多就只能做这个体制内的高级管理者,继而更好的服务于这个体制和皇帝的江山。如秦朝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汉朝的名将霍去病……
父亲是皇帝,皇位必传于儿子,绝不会传于外人,就连同姓同宗的近支宗室都不会相传,远支宗族那就更不在考虑之内了。父子传承又分成了几个不同的范例。
一是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就是古代宗法制度下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放在皇帝家里也就是皇后或第一个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继承制最早起源于西周,以后这个制度一直抽象性的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大清结束。嫡长子继承制往往是先王(皇)在生前就立好的接班人。为什么要立嫡长子呢?第一是母亲的地位高于皇帝的其他妻妾,第二是,嫡长子往往是皇帝所有儿子中最先长大,经历最多,最先懂事的人,所以在继位后往往比其他还不懂事的弟弟们优秀一点,皇帝也放心一点。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考虑接班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立嫡长子。到今天民间还有一句口头禅:“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说的就是这几千年传统。
但这立嫡长子又从来都不是历朝历代铁定的制度。为什么?原因太多太复杂。中国史太宏大,我们只以明清四五百年的历史简述一下。
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早是想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当时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就病死了。这令朱元璋非常的伤心。大儿子死了,根据嫡长子原则立大儿子的长子朱雄英为接班人就是必然,但朱雄英比他爹朱标还早死十年。这样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就成了首选。但老朱还是担心这个孙子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将来治国理政的重任。他也曾考虑过要在其他的几个儿子中选一个接班人。选谁呢?没事就掰着指头一个一个地分析,二子秦王朱樉此时最长,但又实在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有才华,是个很好的人选。接班人问题成了让他头痛的问题,事关江山存亡兴废,不得不慎重。一次他就把他的焦虑向几个心腹大臣说了一下,并流露出欲立燕王的打算。但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以。说:“立燕王,置秦丶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老朱一想,也确实是啊,于是就下定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失误了,中了这帮各怀私心的文臣的圈套。这帮文臣十分清楚,朱捸虽有才但却是一只猛虎,让一只猛虎来继位,伴君如伴虎,朱允炆正因年少文弱而好控制又有安全感,对这些老臣的依赖也大。当然,老朱不是算命先生,是算不到将来的风云变幻…后来殃及全国无数生灵的夺权战争无不与朱允炆的无知短识密切相关。
在整个明史276年中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4个,占皇帝数的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都不是嫡长子。有的皇帝还是宫女所生,地位非常的低。
在清史296年中,有12个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光。不是清朝皇帝不想立嫡长子继位而是阴差阳错立不了。
比如在努尔哈赤时就处心积虑地立他的长子诸英为接班人,但后来发现诸英虽然在战场上英勇,但性情自私凶暴,群众口碑太差,实在不敢以后把大权交到他手上。逼着没办法将其囚禁至死,废长立幼。比如康熙皇帝也想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无奈康熙爷太能活了,这个皇太子俯首贴耳,鞍前马后一当就当了34年,老父亲都没有要传位的意思,于是这个孩子就开始发牢骚,不满自己几十年都不能接大位,说:古今古岂有三十年太子乎!”。再加上康熙也在平时考查这个儿子觉得问题太多缺乏仁孝,今后必定难以放心交班,皇太子是两立两废。最后又考查了其他的几个儿子都发现要么心术不正要么能力不行,一直都没有确定好接班人。
第四,兄终弟及。皇帝大位通常都是传子不传外,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只要是皇帝的亲生骨肉都有继大位的可能。但若皇帝实在没有儿子,而且又无过继的儿子,行将就木了,怎么办?这时第四种方式就产生了,兄终弟及。皇帝将死或已死,由皇帝生前遗嘱或临床当面交待其兄弟继位。皇帝没有遗嘱的则由皇太后和内阁大学士大臣们商议立哪一个弟弟来接任皇帝。
例如明朝16个皇帝中,有两个就是兄终弟及的。荒淫无度的武宗朱厚照死后,由于自己也没有儿子和亲兄弟,于是皇太后和大学士们就物色了一个近支兄弟朱厚熜为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还有一个庸碌荒唐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即将病死,就遗命其弟朱由检继皇帝位(崇祯皇帝)。
在清代12个皇帝中,其中光绪就是兄终弟及的皇帝位。同治死时年19岁,没有遗嘱,没有子嗣,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握朝政,当有实无名的真皇帝,就把自己妹妹4岁的儿子载恬弄来当了象征性的皇帝,这就是光绪帝。光绪和同治是同辈分同爷爷的堂兄弟。同时又都是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第五,宗室继位。皇帝没子嗣,生前只能在宗室中选立一个低辈分的侄子为诸君。比如南宋的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只好在远支宗室中选了一个中意的孩子为诸君,这就是宋孝宗赵昚。像这种宗室继位的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第六,秘建制度产生皇帝。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只有清朝创造性的设计了一个皇帝产生制度,即秘密建诸制。皇帝生前就将自己中意的皇子名字藏于太和殿的“正大光明”扁后,中途有不满意又可以悄悄重新更换人选。这个制度的设计者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皇帝胤禛。这个制度虽然也是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但不同的地方是优越于以前历朝历代的世袭制,皇帝在生前不明确的指定接班人,皇帝的儿子们也不知道谁是父皇心中的中意人选,于是都在拼命的表现自己,装扮自己。这类似于今天很多民主国家的总统候选人,为了拉选票取悦大众,到处装到处演,到处讲话。但这个制度从客观上避免了皇子们各树党派相互倾轧。雍正之所以设立了这个制度,就是看到自己的十几个兄弟们当年为了争皇位,斗的死去活来,气的康熙还杀了很多相关的大臣。已经死了的大臣还不解气,还要以掘墓锉尸。雍正继位后还把自己的几个不睦弟兄折磨囚禁至死。但这种密建制度产生以后,皇子们的勾心斗角,各树党派的现象基本没有了,而且在以后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出来的皇帝基本都是那个时代和环境下的明君,清朝通过秘建制度产生的皇帝有乾隆、道光、咸丰,嘉庆是乾隆生前传位的,当然也应算在其中。这几个皇帝虽然平庸但不至于像明代的那些不学无术的皇帝荒淫无度,他们能力虽不强但都很勤奋。
第七种方式,让位产生。皇帝是一个国家所有男人的最高梦想,为了这个伟大的梦想很多人是机关算尽拼尽所有,一旦成为皇帝以后,权欲就像是吸毒上瘾永远不可能戒除。传位他人也是生命走到了尽头的无奈之举。但在中国古代有没有皇帝还活着就把皇帝宝座让出去的呢?也有,但非常的少。有的朝代还根本就没有让位一事。
这个皇帝的让位,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逼迫让位,二是主动让位。
在历史上被逼禅让大位的皇帝有很多,例如汉朝的的汉献帝公元200年就是被逼禅位给曹丕的。之前汉献帝就做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对他来说当不当皇帝已没有意义了。因此曹丕的皇帝位算是用权谋加威逼夺来的。再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是被儿子李世民逼宫被迫禅让大位的。武则天也是被属下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逼迫禅位于李显的。
主动禅让皇位的往往没有宫庭斗争的刀光剑影,但很多时候也充满了掌权者的无奈和不甘。例如北宋的宋徽宗赵佶,就是主动把皇帝大位让于儿子赵桓的。这不是赵佶不想当皇帝,而是当时金兵合围京都十万火急,孺弱无能的赵估已无计可施了,才想到的这个解压办法。因此宋钦宗赵桓的皇帝位是被禅让得来,尽管他没有真正当过一天皇帝就成了金兵的俘虏。
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是生前传位给儿子嘉庆皇帝的。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王朝史皇帝生前传位最具幸福感的一个例子。宫内宫外,父慈子孝,举国升平。因此嘉庆也是被父亲禅位得到的皇帝。乾隆统治清朝60年,85岁高龄时主动举行了传位大典,之后又当了3年的太上皇,方寿终正寝。乾隆早在他登基即位的大典时就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60年后乾隆也尊守当初的诺言,主动让位,古人是很迷信对天誓言的,不履行诺言怕遭天谴,退位带有多少不情愿,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真正的交权。新皇帝的权利不过是按期举行祭祀以及经筵丶耕籍丶大阅、传胪等礼仪活动而已。全国的军政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他手中,用乾隆自己的话说:“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只是形式变了,亲政变为训政而已。
第八种方式,大臣丶母后废立皇帝。在历史上,有很多皇帝的产生与废掉并非都是由父皇决定的。有很多是由大臣丶太后所决定的。例如汉朝的权臣霍光就在先皇帝死后立了远支的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后来发现这个小娃娃不如意不听话就废了刘贺立另一个刘家小娃娃刘病已为皇帝,史称汉宣帝。后来董卓也凭权势废过幼帝再立新幼帝。再如明代的嘉靖皇帝也是由大臣和太后共同选择决定的。清朝,光绪皇帝就是慈禧太后决定产生的,最后也是太后决定囚禁光绪帝的。太后虽不是皇帝,但可以凭借自己网罗的政治势力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后党”集团,此时皇帝就只能成为摆设,废与立全凭自己决断。后来的宣统也是慈禧太后决定的。
以上八种皇帝产生的方式,有些不是孤立的一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四素,例如光绪帝登基既可以看是兄终弟及,又可以看成是母后专权决定废立。嘉庆登基既可以看是父位传子,又可以看作是禅让大位。顺治的登基既可以看作父死子承,又可以看作大臣的决择拥立。